- 相關推薦
大學教授的先進事跡材料范文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事跡材料,僅供參考!
松花江水體嚴重污染,黑龍江省哈爾濱市300多萬城區人口停水,4天后實現供水;
太湖藍藻暴發,17個小時后自來水異味消失;
廣東省北江流域發生鎘污染,3個小時后形成治理方案
……
這些城市供水危機能夠如此高效地化解,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曉健。幾年來,他就像一名特殊的消防隊員,先后十多次奔赴重大水污染事故現場,為數千萬居民第一時間解除用水危機。這讓他獲得了“清華制造的治水大師”的贊譽。
成功化解用水危機
除嗅專家名揚海內
作為城市應急供水領域的領軍人,張曉健被公眾所熟知還是因為2007年成功處理無錫用水危機事件。
2007年6月2日,《無錫日報》頭版刊登了《感謝你,除嗅專家》的文章,讓無錫人記住了這樣一位城市英雄,也向張曉健表達了無限的敬意和謝意。
提到太湖,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太湖美,最美太湖水”,然而在當年5月,一場大規模的藍藻暴發使得太湖水質嚴重惡化,當地技術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應急措施,但均未能奏效。
危機爆發的第三天,5月31日中午,張曉健接到了無錫市的求助電話,他放下電話后,拎上包就上了飛機,當天下午就趕到了無錫。剛走下飛機舷梯,他就給在場的人打了一針強心劑:“我有信心讓無錫市民盡快喝上清潔水!”
張曉健的信心不是沒有來由的,對于他來說,自來水發臭的成因其實并不難分析,關鍵的是必須找出致嗅物質,并將其全部去除。
張曉健說,水體污染后,自來水為什么一下子這么臭,味道這么大?是因為天氣比較熱,水位低,造成水體缺氧。水里就出現大量的致嗅物質,包括厭氧的微生物、藻類尸體分解的產物等,而無錫采用國內常規的水處理凈化技術,無法應對致嗅物質造成水的味道問題。
“應對措施就兩條:一是盡快搞清產生嗅味物質的種類和含量;二是完善凈水措施,盡快完成除嗅技術。”張曉健迅速與無錫市方面的專家會合,討論制定解決方案。
事實上,在張曉健來無錫之前,無錫市相關技術部門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他們借鑒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中所采取的利用粉末活性炭和高錳酸鉀氧化劑的手段來去除嗅味,但是效果并不明顯。
問題在哪兒?張曉健抵達無錫之后便和助手直奔自來水廠,一頭扎進了水質檢測中心的實驗室,了解情況、取樣、試驗。從晚上7點開始連夜開會,制定了方案。
“會議開到12點有了方向。”張曉健果斷地決定對高錳酸鉀和活性炭投放工序進行調整。方向確定之后,張曉健馬上開始做實驗。“到了凌晨4點基本有了數據,到早上7點40分,得到第三批的最后一個數據,所有特定的項目都達標。”也就是說,工藝取得成功。
無錫市的水廠立即按照張曉健制定的方案進行調整。無色無味的清水從水廠汩汩流出!
無錫市民重新喝上了安全的飲用水,而張曉健卻整整瘦了三公斤。
從管道工到名學者
人生角色實現轉變
“我也曾經是一名工人。”采訪中,張曉健毫不掩飾自己的出身。1968年,初中畢業的張曉健被分配到北京焦化廠做了一名管道工。
“我在那里整整工作了5年,這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經歷。”提起往事,張曉健還有些激動。那段時間,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也對給水排水工程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憑借出色的工作表現,張曉健被推薦到清華大學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深造。這之后,他又先后取得了碩士、博士學位,成為了我國培養的第一個環境工程博士。
從工人到學者,張曉健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轉變,也開啟了一段新的人生歷程。1986年博士畢業后,張曉健一直從事滿足我國供水行業發展重大需求的應用性和前瞻性研究,近幾年又將飲用水應急供水安全保障作為科研主攻方向。
張曉健說,之所以要選擇這個方向,源于他參與處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經歷。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發生爆炸事故,大量硝基苯進入松花江,哈爾濱市的自來水被迫停水。張曉健當晚趕到哈爾濱,立即指導工作人員進行試驗。但在第二天中午向省政府匯報確定供水技術方案時,成功的試驗數據卻只有兩個。盡管哈爾濱在短時間內恢復了供水,但張曉健意識到,面對突發污染事故,基礎研究太薄弱,臨時研究應對技術太被動了。
回到北京的張曉健立即投入到了相關研究,并確立了“從事故中的臨時被動應對,轉變為提前主動系統研究,全面加強應急能力建設”的思路。作為技術負責人,他在“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研究中,組織了全國城市供水應急處理技術研究課題。
“在發生事故時,怎么能又快又準地找到處理水危機的辦法?”針對許多人提出的這個問題,張曉健把他們的研究成果編寫了一本400多頁、有上萬個數據的手冊——按圖索驥,可以找到100多種污染物的適宜處理技術、工藝參數和最大應對倍數,可應對飲用水相關指標中85%以上的污染物。
手術過后堅持上課
清華教授感動校園
在清華大學,張曉健一直承擔著為研究生授課的工作。盡管平時科研任務十分繁重,但他還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教學上。
對于這一點,張曉健的學生賈瑞寶深有體會。賈瑞寶說:“張老師的課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性,很多同學畢業多年還饒有興致地回憶起張老師上課的情形。”
在傳授知識時,張曉健還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處理無錫用水危機事件時,他就把研究生帶到了現場,而無錫之行更引出了一段佳話:研究生劉堯因為在無錫的出色表現得到當地領導的好評和青睞,畢業后到無錫市水務集團掛職擔任總經理助理。
而最令學生們感動的是,張曉健敬業的精神。他因為生病,動過兩次大手術。但他總是盡量堅持上課,病情好轉就第一時間回到校園。
張曉健的一位學生回憶說,那時候常?粗鴱埥淌趲е弊由祥L長的傷口,堅持講課;怕聲音太小影響教學效果,他就帶著擴音器上講臺;即使說話困難也要堅持參加組會,一開就是一整天;他和學生們討論課題,常常是夫人打過好幾次電話,仍不見他回家。
當記者和張曉健說起這些事時,他只是淡淡一笑。張曉健說:“從前輩手中接過教鞭后,我就感到沉甸甸的責任,我不能辜負學生們的期望。”
個人檔案
張曉健,1954年出生,現為清華大學環境系教授,是我國培養的第一個環境工程博士,曾獲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孟二冬式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今年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大學教授的先進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先進班集體先進事跡材料06-09
先進單位先進事跡材料10-25
先進班級事跡材料_事跡材料_03-04
先進科室事跡材料09-23
先進科事跡材料02-28
先進模范的事跡材料11-18
先進班級事跡材料12-07
先進班組事跡材料06-16
先進勞模事跡材料04-27
先進事跡材料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