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教師先進事跡材料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要用到事跡的情況還是蠻多的,事跡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后進的作用。事跡到底怎么擬定才正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退休老教師先進事跡材料,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退休老教師先進事跡材料1
一位30多年的老班主任,一位已經退休了仍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盡職盡責、不辭辛勞的老人。曾有人給她作了這樣的概括:凡對學生有益的事,她都會積極呼吁;凡是學生教育的活動,她都會積極參加;凡是學生遇到的困難,她都會積極幫助解決。這位老人就是某某小學的謝老師老師。退休后,謝老師“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仍以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樂于奉獻的精神,致力于關心下一代工作。
一、無私奉獻的精神。
謝老師老師退休以后,經常用中國關工委執行主任王照華同志的一句話“關心下一代是最好的老有所為”來勉勵自己,全身心投入學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她說:我深知關工委工作的重要性和開展工作的困難程度,我認為,退休以后還能繼續為教育事業盡點力、做點事情,精神愉快,心情舒暢。謝老師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我校積極相應縣教委關工委開展的“我是90后”演講比賽,為選拔人才,特在校舉行了“我是90后”演講選拔賽,同時邀請了謝老師老師來擔任評委,謝老師毫不猶豫一口答應。演講比賽安排在下午1點開始,可是在距離比賽前的一個多小時,居然在選手準備室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謝老師老師。她微笑地詢問這孩子們現在的心情,還不時地摸摸她們的頭,拍拍他們的肩膀。鼓勵的話語緩和了準備室那緊張的氛圍,不時傳出陣陣笑聲。原來謝老師午飯后就來了,說是要早點看看這些小家伙的準備,早點來就能多點時間和這些小家伙們聊聊,“跟孩子們在一起,我仿佛回到了童年,覺得自己也是一個孩子”。
她在校是如此,在外同樣心系學生。退休老師旅游途中,謝老師隨身帶著十幾篇關于“光輝的旗幟”征文原稿,在原稿的旁邊、下方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有的甚至比原文還多。謝老師指出學生的文章有一個通病就是選題“太大”,內容“太寬”,多是泛泛之談,覺得如果當面指導的話可能效果會更好,然后跟我們約定,看什么時候學生方便,她就來學校,當面指導。忙得喝不上一口熱茶,謝老師一到校就一個個面對面地指導孩子們,如何做到“以小見大”,如何“寫出真情實感”,如何“從生活的細節中體現”,大到主題切入,小到句逗標點。她總是樂呵呵地跟孩子們說著,寫著。通過謝老師的指導,我校選送的7篇征文,獲獎率為43%,其中一等獎1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1個。
謝老師老師不僅關心學生還對我校的青年教師給予關懷。謝老師經常以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師德名言勉勵自己和青年教師。我校有一位青年教師,由于缺乏工作經驗,班主任工作不到位,一度表現消極。謝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多次找這位青年教師談心,以自己年輕時工作的艱難與無人引路之苦為例,啟發青年教師工作的光榮感和幸福感,指導她正確對待質疑,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安心工作。另一位青年教師,公開課得到好評后,流露出自滿情緒,認為當小學教師是大材小用。謝老師就以“教到老,學到老”的切身體會,勉勵她學無止境,精益求精。有的青年教師業務上肯鉆研,政治上少進展,謝老師就從政治上引導他,鼓勵他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二、關心熱愛學生,獻出一顆愛心。
世界上有一種愛最無私,最圣潔,最崇高。它不同于母親對孩子的愛,這種愛更多地出于天性;它不同于醫生對于患者的愛,這種愛往往會失之于過分嚴厲;它也不同于園丁對花朵的愛,這種愛是在辛勤中包含著收獲的渴望。它是上述愛的綜合、凈化和升華。這就是一個老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愛。這是一種理智的愛,它來自對祖國之愛的根基,對黨之愛的源泉,對人民之愛的動力。謝老師老人就是具有這種愛心的代表。
謝老師有個習慣,就是有事沒事,就到學校各處轉轉,三轉兩轉他發現了解到學習成績不穩定、情緒低落、缺點較多、性格孤獨的學生大都是家庭不合,父母離異或缺乏溫暖的家庭中的孩子。謝老師看在眼里,爭在心上。為了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她設計了"家庭情況調查表",利用兩個月的時間對義學堂小學二千四百多名學生進行了調查,把調查結果分別向學校領導和班主任老師進行了通報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學校了解情況后對特困學生進行了救助。同時她還對十二名特困生及父母離異、家庭不合的學生進行了走訪,把工作做到了家,而且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做學生父母的工作,規勸破鏡重圓。
謝老師除了到學校轉,凡是有少年兒童的地方她都要去轉轉。在近幾年興起的網吧中她就發現了大問題。她看到孩子們在網吧內忘我地玩耍時,她心急如夢。怎么辦?她給學校領導講、給老師講、給全校學生講,宣傳進網吧的危害。她編的兒歌"網吧網吧不能去,迷戀成癮誤學習,作業經常不做完,偷摸抽空跑出去"。不但成了學生們的順口溜,而且還讓許多學生遠離了網吧。
我校師生在義小這片熱土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在這些“進步”的背后,凝聚著謝老師的“嘔心瀝血,無私奉獻”。在謝老師身上,孩子們看到了一個和藹可親的“謝奶奶”,青年教師看到了老一輩教育工作者用高度的責任心和熾熱的愛心鑄就的崇高師魂,它將永遠激勵義小的接班人。
退休老教師先進事跡材料2
x縣x鎮有一位皮膚黝黑、身材瘦小但精神矍鑠、神采奕奕的86歲高齡的退休教師吳純陽,提起吳老,x縣社會各界無所不曉,退休之后一直熱心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熱心詩聯創作和詩教工作,在“五老”中是傳播精神文化的知名使者,是關心下一代工作中的典范,深受廣大干部、群眾、和師生的敬佩。
1、四處奔走、八方求援,創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了修建抗戰紀念園,創建我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發起人和籌備小組中的一員。克服在資金上“一窮二白”的現狀,和籌備組的同志分頭到社會上“化緣”。當時他和原x鎮領導x等同志冒著溽暑炎熱,四處奔走,上下呼吁,八方求援,終于湊足了應有的資金,使得大功告成。當年市政協出版的《大視角》刊物(創刊號)中有篇文章,其題目是《修建抗戰紀念園的前前后后》,把吳老的熱情和精神作了詳細的介紹,濃墨重彩的大書而特書了一通。嗣后,原x鎮黨委書記王從茂同志(現在是縣人大常務副主任)多次在大會上把吳老在修建抗戰紀念園時的忘我工作表現,大大表彰了一番。號召全體干部職工要以吳老為楷模,認真學習。抗戰紀念園修建后成了萬人頂禮膜拜的殿堂,而且也成為了全縣中小學傳授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2、熱心快腸、志在助學,改善學習環境。
吳老一生德行高,奉獻精神強,而且桃李滿天下,在地方有較高的威望,在外也有一定和知名度。凡學校遇困難時,有請必到、有求必應、有力必出。在x小學xx周年校慶時,該校組建了籌委會,聘請他為副會長兼秘書長。當時的朱宗澤是副會長兼聯絡組長,為了聯絡更多的實力人員參加校慶,籌集資金改善學校的環境,聯絡組長朱宗澤同志稱吳老為“老天牌”,點名邀請吳老出山發邀請函,所到單位不需吳老發話,單位領導均都大力支持,此次多募集資金4.5萬元。九五年,他偶然在x中學獲悉,我縣旅臺同胞彭蔭剛先生決定在湖北投資,建立20所希望工程(小學),翌日清晨,他主動直奔荊州市委臺辦,找余紹波主任聯系。受到了余主任的熱情接待,并為x小學爭取到首批資金35萬元,于20xx年落成了一座彭蔭剛樓。
3、勤儉樸素、克已捐資,為助學募捐的典范。
吳老退休金較低,平時勤儉節約,樸素有加,但在捐資助學上絲毫不讓他人,親自帶頭。在x鎮教育組成立《教育獎勵基金會》,率先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捐贈100元,隨后又將他的弟弟帶給他的200美元中捐出100美元,以他弟弟的名義捐贈給教育獎勵基金會,在x小學舉辦xx周年校慶,捐贈了50元,舉辦xx周年校慶,捐贈了100元,舉辦百年校慶,捐贈了200元。在每次募捐活動中,以實際行動帶動了干部群眾,達到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效果。
4、不辭辛苦,執著詩教,促進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
在中小學進行詩聯教育,有助于中小學生陶冶情操,活躍思維,發展個性,增強創造力,提高素質,是加強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加強素質教育,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如何實現的重要舉措。吳老熱心從事詩詞教育工作,全縣大多數鄉鎮中小學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近幾年來,有1600多名中小學生受到吳老的親自點撥。尤其是馬家寨鄉張黃中心小學在x縣詩聯進校園上首開先河,這得益于以吳老為首的幾位老同志。近兩年,他們頂嚴寒、冒酷暑,不辭勞苦,自費搭車乘三輪車,往返近80里,奔波于馬家寨于x之間,在他們的熱心助教下,出現了全校師生共同創作詩聯,其紅領巾詩社創辦的《向陽詩刊》已出版了8期,創出了許多優秀的詩聯作品,幫助了同學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作為素質教育的輔助手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年九月該校被縣政府授予“x縣詩詞之校”榮譽。
"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這是吳老退休生涯在關心下一代工作中的光輝寫照。
【退休老教師先進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孝老愛親模范先進事跡材料3篇03-29
教師先進個人事跡材料03-25
教師青年五四獎章先進事跡材料03-31
模范教師先進事跡材料4篇03-04
先進家庭事跡材料03-24
優秀的農村教師先進事跡材料04-21
鄉村最美女教師先進事跡材料04-21
教師優秀先進事跡材料(通用6篇)04-21
大學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材料04-15
先進女教師事跡材料(通用5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