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

        時間:2023-02-04 22:14:32 事跡材料 我要投稿

        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通用10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用到過事跡材料吧,借助事跡材料可以很好地體現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征。一起來參考事跡材料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通用10篇)

          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1

          1971年出生的劉小燕原籍廣東肇慶,1993年她為愛遠嫁到了古井鎮文樓新坑村,成為了當地的外來媳婦。結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貧、生活艱苦,劉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掙的微薄薪水來養家。

          1996年劉小燕和丈夫用多年來外出打工的積蓄承包了8畝甘蔗田,正式開始了與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開始因為缺乏種植經驗,對甘蔗的生長習性不了解,第一年他們連投下的成本都虧了。面對這巨大的挫折,劉小燕和丈夫沒有放棄。沒有資金,他們厚著臉皮向肥料店賒肥,等甘蔗收成賣出之后再還錢;沒有經驗,他們就積極往別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別人怎么種,虛心請教,如果碰到其他種植難題,他們就自己去書店買相關的書籍回來學習。憑著越挫越勇的奮斗精神,在交了連續虧損四年的"學費"之后,他們的甘蔗田從當初的8畝擴大到23畝,2003年再次擴大到45畝,一直到現在的50多畝,他們還充分利用甘蔗田周邊的小塊土地來種植新會柑,多樣化的種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產值超過幾十萬元。另外,劉小燕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做起了甘蔗北運的工作,為附近的種蔗農戶提供了廣闊的銷路和市場,沒有車就自己去聯系車隊,沒有熟人幫忙就自己北上聯系想代理甘蔗批發的客戶,經過幾年的市場勘察和開發,他們一年收購的甘蔗超過了400萬斤,每年為他們帶來了40多萬的收入。2009年他們用種甘蔗掙到的30幾萬建了90幾平方的二層小洋樓。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劉小燕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甘蔗種植大戶,F在,她的甘蔗田有53畝,畝產甘蔗1。5萬斤,年產值達50多萬元,而她的南蔗北運收購隊輻射了古井鎮十幾戶蔗農,為他們甘蔗的銷路問題找到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另外,劉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個固定的長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獲季節還請了十幾個農村婦女幫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為附近的剩余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2

          陳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一職、平時完成好村會的各項工作之余,利用空閑時間,從事漁業、生豬方面的養殖。

          農業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而改變,簡單的病害都依靠科學,不能以傳統的防治辦法,既費時又擔誤防治的適合期,他結合實踐與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出產的藥品進行對癥下藥,做到事到功倍。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以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經濟利潤、投資少獲利多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虧損現象比較嚴重,在此期間他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采用一條龍的效益生產,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他采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多200元的利潤。

          在漁業、生豬養殖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他沒有忘記昔日傳授自己養殖優質魚和飼養生豬技術的養殖戶,他決心幫助他們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將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向全村推廣,與群眾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幫助飼養戶掌握好技術,扶持生豬飼養。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當地的養殖戶推廣。向本村生豬飼養戶介紹技術關鍵所在,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一年的推廣期間,本村現進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戶有20多戶,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良好的政治作風作為村委干部必須具備,樹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世界觀,事事走在群眾的前面,在平時崗位上做好群眾表率,發揮黨員的先模范作用,絕不參占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3

          屈蘭,女,漢族,現年26歲,團員,大專文化程度,現為可可托海鎮文化東路社區居民。2011年9月在文化西路開了一家餐飲及住宿為一體的“峽谷風情農家樂”。她時刻不忘創業的艱辛,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本本分分,她認真學習管理學知識,不斷創新體制,充分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為發展可可托海經濟貢獻著微薄的力量。

          一、創業艱辛,永不放棄

          2008年7月,屈蘭畢業于烏魯木齊科技學院?,剛畢業的她也一心想留在大城市,做一名城里的姑娘,她和所有的畢業生一樣,積極、用心的在烏魯木齊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但是處處碰壁,家里人都讓她回鎮上,但她決意不肯,為了留在烏魯木齊,她端過盤子、站過店、發過傳單。生活一直不如意。但在去年,當她得知可可托海鎮將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的時候,一根神經觸發了她,她決定要回故鄉可可托海進行自主創業。

          從此她便踏上了自主創業的艱辛歷程,回到鎮上,她開始對市場做調研,經過一番調查,她發現可以利用可可托海創建國家“5A”景區的契機,開一家餐館。下定決心后,她開始四處籌錢、部署,通過父母、親戚和朋友她籌到了10萬元,但還不夠,當政府得知她要自主創業的這一消息,又專門為她申請了“青年創業貸款”3萬元,共籌得資金13萬元,店就這樣開張了。但是生意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由于菜的品種單一,味道也不盡如意,很多人都只是來了一次,便不再光顧,這讓屈蘭很是傷感,有一種挫敗感。但她并沒有放棄,她開始讀一些菜品和管理學上的書,專研其中,考慮到可可托海的民族和游客較多,她便改變了以往的單一菜式,開始向民族特色餐轉變,同時新開了旅社,為餐館增收不少,自開業以來到五一農家樂里就還清了賬務8萬元,這讓屈蘭很是自豪。

          二、刻苦學習,摸索經驗

          “年輕人為了理想打拼苦一點、累一點沒有什么,現在對我來說,努力做到工作學習兩不誤才是成功之義!”這是屈蘭對我們說的。

          畢業于計算機專業的屈蘭對經營管理并不是很擅長,經過初次生意的失敗,她意識到自己的一些方法不對,于是通過到新華書店購買經營類書籍和在鎮上的社區借閱管理類等書籍的方式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她通過閱讀《管理就像一本故事書》、《管理禪》、《瓜類蔬菜栽培技術》等書籍來鞏固自己在管理和技術上的不足,不僅如此,她還多次到周邊學習其他人的管理模式。今年5月,她還特意去同樣是旅游景區的布爾津縣喀納斯考察,學習那邊的經營模式,把好的經驗與方法帶到自己店里。由于去年的廚師做飯的口味較重,無法滿足本地人和一些游客的口味,在今年3月便更換了大廚,不僅如此屈蘭還對來自己餐廳里的外地游客虛心請教,詢問他們吃飯的口味,菜品如何等,同時她還通過學習瓜果蔬菜的技術,改善蔬菜的品種,提高了瓜果蔬菜成活率,讓農家小院更是充滿生機,以滿足大眾的需求。

          以前她招的人員分配比較凌亂,什么都在干,也難免會有的人干的多,有的人干的少,吵鬧也就不可避免,管理顯得很混亂,但通過她對管理模式的學習、摸索,她調整了人事結構,把不同的人員放在合適的位置,分工有序,大家干起活來也變得井井有條了,你洗菜、她洗碗、她服務,大家的爭吵少了,服務有序了,生意也就更好了。

          三、開拓創新,多種經營

          “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很乏味,如果能在疲憊的'時候大聲唱唱歌該有多好!”朋友不經意的一句話,提醒了這個善于思考的小姑娘。有了在喀納斯考察的經驗,屈蘭發現喀納斯的餐飲、娛樂項目非常豐富,而可可托海本地卻十分單調,回到可可托海后屈蘭開始利用閑暇時間調研和思考本地可以開發創新的新項目。沒錯,朋友的一句話提醒了她,開個餐飲與唱歌相結合的包廂。

          下定決心后,屈蘭開始籌劃,如何才能將娛樂與餐飲結合在一起,并且凸顯自己農家樂的特色。一個又一個獨特的點子出現在了她的日記本上,經過反復斟酌,她決定將每一間包廂都安裝閉路電視,并且安裝點唱設備,客人在就餐的同時也可以唱唱歌,在中秋節,春節等節假日期間,還為可可托海人提供免費的娛樂場地和點唱設備,讓喜愛唱歌的人們都來一展歌喉,看著大家唱歌、跳舞開心的摸樣,屈蘭的心中升起滿滿的幸福。

          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屈蘭的這個創新的確為她的農家樂吸引了很多本地客人,不僅僅是年輕人,她發現周圍的叔叔阿姨也是很喜歡這個新變化的,這給屈蘭增加了更大的信心,讓她堅定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四、勤勞致富,帶動周邊

          現在屈蘭的農家樂已有占地二百平米的餐廳、兩個蒙古包和十間客房,她自己的生活富裕了,但是她并沒有忘記身邊的父老鄉親們,每當有人向她咨詢管理經驗時,她總是毫無保留地傳播自己的管理經驗,講述自己的創業心得,讓大家共同富裕、共同發展,F在她的餐廳里共有5人,解決3人就業。

          屈蘭說,現在由于規模限制,還未能解決更多的人就業。所有她還有個想法:就是可可托海旅游業現在還處于一個起步期,以后可可托海餐飲業和旅館業會越來越好,如果有可能明年將繼續擴大自己的餐館,幫助更多的人就業,為可可托海的經濟發展貢獻自己微博的力量。

          每當談到創業的成功,屈蘭都十分感謝政府的支持、政策的傾斜和自己當初的堅持,是因為黨和政府她的餐館生意才越做越好。她表示,以后一定要再接再厲,實現餐館和旅館的現代化、規;,讓自己的事業再上一個臺階,帶動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

          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4

          馮煥棠是廣東省恩平市牛江鎮蓮華村委會蓮華村一名農民,現任牛江鎮馬鈴薯種植協會會長,是我鎮一名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馬鈴薯種植大戶、科技能手。馮煥棠致富的起家是從2000年開始,當時政府大力發動農民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他意識到種植馬鈴薯前景廣闊,于是憑著以前打工積蓄,承包牛江鎮蓮華村委會土地20多畝首批種植馬鈴薯,經過幾年的艱辛努力和積累經驗,嘗到了種植致富的甜頭,擴大了種植面積,到今年已達到350畝。據預計,單是馬鈴薯一項總收入就超120萬元,年純收入50萬多元。馮煥棠是一位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熱愛祖國,關心群眾,在平時的工作中,支持和配合鎮黨委的中心工作,言行一致。自已種植馬鈴薯致富后,不忘帶領群眾致富,在群眾中威信甚高。

          馮煥棠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靠一股牛力務農維持生計,對種養技術一竅不通,但他很有經濟揾錢的頭腦,平時從報刊、電視上了解賺錢的信息,同時也常走出去了解市場的致富道,一次偶然的機會,從江門外發現一條種植馬鈴薯的致富門路。怎么辦呢?自己的種植技術全無,哪能種植致富呢?因此,他下決心,只有掌握真知,才能揾錢。一方面,他從書本上去學習取知,他已購買100多本有關種植馬鈴薯的管理書籍,平時擠時間去學習,銘記心中;另一方面,積極主動參加市、鎮舉辦的種植培訓班,為掌握真知打下技術基礎;三是跑出去,虛心向有經驗者學習,拜他人為師。通過學習,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斷探索創新,反復試驗實踐,目前已掌握了種植和管理的一套經驗。如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他按照無公害操作標準,大量施用腐熟農家肥,平衡施用N、P、K,應用低殘留農藥及時防治病蟲害,這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既降低了成本,平均每畝節約近150元,又達到增收防治的效果,創出大面積種植高產,平均達2500公斤以上,產出的馬鈴薯具有薯大、無農藥殘留,質量好的效果,使收購商滿意,市場競爭能力強。

          馮煥棠靠自己的真技術、真功夫耕種致富,得到當地群眾的好評和稱贊。但他致富不忘他人,他經常想,自己致富,他人貧窮,不是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村,只有幫助大家共同致富,才是和諧社會的新農村。他這樣想,也是這樣做,把所想的付之行動,他毫不保留地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術本領指導傳授給別人,大公無私幫助別人。一方面,為他人無嘗提供管理技術,指導農戶種植。如去年有一天中午,同村一位叫馮鏡年的`種植大戶,自己想,別人的困難,也是自己的困難,別人有難,定當幫助,故此二話沒說,謝別客戶,即回到家鄉,親自到農田,與這農戶一道為薯苗"把脈診斷",把自己的技術無嘗地傳給了他人,為群眾挽回了一大經濟損失。類似這樣的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由于馮煥棠的真經毫不保留傳達播,原來與他掛鉤聯系的馬鈴薯種植戶從3戶擴大到目前的200多戶,這些種植戶中有80%都接受馮煥棠的技術指導。同時,馮煥棠致富后,也不忘為農戶解決實際的困難,一是為鼓勵農戶種植,免費為困難農戶發放種子或賒種子、化肥、農藥等,據統計,近兩年共扶持幫助農戶的資金達8萬元,這些農戶現在都嘗到了種植馬鈴薯致富的甜頭,在他的輻射帶動下,目前全鎮種植戶達500戶,總面積達7000畝,真正體現個人致富,帶動廣大群眾致富。

          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5

          孫同艷,今年41歲,家住福陽村同力溝屯,家中四口人,與婆婆生活在一起,被評為十星級文明家庭。從十幾年前的身無分文到今天建起能裝近千頭豬的養豬場,并經營起一個占地1畝多地養雞場,孫同艷是個舍得吃苦,敢想敢做的女強人。

          孫同艷剛結婚時家里過得很困難,為了生活,借錢買了一頭品種母豬飼養,秋后又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一個蔬菜大棚,到了年底飼養母豬和菜棚都有了贏利。有了點積蓄后就建起了4個豬舍,裝了40頭豬,由于她不怕臟,不怕累,再加上細心的飼養和管理,養豬和菜棚一致都贏利。這樣她便把原來的豬舍發展到100頭,到后來的300頭、500頭,到了2004年終于建起了一個能裝近千頭豬的養豬場了。

          孫同艷常說:做事一定要有毅力和信心。2005年由于管理的疏忽,母豬流產、育肥豬死亡,一時間,將多年的積蓄賠個精光,當時真想放棄不干了,事后一想就這樣放棄了不甘心。于是就重新又干了起來。有了前車之鑒,這回自己選購仔豬,防疫及時到位,飼養格外細心,那個苦啊、累啊,就不用細講了。付出終有回報,到了2006年底孫同艷不但掙回以前賠的錢,而且還有剩余。天有不測風云,2007年當她還想大干一場的時候,全國大部分地區都發生了豬高熱病,蓉花山地區也不例外,當時真是嚇怕了,因豬病正嚴重時,她家豬場還有近500頭豬沒有出欄,擔心歸擔心,但她還是加強了豬場的管理,不再從外面進豬,自繁自育,整天守候在豬舍觀察疫情,三到五天就消毒一次,每月至少兩次給豬投藥預防,那時真是吃不香,睡不好,和常人比一天至少少休息兩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500頭豬以每斤8元的價格安全出欄,收入相當可觀。2008年豬育肥成本創歷史新高,育肥豬的價格又不穩定,養豬風險極高,這時她有些猶豫了,但此時政府的一系列惠農政策又堅定了她的信心,育母豬、肥豬都有補貼,解決了她的后顧之憂,干起來也得心應手,年底一算賬,收入依然可觀。

          即使2009年是金融危機年,但有了黨的惠農政策,有各級黨委、政府和婦聯娘家人的幫助,生豬行情也沒受到過打擊。2011年5月,孫同艷聽說養雞效益不錯,也嘗試著建了一個雞棚,開始新的探索。雞棚長60米,寬12米,每年能養5茬雞,每茬雞有4、5千只。養雞最累的'時候是在育雛階段,七天以內她和家人輪流熬夜,同時做好防疫工作。在去年養第二茬雞的時候,由于對養雞技術還在摸索階段,對雞棚溫度沒看管好,雞棚溫度低,導致雞死了一部分,損失很大。但她并沒有灰心,而是積極吸取經驗教訓,認真學習養雞知識,對雞棚規范管理,效果很好,F在孫同艷養雞出欄率相當好,平均一茬至少能賺5000多元錢。

          由于現在同時養豬、養雞,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原來的蔬菜大棚也顧不上侍弄,結束了大棚種植,專心發展養殖產業。在她的帶動下,周圍鄰居也開始養雞養豬,逐漸走上致富路。2011年,鄰居康梅跟說她想養豬,叫孫同艷幫忙。當時一個豬崽市場上就能賣到520—530塊錢,孫同艷替她向別人賒了20個豬崽,在養豬的過程中,康梅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向孫同艷咨詢,有一次康家死了一頭豬,孫同艷也跟著上火,但最終幫她一起找出豬的病因,加強了其它生豬的技術管理。到年底一算賬,看到鄰居家養豬掙了錢,孫同艷覺得比自家賺錢了還高興。還有的養雞戶,碰到技術上的問題,都愿意找熱心的孫同艷商量解決。

          孫同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只要你想干、會干,什么產業都賺錢。

          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6

          侯亮,男,33歲,漢族,家中6口人,住勉縣老道寺鎮侯寨村五組,主要從事生豬養殖與飼料營銷。

          幾年來,他憑著自己特有的頑強與拼搏,憑著一雙勤勞的手,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打拼,走上富裕之路。家有飼料機2臺,飼料配送車1輛,有現代化大型養豬廠房12棟,年出欄生豬5000頭以上,向社會提供優良三元仔豬4000頭,獲利20多萬元,。多次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萬頭豬養殖示范場”、“養殖業大戶”、“致富帶頭人”。

          2000年,目光敏銳、富有經濟頭腦的他看到當地糧食價格低,結構調整路難找、種植糧食收入少,本地有種植玉米、大麥的習慣,飼料資源豐富,又有養豬的基礎經驗,又加上生豬行情看好,每頭豬盈利在100元以上,通過市場調查與分析,他決心走科學養豬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沒有資金的困難,采取自己拿一點、親戚借一點、朋友幫一點、向信用社貸一點的辦法,投資近2萬元,建成豬舍20多間,購買小仔豬200頭。剛開始沒有科學技術怎么辦?還得學習,于是他又從書店抱回厚厚幾本科學養豬資料。很快掌握了生豬的繁育、喂養、疾病防治等一整套養豬技,由于他精心管理、科學飼養、定期防疫,加上自己的刻苦鉆研和實踐,飼養的仔豬3個月即育肥出欄,當年就出欄肥豬800多頭,凈獲利1萬多元。侯亮從第一批

          養豬中嘗到了甜頭,從養殖業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又擴大養殖規模,由于科學飼養,當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凈獲利12萬元。

          侯亮的手頭有了積蓄,但這些錢如何用,他有自己的打算。在這幾年的養殖實踐中他發現當地生豬品種落后,生產效益差,飼料轉化率低的問題,他決定要解決目前存在于自己場和農戶養殖中的這一難題,他先后到楊凌、四川等地考察,通過調查了解后,他決定要甩開膀子大展宏圖,加大投入,擴大圈舍,2002春天,侯亮在親友的幫助下,又投資30萬元,建起現代化的養豬場房,又購買二元母豬200頭,種公豬10頭,實現自繁自養、科學飼養,年出欄肥豬4000頭以上,。年獲利20萬元以上。

          侯亮在產業政策的推動下,在省農業廳和市縣政府的重點扶持下,通過引進化良的變肉型豬種,推行標準化生產現在存攔母豬已發展到360多頭,每年向社會提供7000多頭商品仔豬,此外還可向周邊養殖戶提供1500頭優良二元雜交后備母豬,以改良當地的.生豬品種。侯亮在自己的豬場里從品種和飼養管理入手,嚴格實行成本管理,以優良的品種,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有力地帶動了全縣規;B殖業發展。

          侯亮在養豬的道路上發展起來了,但是他總是想:“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他熱情地鼓勵鄉親們和

          他一起發展養殖事業,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養殖經驗傳授給當地農民群眾。為了進一步提高當地農民群眾的養殖效益,侯亮把優良的二元母豬推廣到廣大養殖戶,把飼料轉化率高、生長速度快的三元仔豬提供給養殖戶,并且向他們提供養殖技術及飼料,使他們養豬無后顧之憂。

          “以點示范,帶動全鎮”,這是侯亮發展養殖的一大心愿在他的帶動和指導下,如今,老道寺鎮發展生豬養殖大戶600多戶,平均每戶年出攔在100頭以上,該鎮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之路,使養殖業逐漸成為農村家庭經濟的主導產業,逐步走上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家庭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大大地帶動了本地養殖業的發展,他已成為養殖戶心中一盞不滅的燈塔。

          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7

          有一種樹,沒有筆直的干,沒有翠綠的葉,不與楊柳為伴,不與松柏爭美,只有在那個荒涼的大地上獨自生長,它就是紅柳樹。在富蘊縣喀拉布勒根鄉,陳邊蕊和張邦榮夫婦就如同紅柳樹一樣扎根在喀拉布勒根鄉喀拉塔斯村。

          陳邊蕊和張邦榮家共有5口人,陳邊蕊是一個個體戶,經營煤場;丈夫張邦榮,中國共產黨黨員,退伍軍人,搞運輸,經營空心磚廠。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張政輝在烏魯木齊武警部隊參軍。女兒張慧怡出嫁后和丈夫一起留在家中幫忙。家里還有79歲的老母親。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

          一、像紅柳一樣扎根于貧瘠的土地

          1986年,陳邊蕊不顧家人反對,嫁給什么也沒有張邦榮。張邦榮是家中的老大,嫁過去后就要跟他的四個弟弟和一個老母親一起生活。陳邊蕊嫁過去以后,沒有嫌棄家中的任何人,每天里里外外的忙乎,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條。丈夫外出干各種工作,掙錢養家。一大家子要生活,孩子也出生了,到處都要用錢。面對現實,她們正視生活中的困難,憑著如紅柳般的堅韌精神,白手起家,在鄉里開辦了第一家煤場。后來,隨著資金積累,夫婦倆又開辦了空心磚廠,靠著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以誠待人,以信為本的經營理念,煤場和空心磚廠生意日見興隆。她們夫婦倆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她們一邊照顧老人孩子,一邊創業,像紅柳一樣扎根于貧瘠的農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幸福的生活。如今,兄弟們在哥嫂的幫助下,都已經成家立業。

          二、結出一枚枚尊老愛幼的.果實

          陳邊蕊在生活中尊老愛幼,自結婚就和婆婆一起生活,對待婆婆平日里噓寒問暖,生病了端茶倒水。每逢老人過生日,陳邊蕊都要給婆婆買一身新衣服。她常說:'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實際上就是尊重我們自己!關心照顧好老年人的生活,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要求也是應盡的責任,是先輩們傳承下來的寶貴的財富'。在父母的言傳身教的影響下,陳邊蕊的兩個孩子也很孝順懂事。女兒張慧怡,昌吉衛校畢業,現和丈夫一起協助父母經營煤場和空心磚廠;兒子張政輝以父親為榜樣,光榮參軍,現在烏魯木齊武警某部隊服役。

          三、擎起生命中一片片愛的綠意

          有人說,愛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間,那么這種愛是小愛。陳邊蕊一家把這種愛,這份情延伸到親朋鄰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種大愛。他們一家一直樂于關心鄰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夫妻二人一定二話不說,盡可能地給予幫助,她們一家的口碑在村里一直很好,誰家有事都愛找她們幫忙。有誰家孩子上學缺錢,就問陳邊蕊夫婦借;有誰家>婚喪嫁娶,就請陳邊蕊夫婦幫忙;有誰家需要修房子,就找陳邊蕊夫婦幫忙……陳邊蕊夫婦從來不推辭鄉親鄰居的求助,遇到求助又出人又出錢,還出鏟車。2010年冬天大雪,道路不通,張邦榮自發的用自家的鏟車給鄉親們推開一條路。巴列爾茨村五保戶托海、葉爾蘭年老體弱,還患有殘疾,女兒智障,2012年,陳邊蕊一家通過該鄉'愛心驛站'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認領這家'窮親戚',每年冬天,陳邊蕊一家都會免費供應托海家人燃煤,讓他們能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如今,每一年為貧困戶送煤已經成了夫妻倆的共識,每年夫妻倆都給貧困戶送煤。居民們親切的稱呼他們為'愛心溫暖使者'。

          四、綻放一串串燦爛的公益之花

          陳邊蕊一家富裕以后不忘鄉親。她們就像紅柳一樣,獨自在沙漠綻放著那一串串不起眼的小花,裝扮著沙漠的春天。她們一家非常熱心公益事業,不管是鄉里還是村里的公益事業,她們都積極參與,捐錢捐物,出人出力。陳邊蕊作為社區十戶長,她積極調解鄰里糾紛,宣傳各類惠民惠農政策,認真落實各項工作任務,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組織社區居民開展十戶聯防、鄰里>守望,并經常性對居民進行法律法規知識、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團結知識的宣傳教育,維護社會穩定、反對民族分裂和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和社區居民經常性地開展平安宣傳,積極組織居民戶參與平安創建工作等。她還組織社區婦女成立了女子健身舞蹈隊,自掏腰包2000元為舞蹈隊購買演出服裝,現在,逢年過節舞蹈隊都活躍在鄉村的舞臺上。近年來她多次被縣婦聯、鄉婦聯評為'三八紅旗手'、'好媳婦'等光榮稱號。

          陳邊蕊一家就如紅柳一樣,堅韌不拔的扎根于貧瘠的戈壁,就這樣正直挺拔、堅毅頑強、無私無畏的生長、開花、結果。

          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8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我堅信只要勤勞肯干,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太湖縣江塘鄉五星村貧困戶石純英動情地說。

          今年57歲的石純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療費用花光了家里的積蓄,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開始,經評定,石純英被評為貧困戶。鄉村扶貧干部了解其家庭情況后,鼓勵其發展產業致富。石純英通過了解養殖行業發展情況,查詢相關政策,最終決定養殖肉豬,每頭生豬凈收入200元,一年兩批100頭就能收入2萬元,前景巨大。說干就干,2016年,石純英通過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在新屋組山場搭起了豬棚,養豬生豬50頭。從養殖場的選址,到買飼料,到購買豬崽再到養豬的防疫等,幫扶干部和村干部們都一起為他牽橋搭線。2016年當年,石純英戶生豬養殖就賺了2萬多元,再加上殘疾人補助、產業補助、減免新農合等政策,石純英戶住房、醫療得到了保障,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元,年底順利通過了省第三方評估,實現了穩定脫貧。

          天有不測風云,正當石純英戶生豬養殖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201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造成石純英戶所養的近一百頭生豬死亡,經濟損失達8萬余元。剛剛過上的好日子頓時又有陷入困難風險,但是在困難面前,石純英并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與奮斗的目標。通過鄉村兩級幫扶干部的幫助和石純英本人的努力,石純英利用原有豬棚又干起了家禽養殖業,養殖鴨、豚等肉禽達到3千多只。每只家禽凈收入約5元,年出欄三批,年養殖凈收入達到5萬余元,一年就將瘟疫造成的損失賺了回來,石純英又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學習養殖技術,特別是防疫知識,注重風險的防范,這樣才干得長,養得久”石純英現在面對幫扶干部經常這樣說。

          石純英戶的脫貧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強了周邊貧困戶通過自身發展脫貧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現有貧困戶212戶710人,已脫貧203戶686人,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將實現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五星村自身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達到120戶,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自身的發展實現了脫貧致富。

          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9

          張家樹,1976年2月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間參加過98九江抗洪,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現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綠園花木合作社社長,家樹園林綠化供苗公司負責人,目前花木種植面積253畝,有100多個品種,主要經營常規綠化用苗為主,年銷售收入達300萬元,每年獲利30多萬元。2006年以來因成績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后獲得致富帶頭人,優秀黨員,優秀十佳黨員致富帶頭人,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2010年2月18日作為科學發展學習代表,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采播。

          作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遠近聞名的花木種植大戶,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能吃苦,會鉆研,是花木種植的示范戶,勤勞致富的帶頭人。他致富不忘鄉親,積極帶動周圍群眾共同致富。幾年間共扶持26戶花木專業戶,為80多名群眾解決了勞動力出路,多次自費慰問困難戶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并繳納“特殊黨費”1000元,支援災區生產,受到了黨員群眾的一致好評。

          花木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流鎮耀南村老百姓有著種花養花的傳統習慣,但過去都是零星種植且品種單一,檔次較低,群眾種花只能解決油鹽醬醋等生活補貼,并沒有起致富興農的作用。張家樹與生俱來就對花木格外感興趣,1994年12月入伍后來到浙江金華,發現金華原來是全國著名的苗木之鄉,于是利用課余時間,到當地的花農家取經學習,在當地的新華書店,購買了大量有關花木種植、培育等書藉。有點空閑就到當地的花農家無償幫工,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積累,從基礎理論到田間地頭,他寫下了大量的心得體會,又有幸得到老花農鮑克文的親身指導。1998年在部隊退伍回來,利用在部隊所學到的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種花養花的特長,克服資金不足等不利影響,走上了艱難的創業路。首先從精心挑通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手里的資金多了,經驗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開始醞釀自己更大的引進新品種,搞起了示范園,積極引導當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條依托花木產業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來,他承包綠化工程30多個,還無償為周圍群眾提供信息,幫助銷售。周圍許多群眾剛開始種花時,都是張家樹供應種苗,手把手指導種植技術,防病治蟲,聯合成品銷售等。使周圍的群眾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張家樹已連續多年被評為鎮級致富能手,成為遠近聞名的花卉狀元。經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積已達200畝,每年獲利都在30萬元以上。他深知: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協會成立后,他把帶領群眾致富的突破點放在花木產業上,以做大做強花木產業來實現群眾的共同致富。

          為了使廣大會員種上“放心花”,張家樹以個人名義與群眾簽訂包銷合同,讓群眾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莊組的土地全部規劃種花木。村民馬明發說什么也不愿意種,張家樹多次上門做工作,唐恒水就是不聽,張家樹又對他說“苗子種好賣給我,要是因為種花沒飯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這樣他還是想不通,張家樹和他商量,最后以當時最高價每畝280元的價格承包了他的10畝地,當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種植了金葉女貞,一年后,以每株0.55元的價格全部出售,當年獲利15萬元。村民的想法變了,馬明發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張家樹的帶領下,全組百分之八十的農戶都種起了花木。馬明發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畝,他逢人便說:“聽他的沒錯,多虧了他幫忙”。張家樹就這樣走村入戶做大家思想工作,并且和鎮里的技術人員一起,向花農無償提供技術支持,主動解決大家的后顧之憂。以實際行動把大家的思想都統一到“種花發家”這一點上,當年村里花木種植面積擴種2000多畝。

          為了更好的發展花木產業,以張家樹為主的'向個花木種植大戶成立了高流花木協會,以花木協會為龍頭,動員廣大村民發展花木生產營銷,發揮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了“協會+農戶”的良好經營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戶、2800余人從事花木生產經營,其中有80多名會員在沭陽等地承包土地,帶動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溝埃村等周邊村民發展花木產業,為鎮政府爭創“國家級花木之鄉”打下了良好基礎。長年在外的花木經紀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戶。

          為了擴大知名度,暢通銷售渠道,張家樹積極在《中國花卉報》、《苗木商情》等雜志刊登廣告,本著當了帶頭人,就要有奉獻精神,廣告費全部由張家樹和幾個花木協會種花大戶分攤,沒有向普通會員要一分錢。而在售花過程中始終優先銷售群眾花木。

          在生意場上以誠信經營為立身之本是張家樹的座右銘,有時協會按照貨主要求,貨到后再付款。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群眾放心,張家樹就親自跟車送貨,來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從來不克扣群眾一分錢,所有差旅費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說他是自討苦吃,但他心里卻感到踏實。

          2004年春,張家樹和天津一個客戶魏玉龍簽訂34萬株紅葉小檗銷售合同,合同簽訂后一個月,他來取貨時,紅葉小檗每株市場價格比合同價漲了2角,供應苗木的協會花農說反正沒關系,仍按合同價格,按時起苗裝車發走。客戶十分感動:“別看你們是農民,做生意卻不為小利而動,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實在,以后,我肯定還會來買貨的”。楊老板現在已是該村的回頭客。今年,他又通過傳真和協會簽訂了價值100萬元的綠化苗木合同。就這樣和客戶們加強聯絡溝通,密切了感情,并通過他們在大連、沈陽、北京、山東等地設立了銷售窗口,及時了解外地市場行情,擴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產業規劃中,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支撐,以適合不同地域不同氣候為多種新品種為所示目標,在下一步促進花木產業的升級換代,配合鎮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規劃,明年繼續擴大花木種植規模3000畝;努力提高花木的技術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銷售網絡,努力實現提高城市品位,綠化山山水水,為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張家樹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引導當地群眾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帶動更多的農民在花木產業上發展致富,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實實在在的顯示出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10

          徐發青,山東省莘縣古云鎮徐莊村村民,現年52歲,被當地群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斗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于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里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勤學苦干,成就致富夢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徐發青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青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xx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了一條致富信息:養鴨投資少、成本低、設備簡單、鴨舍要求不如雞舍高、加之生長發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說干就干,籌建資金建設養鴨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鴨事業和致富夢想。

          xx年剛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只雛鴨,準備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鴨瘟使雛鴨一下死去一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并沒打退堂鼓,而是通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此后,徐發青主動地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養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并掌握到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喂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地實踐中徐發青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同時徐發青抓住機會,與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系,所有的雛鴨有這兩家公司提供,養殖40天就銷售至市場,第一年養鴨凈賺2萬余元。先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鴨棚2個,養鴨數量高達6500只,一年平均養鴨六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同業合作,成就致富帶頭人

          徐發青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養殖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徐發青看到其他養鴨戶因為養鴨觀念落后、設施條件不好、市場信息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鴨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動聘請養殖專業解救這些人在養殖技術上的難題,還專門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以此來提高全村養殖戶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內的養鴨戶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內養殖專業戶有8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食鴨3萬余只,創利100萬余元,戶均收益5萬余元,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徐發青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夸口稱贊。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致富女能手事跡材料12-12

        農村致富能手先進事跡材料范文(精選6篇)12-21

        致富能手事跡12-06

        帶領農民致富先進事跡材料07-21

        業務能手先進事跡材料06-18

        創業能手先進事跡材料11-13

        90后致富能手先進事跡范文(通用8篇)12-15

        農村種植致富能手事跡材料范文(通用6篇)10-11

        殘疾人致富能手事跡材料范文(精選6篇)12-23

        常州創業致富女能手03-22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