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支教的社會實踐報告范文
2014年的盛夏七月,作為熱衷于城市文化的大一學生,終于等來赴沂水“翻一座山,閱一座城”進行暑期社會實踐的機會,那時候想象中的“風韻崮鄉”、“紅色之旅必經之地”等印象詞匯,無一不在宣揚著的重返自然、感知傳統文化的現代觀念。我知道,傳統文化正馬不停蹄地,在變幻多端的城市文化的不斷沖擊下艱難地“收復失地”,重拾人心。透過媒體看到的沂水,其旅游價值遠勝于人文價值——總是見到外鄉人的游記,每一篇都仿佛在訴說著陶淵明的世外桃源;而群崮之下竟然沒有存住一個蒲松齡一般的人才——直到看過《沂蒙崮》,我堅信“文人筆墨承千鈞”,所以字字讀透。就像被劇透一樣,此番“略知一二”很是給了我將沂水“讀”成故鄉的信心;只是身臨其境方知,再多的史料記載和影音圖志也不可能讓我與沂水鄉村的初次邂逅變成“故地重游”。從到達沂水的那日起,所有“了解”都只是道聽途說。
一路顛簸,下車之后看到的儼然是一副典型鄉土山區的模樣,布滿一串腳印的水泥地,掩映在樹叢中的石房和車子返程時席卷而起的沙塵,路是蜿蜒著讓人看不到盡頭,霧雨朦朧著讓人辨不清東西南北,可是,生活本就不應該是想象中的一覽無余,它是那樣地出人意料。否則,村民贈與我們的新鮮果蔬就不會成為我們融入沂水的第一道美食;晨起上學的孩子坐在教室的時間就不會比我們意識到天亮了還要早;村落的布局就不會像山中迷宮一樣,讓送孩子歸來的支教隊員幾近找不到返程的路。尤其是,精神最旺的孩子們本應挺直的脊梁卻佝僂著俯在桌上;本應稚嫩的雙手卻像是剛挖出來的泥漿藕段;最應保護的一口小白牙卻噬咬著不干凈的書包帶——這些,是比那些險隘叢崮還要令人提心吊膽的事情。但我也明白,不論再怎么刺眼,這些事情在他們的生活中都是稀松平常的小事。孩子們的生活似乎是很滋潤的,尤其是清晨的雪糕透心涼。學校的空地可供望天、讀書、發呆,更妙的是從大門下坡出去,幾步便有一處歇腳之地,眺望遠山。很愜意,與晨起上學的孩子在鄉間小路上相遇而后漫步回去,在懂得享受其中的美好之前,他們是飛行,而我是蹉跎。
那些新聞媒體報道的關于留守兒童的消息是最吸引眼球的,經過媒體的放大后造成的印象好似霧里看花,與真實情況其實相差很遠。就像眼前的孩子們,每一個都不失爭優向上的少年心氣和鬧中取樂的活潑勁兒。我意識到眼前的這幅景象和想象中的相差太遠,需要重新調整與他們相處的方式,所以我學會放下緊繃的神情和繃緊的心弦。
“這里除了老師不是捐的,其他都是像你們一樣的.好心人捐的。”崮崖小學校長介紹著學校的情況,細數多年來崮崖小學的一步步改進。但他是這樣一個嚴謹和苛求自己感恩地對待每一個助力學校建設的人,不時叮囑我們照料好自己,盡管這讓我愈發覺得此處生活是如此“水深火熱”,也讓我們堅定教化孩子們學會“貧而不苦不困窘”的決心。作為一個團隊,一個家,我們鼓勵著彼此適應崮鄉生活,分享著與孩子們交心時記住的一點一滴的信息。之前,“生活是盾,而我們是矛,自以為堅硬,于是總是愛以棱角沖撞它,看看它背后藏著什么。“但來到這里,”才發現生活的真實面目是矛,不斷地在沖擊我們,堅硬而冰冷,于是我們只能將自己變成一只盾,要把棱角磨平“,更何況,還有待我們如遠客的校長和老師,待我們如孩子的村民,他們的諄諄叮囑和思念孩子的眼淚,哪一個不是在柔軟著我們的內心呢?有一句話說得很對,” 對于陌生的地方,都會經歷霧里看花的扭曲認識、初來乍到的新鮮感、差異帶來挫敗和抵觸情緒,最后才能適應和享受。“真正熟悉之后,生活范圍和視角的確擴大許多,我們看到了不同于支教初期的的景、物、人和風土人情。
驟雨鎮,溫風吞,天有痕。
驟雨鎮,自第一天我們攜雨而來,奔波而病,倦極而病,受寒而病,從未停歇。溫風吞,團隊之間,彼此的照料與分享,一團和氣,溫吞吞地暖著家人的心懷。天有痕,如今已是恍然七日,回首之前的雨過天晴,發現別有洞天——真正天晴后,于黃昏中誕下的“耶穌光“;踏在田野間,忽高忽低,讓人偃仰不止的小路;還有這360°環山的學校,四下望去,可謂”望山谷谸谸青也“。這里,恰如清朝惲敬所寫下的贊語,“見通天巖沓諸石山之上,縱橫偃仰不可狀”,群崮之間,孩童盡笑顏,我們豁然開朗。
【大學生支教的社會實踐報告范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支教的社會實踐報告范文11-04
大學生支教的社會實踐報告范文11-02
大學生支教社會實踐報告的范文01-12
暑假大學生的支教社會實踐報告范文12-28
大學生暑期的支教社會實踐報告范文12-27
大學生的暑期支教社會實踐報告范文12-25
大學生暑假支教的社會實踐報告范文11-18
暑假大學生支教社會實踐報告的范文01-13
大學生暑期支教的社會實踐報告范文01-06
大學生支教社會實踐報告格式范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