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支教工作社會實踐報告
大學生支教社會實踐范文
綿遠的青山上籠罩著白蒙蒙似紗的霧氣,古老而滄桑的小鎮里響起一聲聲清脆的雞啼。炊煙裊裊升起盤旋在小城上方,晶瑩的雨水穿透薄煙匯聚于雕花屋檐墜落于地面。這是第二個我們在績溪度過的清晨,卻仿佛早已習慣了一般。習慣在鳥鳴雞啼中蘇醒,習慣了出門便看到早早到校充滿活力的孩子,習慣聽他們清晨朗朗的讀書聲。
難以否認我們大家心里都很想家,想念家里的溫暖柔軟的小床,想念媽媽燒的好菜,想念大超市里玲瑯滿目的零食還有紛繁精致的飾品?墒沁@些在孩子們的教育面前都顯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因為那些孩子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祖國美好的希望!每當我們看到孩子們的身影,看到他們背后默默佇立的長者——大多是年邁的爺爺或奶奶,眼里便忍不住泛起一陣迷蒙的水霧。在這個簡陋而窮困的小鎮生活的大多數是年邁的老人以及他們幼小的孫子孫女,孩子們的父母邁出大山常年在外打工,只是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們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那些孩子們背上承載的是一個家庭對未來的生活的希望。
孩子們都很懂事,也很優秀。讓人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他們總是有著無窮無盡的活力與快樂,仿佛這個世間的所有紛擾與黑暗都與他們無關。我們驚訝于他們早讀課時讀書的熱情,朗朗的讀書聲鏗鏘有力回蕩在整個校園內;我們欽佩于他們上課時的專注,沒有開小差也沒有悄悄話,大家都安靜的聽講并認真的摘筆記;我們感懷于他們對問題的執著,在暑假作業輔導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他們在討論問題,不懂的時候經常會上臺來或去辦公室向老師請教;我們還欣喜于他們強大的動手能力,鞋子、千紙鶴、向日葵等等折紙他們都會做,花朵、動物、人這些畫他們都會畫,象棋、五子棋他們也都會走。最感動的莫過于他們從家里為我們帶的那些新鮮的蔬菜與水果。由于菜場的菜都是不新鮮的,而且種類很少,所以我們經常吃重復的不新鮮的素菜,而且八個人往往只有三四道菜。當他們拎著一大袋家中的新鮮蔬菜交到我們手中時,我們的胃都感到一陣陣暖意,仿佛不再餓了一般。
我們一定會盡自己所能,將我們能給予的都帶給他們。語文課上,漢字古詩成語,偉大的文字魅力將他們深深吸引;數學課上,基礎的數學知識和有趣的益智題目增強了他們的動腦能力;英語課上,孩子們積極學習英語單詞學唱英文歌;科學課上,各種神奇的科學現象和科學原理讓他們大吃一驚;手工課上,孩子們動手折紙編手鏈鍛煉了動手能力;體育課上他們蹦蹦跳跳的做游戲玩的'不亦樂乎;朗誦課上,孩子們糾正發音習讀普通話;歷史課上,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讓他們震撼其中,還有地理課上的五大洲四大洋,各種美麗的自然景象天文景觀仿佛在老師的詳細描述下變成了現實展現在眼前。還有各種興趣課,都能讓他們受益許多。
梅雨淅淅瀝瀝,滋養著績溪的每一寸土地;我們的愛延綿不絕,溫暖著每一個純真的孩子。浙江工商大學金融青志的志愿者們就像一只只螢火蟲,雖然能做的不夠多,但我們愿意聚集在一起,奉獻自己的光亮,化作孩子成長路上的燈,照亮他們前行的路。
大學生支教社會實踐范文
閩江學院管理學系20**級會計二班組織10位同學組成“赴南靖社會實踐小組分隊”前往南靖,去了解當地的旅游開發對廣大當地群眾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和探索土樓文化,。在整個實踐的過程,我們通過與南靖縣管理委員會的工作人員進行交流以及以對當地居民及游客進行路邊快速訪問的形式來展開活動。
通過與上層和基層的交流,我們從中發現幾個問題:
1、對于旅游開發,政府所采取的一些政策如禁養家禽,禁止圈地蓋房等,對于大部分的農民們來說不能接受,甚至出現反對意見。
2、在一些政府補貼如禁養家禽的補貼,用電補貼,安置房補貼等,對于旅游景區的緩沖地區往往不足,然而群眾要接受旅游景區核心地區同樣的禁令又拿不到同等的補貼,因此不滿情緒也比較多。
3、更有居民認為沒有得到補貼,是因為上級的克扣,沒有發放下來,只有那些有權利的人才能得到利益。(監督和控制問題)
4、在我們對一些小攤販的采訪中,他們表示由于景區的開發,周圍的物價上漲的較快,然而他們的生意利潤較低,所以掙不到什么錢,因此認為景區的開發對他們的生活并沒有太多好的影響。
5、在我們對當地一位老爺爺的采訪中,他表示現在的環境遠不如以前了,雖然政府有采取政策對環境的保護,可是山上的許多的野生植被已經減少的太多了。
6、在對管委會的采訪中,我們知道旅游局對當地的旅游是有與企業所進行的合作的,用企業的運營管理模式來對待旅游開發,在一些大型的經濟建設和基礎建設確實有著很好的發展,然而在群眾眼中,會覺得利益被他人所占領。
【大學生支教工作社會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大學生支教社會實踐報告11-27
大學生支教社會實踐報告11-25
大學生支教社會實踐報告11-25
工作及支教社會實踐報告12-05
大學生支教組社會實踐報告12-08
支教方面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12-23
大學生假期支教社會實踐報告12-21
大學生暑假支教社會實踐報告11-27
大學生暑期支教社會實踐報告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