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中的經典故事
三字經相信大家都學習過,大家知道里面的故事內容嗎?一起來了解一下!
1、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注釋]
初:初生之物。性:指人的本性。相近:相去不遠,差不多得意思。
遠:相去太遠,有很大的差別。茍:假如、茍若。遷:改變、變遷,這里是指不好的改變。專:有恒、專心的意思。
[語譯]
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這個善良的本性,每一個人都相同,后來因為個人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便產生了很大的差別。
如果幼小的時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會受到不好的影響而有所改變。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專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故事]
晉朝時,有個名叫周處的人。他是一個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沒了爹娘,在無人教導的情形下,周處的性情變的很殘暴,行為也十分野蠻。
周處喜歡欺負弱小,常常因為自己不高興,就把別人打的頭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見了他,總是躲的遠遠的。
這幾天,村子里出現了一只兇惡的老虎,在山腳下的大湖里也出現了一只可怕的蛟龍,常常侵害村里的農作物,甚至還把農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覺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龍及周處合稱“三害”,還說“三害”不除,村民將永無安寧之日。
周處聽說了村里來了這“三害”好打架的個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給打死了,接著又到湖里抓蛟龍,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滅了蛟龍。
岸上的村民見周處一直沒有浮出水面,還以為他和蛟龍同歸于盡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慶祝除去了“三害”。
周處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從此下決心改過自新,不在做個讓人家討厭的人。
2、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注釋]
孟母:亞圣孟子的母親。 擇:選擇。處:居住的地方。機杼:機,織補用的木架子;杼,織補用的梭子。竇燕山:原名竇禹均,幽洲人,因為當地名屬燕,所以又名燕山。義方:指良好的家訓。
[語譯]
從前,孟子的母親曾經一連搬過三次家,是為了替孟子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有一天,孟子逃學回家,難過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來,把快要織完的布割斷,讓孟子知道半途而廢將一事無成。
五代后晉時,燕山地方有個名叫竇禹均的人,教導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博得人們的贊譽,當時,沒有人不知到他們的。
[故事]
我們都知道,孟子是我國歷史上的“亞圣”,他的學問很好,還收了許多學生,他能有這些成就,全都要歸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時候,住家附近剛好是個墳場,每天都會有出殯或掃墓的人,哭哭啼啼的從這里經過,孟子見了覺得好玩,也學著玩起出殯的游戲,孟母知道后,決定換個環境。
這一次,他們搬到鎮上,每想到附近住著一位屠夫,孟子又學著屠夫拿著刀子,玩起剁豬肉的游戲,于是孟母又決定搬家了,因為她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她決定帶孟子搬到學校附近。果然,從此孟子便跟其他學生一樣捧著書本,搖頭晃腦的背誦著。
有一天,孟子逃學回來,孟母正在織布,她一氣之下,剪破了正片織好的布,然后對孟子說:“你讀書就想我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隨意逃學,就象我剪斷這塊布一樣,前功盡棄了。”
從此,孟子便發奮讀書,果然成為中國的大學問家。
3、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注釋]
教:這里有兩個“教”字,第一個是父之較,第二個是師之教。惰:偷懶怠惰,沒有盡到責任。子:這里指為人子女。不學:不肯讀書學習。非所宜:是說不應該如此。為:作為、成就。
[語譯]
做父親的生了子女后,只顧著去養活他們,而不去教育他們,是父母的過錯;做老師的教育學生不夠嚴格,不能使學生有所成就,這就是老師的怠惰。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學習,是非常不應該的,因為幼小時不肯及時學習,將來長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為呢?[故事]從前,有個無惡不做的強盜,在他做盡壞事后,終于被衙門的捕快捉了起來。由于他犯了許多不可原諒的罪,所以縣太爺判了他死罪。臨刑前,縣太爺問他有什么要求,強盜說:“我想見我母親最后一面!笨h太爺命人把他母親請來,當他們母子一見面,母親很悲痛的抱者兒子大哭。誰知道,那個強盜竟然狠狠的`將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并且傷心地說:“我好恨娘在我犯錯時,從來不教訓我,現在我后悔也來不及了!边@強盜的母親,要對強盜的下場負一半的責任啊!清朝時,大將左宗棠的部下張曜,立了許多功勞,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許多不服氣的人,便以張曜沒有念過書為理由,不給他官做。張曜知道因為自己的不識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難過,于是發奮苦讀,終于憑著他的學識,把官給爭了回來。
4、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注釋]
琢:雕飾琢磨得意思。器:器皿,比喻成就。義:理義,做人做事的道理。親:接近。
師友:老師與朋友。禮儀:泛指一切禮節儀式。
[語譯]
玉是一種可以用來當裝飾品的石頭,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為人見人愛的美器;同樣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奮求學,是不會懂得禮節道義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紀還小的時候,便要多多親近好的老師及好的朋友,從而學習到做人處世的基本禮節儀式。
[故事]
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于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
沒想到,宮里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厲王死后,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
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類也許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5、香九齡 能溫席 孝于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于長 宜先知
[注釋]
香:東漢時代的孝子,姓黃名香。溫席:溫暖枕席。執:實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年才四歲,便知道謙讓之禮。弟:動詞,尊敬兄長。
長:這里指兄長。知:曉得、了解。
[語譯]
黃香九歲的時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體溫暖床上的枕席,再請父親去睡覺。他這種孝親的行為,不但是他該做的,也是我們應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人送來一籃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較大的梨子讓給哥哥,自己挑較小的吃。他這種尊敬兄長的德行,也是我們從小便該知道的。
[故事]
東漢時,有個九歲的小孩——黃香。他非常的孝順父親,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
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后,才讓父親入睡。
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夸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
和黃香同一個時代,有個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簍子的梨子,父親要孔融拿一個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訝異地對他說: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
“爹,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孔融這種友愛兄長的行為,的確很值得我們效法。
【三字經中的經典故事】相關文章:
懸念中的哲理經典勵志故事10-17
三字經的故事分享08-21
三字經的勵志故事06-28
蘇秦刺股的三字經故事02-25
《三字經》中的人生01-21
經典的笑話故事09-14
經典求職的故事09-08
經典的燈謎故事12-11
《三字經》經典書籍的讀書心得08-25
生活中的職場故事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