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民情日記4篇
社區工作的開展,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有著直接重大的影響。下面是為您整理的社區民情日記4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社區民情日記4篇【一】
下午3點鐘,在鎮里2名大學生村官的陪同下,帶了一床高級毛毯和一箱油,到gb村李繼聯家走訪慰問。剛到李老家,李老一家人以及gb村書記XX等已在門口等待了。
李老家共有5口人,兒子和兒媳在外務工,家里就剩自己和老伴、孫子了。老伴常年身體不太好,家里還有點地。全部都是由他一個人承擔,既帶孩子有做飯、勞動,身子骨也不太好了。
“王鎮長啊,聽說你要到我家走訪慰問,我和老伴都很激動,領導平時都很忙的,能夠在百忙中到我們家看看,是我們的老百姓的榮幸。我感到很溫暖、很感動。”一見面,李老就握著我的手激動的說。聽完他這么一說,我倒是不好意思了,平時工作確實太忙了,沒有太多的時間到老百姓家走走、看看,而老百姓卻期盼著鎮里領導能夠到他們中間走走、看看。
聽李老這么說來,我趕緊說:“李老啊,都是我們平時工作太忙了,沒有及時到大家中間走走,實在對不住啊,今后我將常到你們家走走、看看,還希望您老能夠多提意見和建議啊,我們將全力以赴去做好。同時吶,我還希望李老看看你們家里有什么地方需要我能夠幫忙的,有什么困難和難處,您盡管說,我們一定盡力幫您辦到。”
邊走邊說,就到了李老的家中。李老的家中很樸素,家具設施陳設簡單,就有一個兒子剛買的冰箱,沒有電視,簡單的幾張椅子,但卻干凈整潔。李老說自己就愛干凈,平時也喜歡收拾,所以家里也干凈利落。
落座后,我詳細的詢問了李老平時的生活、健康等情況,聽到他說家里什么都不缺少,衣食可以說是無憂了,我心也就感覺到踏實了。
聽著李老的介紹,我深深的以李老的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而高興,這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說話中,gb村王書記也簡單的介紹了小河組的基本情況。小河組有居民800多人,是gb村比較多的`一個小組,有耕地面積900余畝,人均耕地1畝多。這里有村里的ji體經濟項目超市、魚塘等。王書記還說最近有一位老板想在村里搞木材加工業,現在的困難就是土地問題,還希望我能夠給予協調解決。我明確的表示可以大力的支持這個項目,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和老板協商一些具體的事情,這個項目是一個好項目,一方面可以增加gb村里的ji體經濟收入,另一方面還可以帶動周邊群眾就業、致富。
李老對我的影響深刻,他說話很健談,也很幽默風趣,對生活的態度積極向上。我們本來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幫助李老解決生活中一些困難的,沒想到李老卻說:“生活上沒有什么困難,兒子兒媳在外打工,能夠接濟家里的日常開銷,沒有什么大的困難。鎮領導能夠來到我家看望我們老兩口,已經是莫大的榮幸了,我也就知足了,也就不給領導添麻煩了,最大希望就是能夠經?吹芥偫镱I導到我們這里走走、看看就行。”聽到的很意外,從一進門到不斷深入的聊天中,我也是更加的了解李老的為人和家里的情況。
社區民情日記4篇【二】
韓桂云是文峰區甜水井街道辦事處后倉街社區的一名普通干部,最近幾天,她上居民家中走訪時都會帶上一個日記本,在和居民談話時還會不時地往本子上寫幾個字。韓桂云說,她寫的是“民情日記”。后倉街社區每名干部手中都有這樣一個日記本! “5月14日,當我再次到倉巷街31號院的張琴芹老人家中,看到86歲高齡的張琴芹身體不好,又無兒女在身邊,便發動社區志愿者和鄰居對她進行幫扶,還為她申請了一部一鍵通電話,解決了老人在醫療、飲食方面不便的問題……”
“5月15日,后倉街39號院的黃桂榮向我反映,家門口有堆建筑垃圾,如果再不拉走,今年的衛生費就不想交了。我調查得知,衛生清掃員認為建筑垃圾不屬于自己的職責范圍,不想清理。我給雙方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使事情圓滿解決……”
這是5月18日記者在該社區走訪時看到的韓桂云的兩則“民情日記”。韓桂云說,社區工作量大,事務繁雜,為讓社區工作人員身在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當中,第一時間了解居民的困難、問題和訴求,及時解決熱點和難點問題,該社區實行了“民情日記”制度。社區要求工作人員在走街串巷過程中,把居民需要解決的各方面的問題詳細記錄在“民情日記”里。
談起寫日記的感受,社區干部姜偉說,起初她對這個日記本并沒太在意,只是在這個本子上簡單記錄了自己每天的工作情況。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她的日記內容漸漸豐富起來,居民家里的繁雜瑣事、生活冷暖都寫到了日記里。“關鍵要切實解民憂,這樣的日記才有意義。”社區干部奚艷麗深有感觸地說。倉巷街36號院一名年近八旬的老人患病在床。前兩日,她到老人家里了解到,老人的兒子患有精神疾病,孫女還在上小學。她組織社區志愿者輪流上門為老人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還為其辦理了低保手續。
“過去都是居民有問題找上門來,現在是我們走家串戶到居民家中,了解他們的需求,幫他們解決問題,并詳細地記在日記本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每名社區干部提高為民服務的質量,如果你不了解居民的家庭情況,沒為居民干實事,就無法在日記本里反映出來。”后倉街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建慶如是說。
社區民情日記4篇【三】
“1月13日,晴,星期一。上午與謝保英一起走訪征遷困難戶。下午開一個關于207國道旁飲食早點經營戶會議,請城管中隊參加,主要明確加強環境衛生意識宣傳,整頓店外經營及游散攤點。”
這段時間以來,襄城區余家湖街道辦事處水洼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強忙個不停,他的“民情日記”里麻煩事、重點事就寫了五六頁。擔任社區黨總支書記十多年,王強已經記滿了17本日記本,裝了一大箱子。“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村里800多戶居民2800人,我每天腦子里怎么能裝那么多的事?”王強說,他準備了一個日記本,田間地頭、村邊路旁,遇到村民反映情況,就隨手記下來。當天做完的事情寫在日記本上,沒完成的注明原因,并寫出解決辦法。平日里翻翻日記本,就知道誰家的矛盾解決了,還有哪些事情等著去處理。
前年春天,王強和村里干部查夜,發現該社區七組王華軍家的大門沒鎖,想幫他鎖上,卻發現沒有門閂。一問才知道,房子一蓋起,王華軍兩口就出門打工了,門閂根本沒做。晚上回家,王強把這件事記在日記本上。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找到村里的修理部,請他們幫忙做個鐵門閂,給王華軍家安上。王強說,“在我們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對當事村民來說,可就是天大的事情。”
水洼社區五組兩家人因為修路的事情起了糾紛,社區出面調解后,兩家人又反悔,都不愿意讓步。最后,王強拿出“民情日記”,上面寫著兩家人當初的要求是什么,社區工作人員是怎么調解的`……所有信息記錄在冊,有了“鐵證”,兩家人不再爭嘴,最終各自退讓一步,雙方握手言和。“群眾相信我們,才會來找我們解決問題。”王強說,“民情日記”就像是一面鏡子,始終照出自己工作中不足的一面;它也像一條鞭子,總讓他感覺還有好多百姓著急的事未做,還要更努力。
社區民情日記4篇【四】
“聰慧小區1號樓一單元居民反映樓道燈不亮了,夜晚出行不方便,需幫助解決。我和協管員立即趕到現場,為居民更換了燈泡……”昨天中午,房山區拱辰街道文化路社區居委會主任樸艷平,幫助社區居民更換好樓道燈泡后,在她的“民情日記”里寫下了上述這段話。
下午,樸艷平又按照日記里的安排來到社區,協調解決小區樓體保溫改造工程和居民車輛停放問題。翻開樸艷平的“民情日記”本,記者驚訝地發現,里面記得密密麻麻。無論大事小情,只要她參與的社區里的事,都記錄到了日記中。
據房山區民政局負責人介紹,社區工作者走街串巷,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的方方面面,都記在了“民情日記”里。“民情日記”已成為房山社區工作者聯系群眾、解決問題的紐帶。像這樣的“民情日記”本,房山區的社區工作人員人手一本,目前已累計記滿了6000余本“民情日記”。
“以前是百姓有問題找到社區門上來,現在是我們以串門的方式主動走進居民家里,了解他們的`需求,幫他們解決問題,并詳細地記在日記本上。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做到心中有數;二是能鞭策我們努力為民服務,日記記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干貨’,不為百姓干實事,還真沒的記。” 永安西里的社區干部李春燕如是說。
永安西里社區80多歲的老人李慧文,老伴兒去世后獨居在家。前不久,李春燕到李慧文家“串門”時,發現老人家里十分凌亂,沒有“家”的樣子。了解到老人需求后,李春燕幫李慧文請來了保姆。這個保姆來自社區內的一個困難家庭,不僅滿足了李慧文老人的需求,這位保姆家的生活困難也得以緩解。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工作量大繁雜。為讓社區工作者身在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第一時間了解居民困難、問題和訴求,及時解決熱點和難點問題,房山區在社區工作中實行了“民情日記”制度。談起寫日記的感受,社區工作者陳雪娜說,她到社區上班的第一天,居委會就發給了她一個印有“民情日記”字樣的紅色本子。起初她對這個日記本并沒太在意,只是在這個本上簡單記錄了自己每天的工作情況,成了“流水賬”。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陳雪娜的日記內容漸漸豐滿起來,百姓家里的繁雜瑣事、生活冷暖都寫到了日記里。
社區工作者表示,“民情日記”既不是工作日志式的“流水賬“,也不是事件的簡單堆砌,“記”只是一種形式,重在干部入戶時要把工夫下在解民憂上,只有把事情辦在百姓心坎上,才有的記,才記得有意義。
【社區民情日記】相關文章:
社區民情日記02-06
社區民情日記(精選10篇)02-10
社區民情日記(精選11篇)02-26
2022社區民情日記走訪記錄(精選7篇)09-27
雙聯民情日記10-25
網格員的民情日記03-08
干部民情日記20篇04-21
民情日記(通用19篇)09-03
網格員入戶民情日記09-16
雙聯民情日記四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