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記共四篇
時間:2011年3月15日9時。星期二。天睛。
地點:趙家堰村委會。
帶著黨和政府的要求,帶著“三萬活動”的任務,我們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工作組一行三人出發了,經過二個小時的車程,到達了“大寨的故鄉”——大堰鄉趙家堰村。
一進村,就看到了村委會前有一個“大寨亭”,據了解,這個“大寨亭”是趙家堰人民為了紀念打垱改田的開山鼻祖周啟本剛修建的。周啟本于1951年冬開始組織群眾打垱改田,被評為全國首屆勞動模范,并受到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大會閉幕式上,為周啟本頒發獎旗的周恩來總理,指著獎旗上的字親切地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毛主席的話,表彰你們在全國起了率先作用。”此后,全國掀起“興修水利是根本,全國學習周啟本”的熱潮。周啟本“坡改梯”作法引起了大寨當家人陳永貴的關注。1962年8月21日,陳永貴到長陽找到周啟本學習:“老哥,真奇啊!打垱改田,你是我的師傅啊!”兩年后,毛主席向全國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于是,有人說大寨之前的“大寨”乃湖北長陽趙家堰,“大寨的故鄉”也因此得名。
周老艱苦奮斗的精神、勤奮務實的作風、一心為民的情懷和廉潔奉公的品質,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大力發展經濟、提高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進程中自覺繼承和發揚,千秋萬代,永無盡期!
趙家堰村過去是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典型,現在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帶頭村,走進趙家堰,隨眼望去,過去打的垱改的田,層層梯梯,清晰可見,支撐著村的糧食穩產高產,隨著中央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重視,非常可喜的是,村的2000畝的農田改造項目,正熱火朝天的進行,又看到了水利建設的春天已經到來,他們發揚周啟本精神,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造低產田,為農業生產增產增收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我們也祝愿趙家堰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時間:2011年3月15日14時30分
地點:趙家堰村委會會議室。
我們在村會議室里,召開了村兩委班子會,聽取了兩委班子的情況介紹。
在了解了該村發展情況后,確定了今年聯村幫扶的五件實事:一是建設核桃基地2000畝;二是完成2000畝土地的整治任務;三是幫助150戶進行“一建三改”,并修建擴建4個飲水池;四是硬化村級公路5公里,整修5公里晴雨路;五是幫助5個農戶完成危房改造。
同時,在活動期間,除按規定完成各項工作外,開展五個一的活動,即:開辦免費核桃栽培技術和電工培訓班各一期,培訓學員120名,給每名農戶贈送一本核桃栽培技術資料,幫扶該村發展一個500畝的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即,租賃經營金銀花農業項目,機關干部結對幫扶十個困難農戶,局村聯合在村開展一次迎建黨九十周年文體文藝活動。
時間:2011年3月25日8時.星期五。天睛。
地點:趙家堰村二組
我們在走訪中發現了一個典型,深深感動了我,也應感動蒼天,感染后人!
一位年已古稀的孤寡老人,遇到一位認“干爹”的書記,生活從此充滿了陽光,命運從此發生了逆轉。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趙家堰村二組的譚元慶老人,終身未娶,孑身一人,一輩子靠走東家、串西家做點手藝活兒謀生。年歲高了以后,長期居無定所,流浪村頭,食不果腹。為了解決老人的生活問題,村里將其納入“五保戶”,并先后三次為其安排住所,但由于老人不善理事,住不了多久就漏雨垮踏了,村里曾多次動員老人進福利院,倔強的老人又執意不肯?匆娕铑^垢面的老人如此孤苦伶仃,村總支書記覃家清動了惻隱之心,他和夫人田開芹商量,自己的雙親都已經不在,兩個姑娘也都成家立業,家里沒有什么負擔,建議把譚元慶老人接到家里供養終身,通情達理的田開芹認為也只有這樣,老人的生活才可能有個著落,爽快地同意了丈夫的意見,他們倆口又把這個想法通過電話告訴遠在蘇州工作的兩個姑娘,沒想到姑娘女婿們也認為,家庭能有今天,都是托黨的好政策,把譚元慶老人接到家里讓其安度晚年、這個善事做的值!
就這樣一個“擴大的家庭會議”,把譚元慶老人接到家里贍養終身的事情定下來了。2010年9月8日,覃家清夫婦把老人從村頭窩棚里面接到家里后,為老人專門布置了一個房間,鋪上嶄新的床單被褥,從里到外都給老人換上了得體的新裝,一日三頓,葷素具備,和覃書記一家生活在一起,昔日流浪村頭、蓬頭垢面的孤寡老人從此衣食無憂,親情繞膝。去年臘月十五,覃書記得知老人要滿70周歲,他和愛人把譚老從來沒有行走過的遠方親戚請來,把村干部叫來,在家為專門老人辦了兩桌壽宴,這是老人70年來第一次過這樣的生日,喜慶熱鬧的場面,讓老人感動得老淚縱橫。覃書記看見老人年事已高,還按土家族規矩,給老人買好了壽木,生養死葬,視如親父。村里看見譚老過上如此幸福的晚年,都說覃書記做的這個大善事。
如今,農村政策很好,農民安居樂業,生活理應有滋有味,但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突出,像譚老這樣的孤寡老人更是令人擔憂,要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建議:一是要進一步落實政策,如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及時把有關惠及老年人政策送到老人手中,把溫暖送到心中,真正做到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老有所樂;二是要進一步建立機制,要建立鄉村管理機制、黨員干部幫扶機制和重點戶的關愛機制,像譚老這樣的孤寡老人,要有人管;三是進一步探討集中養老的辦法,以村和鄉鞏固發展養老院,使有兒有女但無人照顧和無兒無女的老人晚年生活有著落、生活幸福安康。
時間:2011年4月10日
地點:趙家堰村委會
這幾天,我們在趙家堰進村入戶,了解了村情況,又調查了十八個戶,每個戶用了近三個多小時,看了想了很多。
一、村情:國土面積21.2平方公里,農田面積4331畝,道路屋場建設用地面積350畝,全村875戶,少數民族戶350戶,五保戶5戶,低保戶235戶,總人口3278人,男1695人,女1583人,16歲至64歲勞動力2565人,在家務農勞動力1000人,勞務輸出1565人,其中縣內62人,縣外1503人,耕地面積4331畝,山場面積15870畝,集體機動面積1503畝,主要經濟來源是農業種植、養植、在外務工,2010年村總收入4380萬元,村人均純收入4500元,比上年增500元。村1個總支,3個支部,9個黨小組,5 個村民小組,98名黨員,鋼金混凝土房248戶,磚房20戶,危房戶30戶,無房戶5戶,用自來水150戶150戶,達到了戶戶通電,固定電話210戶,硬化路通420戶,學生187人,參加各類保險50人,參加新農合789戶,小汽車15輛,沼汽池350個。
二、民情:調查了十八戶,共82人,44個勞動力,外出務工18人5200天,耕地77.91畝,去年糧食總產43100公斤,總收入51090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3800元,養植業收入93800元,外出務工收入216000元,其它收入73400元。
近幾年農村變化很大,大部分戶通了公路,修了水池,建了樓房,經濟收入以養豬、和勞務輸出為主,糧食自給自足,大部分用來養豬用,戶戶養豬、戶戶勞務輸出。家家有電視機,有部分戶建了沼汽池,趙家堰缺水,但大部分戶建了水池,安上了自來水,種地有部分戶還使用了小型的耕種機。村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去了。
對農村各項政策落實、社會治安、合作醫療、村級黨員干部群眾都很滿意,擔心的還是農民持續增收、農資和農產品價格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三、感想:三萬活動近段時間的工作,所到之處都受到老百姓的歡迎,他們很感謝黨和政府派工作組進村入戶訪民情,聽民意,他們說共產黨的作風又回來了,他們不一定求給錢給物,更需要的是政策、是技術、是信心,是希望,是溝通、是交流。我深深的體會到,他們很樸實,很勤勞、最聽話的是老百姓,最有智慧的是老百姓。我感受到走訪到戶要做到八要,心要誠、情要真、腿要勤、訪要深、答要準(回答群眾提出的問題)、講要明、幫要實、身要正(作風扎實)。
四、建議:趙家堰村是一個多年的先進村,各項工作都在前茅,班子團結、經濟發展、民風純樸、生活富足,社會和諧、村容整潔,一派小康氣象,但也有個別插花困難戶。再上一層樓必須是高檔次、大手筆,主要有以下建議。
一是進一步強基礎。路,盡快實現組組水泥路,戶戶睛雨路;水,該村缺水源,天旱吃水難,應該集中建大池,分戶建小池,大池保澆灌,小池保吃水,戶戶自來水,適時蓄積水源,保證生產生活用水;電,整治線路,增加變壓器,提高供電質量,確保農民生活生產用電。
二是進一步抓發展。重點是以農業種植業、牲豬養殖業、在外務工和返鄉創業為主,種植業主要是以2000畝黑桃基地為主。養殖業主要是鞏固牲豬養殖合作社,帶動50個大戶,實現戶戶出欄超10頭。村集體經濟發展要突破,確定500畝的金銀花基地,實現平均村級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
三是進一步促平衡。該村也還有不平衡的問題,主要是少數弱勢群體和貧困戶要引起重視,身體病殘、智力弱、年齡大等問題。如二組黃家衛一家5 人,黃家衛本人勞力不強,爺爺86歲,病臥在床,母親殘疾,撐雙拐走路,不能勞動,妻子智弱身小,小孩在讀小學。去年收包谷2000斤,賣豬4 頭,收入4000元,無任何其它收入,一人吃低保,家庭困難,感到悲觀失望。像這樣的天災人禍的戶,不是懶了,而是生病、是體殘、是智弱、是老、是小。我認為各級對這部分特殊的戶和人要采取特殊的辦法,倍加關愛。
【民情日記共】相關文章:
三萬活動民情日記(共四篇)06-22
民情日記:四群民情日記06-10
西藏駐村民情日記(共12篇)07-04
民情日記06-05
民情日記06-05
民情日記—-田間地頭訪民情06-05
下鄉日記民情日記07-02
民情日記范本06-12
學校民情日記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