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數學周記模板匯總六篇
一周的時間即將結束了,想必大家都有了很深的感觸吧,讓我們通過周記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吧。但是周記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周記6篇,歡迎大家分享。
數學周記 篇1
第二節課到了,“惡夢”也到了。因為數學考試開始了。老師捧著一疊卷子,走進了教室。
同學們一拿到卷子就奮筆疾書作了起來。空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教室十分安靜,只能沙沙的寫字聲。這張卷子有些難度,大家都十分擔心,生怕時間不夠。我環顧了四周,有的同學正用手托著臉頰,冥思苦想;有的同學正東張西望,似乎想在空氣中尋找答案;有的同學緊握著筆,快速地書寫著。
這時,我卻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臉蛋漲得通紅。因為最后幾題把我難住了,我反復看了好幾遍題目,還是不知道從哪里下手。該怎么辦呢?當下課鈴聲響了,我都還沒做出,心想:這次一定完蛋了。我隨便蒙了一個數字填了進去。
考試結束了,大家都如釋重負地松了一口氣,不過還繃著一根弦:分數是多少呢?我呢,臉上露出了難過的表情,心想:這次數學考試一定考砸了。
數學周記 篇2
20xx年X月X日 X天
今天,由于爸爸媽媽上班,媽媽就把我送到新華書店,書店里人頭涌動。一進門,一股熱氣迎面撲來,這種熱鬧的場面,使我一下子沖動起來。書架旁伏滿了人,十分擁擠,要想看得清,就要往里擠。往日“文明”的我也顧不上什么禮讓了,一有空子就鉆。我完全不顧來自后面的擠壓,盡興地挑選書籍。一會兒,我終于選到了我看的書。擠出人群,我發現,一位看著像老師模樣地抱了好多書。我有禮貌的問老師需要幫忙嗎?老師爽快的答應了。老師,您是給學生挑選的書嗎?是呀!你們班有多少學生?老師沒有直接告訴我,反而問我,讓我猜猜看。每人6本則剩下41本,每人8本則差29本,有多少學生?多少本書?這一下,可把我給問住了。我想了想,突然有了點思路,兩次的分法不同,那就導致練習本相差了41+29=70(本),每人分6本變成8本,又相差了8—6=2(本)。哦!忽然,我明白,總差額知道了,又知道了每人的差額,那不就求出總人數了?我很快求出了學生有35人,求出了學生的人數,那書本就更好求了,6×35+41=251(本)我把答案告訴老師,老師說:“你真棒!完全正確!”
其實數學挺有意思的,特別是當你通過努力得到正確答案的時候,心里的那個美呀,真是說不出來的高興!今后我還要在數學的城堡里探索、發現,不斷體會成功帶來的快樂。
數學周記 篇3
今天,我正想拆了吃,媽媽卻說要我算一算再吃。我一拆開,就發現1大袋里面還裝著8小包。于是,我用乘法很快就計算出來:2×8=16(包)一共有16包。媽媽說我這樣計算是完全對的。我正要吃,爸爸卻說:“我再考考你,怎樣?”我也不甘示弱,連聲說:“好,好。”爸爸馬上出題了:“如果每袋里面裝7包,那你一共能吃到多少包呢?”我一口氣就把算式和想法都說了出來:“不就是求2個7包嘛!用乘法計算:2×7=14(包)。”爸爸笑瞇瞇地說:“對,我女兒真聰明!”我聽了爸爸的夸獎,自言自語地說:“那我以后做作業也要多想幾個如果,那就一定會越來越聰明。”
數學周記 篇4
漂亮柔軟的金色卷發,不大卻很炯炯有神的雙眼,穿戴很得體,再配上一條漂亮的彩色圍巾,讓人感到一種親切感。
她就是我的數學老師——李老師。
李老師很大方,從她的言語中就可以看出;從她的動作中,也可以看出……甚至連中秋節過后,她還給了我一塊月餅哩!
李老師講題思路十分清晰,讓人一聽就懂,就說上次吧!
那天晚上,我遇到了一個棘手的難題,我想了好久也沒找到頭緒,只好請老爸幫忙了。可爸爸在紙上算算畫畫,絞盡腦汁也只想出一種笨法,列了一大堆式子,怎么辦呢?只好明天問老師了。
第二天,我帶著種種疑問,來到了李老師的辦公室。李老師教給了我一個既簡便,又容易的方法:“我們可以假設……”
我恍然大悟,原來這些題可以如此簡便!
李老師很有責任心,很關注我們的學習,她讓我們早點到校,一天之計在于晨,李老師就是想讓我們多記些東西。
李老師不但關心我們的學習,而且更關心我們的身體,課間操時,李老師沒有拖過堂,沒有特殊情況李老師是不允許我們不上操的,這完全是為了我們能擁有強壯的身體。
這就是我的數學老師,一個“嚴加柔”的熱水瓶式的好老師。
數學周記 篇5
在生活中。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總要畫圖紙。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這些知識就從生活中產生,最后被人們歸納成數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 我曾看見過這樣的一個報道:一個教授問一群外國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和時針會重合幾次?”那些學生都從手腕上拿下手表,開始撥表針;而這位教授在給中國學生講到同樣一個問題時,學生們就會套用數學公式來計算。評論說,由此可見,中國學生的數學知識都是從書本上搬到腦子中,不能靈活運用,很少想到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面向21世紀的數學教學,我們的理念是“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為人人所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的數學”,“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這一理論在新世紀(版)數學(1~6年級)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何根據教材的特點,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于理解、讓學生活學、活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呢?通過反復思考,我就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
一、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低年級學生盡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我就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1.借用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學習數學
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一段動畫,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鳥兒在飛來飛去,突然天陰了下來,鳥兒也飛走了,這一變化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時老師立刻拋出問題:“天陰了,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學生就會很自覺地聯系他們已有的經驗,回答這個問題。學生說:“可能會下雨”,“可能會打雷、電閃”,“可能會刮風”,“可能會一直陰著天,不再有變化”,“可能一會兒天又晴了”,“還可能會下雪”……老師接著邊說邊演示:“同學剛才所說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其中有些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會很小如下雪……”“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事情可能會發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過這一創設情境的導入,使學生對“可能性”這一含義有了初步的感覺。學習“可能性”,關鍵是要了解事物發生是不確定性,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讓學生聯系自然界中的天氣變化現象,為“可能性”的概念教學奠定了基礎。
2.結合生活經驗,在創設活動中學數學
在教“元角分的認識”一課中,我首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母親節快到了,小明想給媽媽買一件禮物,就把自己攢的1角硬幣都拿出來,一數有30個,拿著這么多硬幣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爺爺來幫忙想辦法,老爺爺說這好辦,收了小明的30個1角硬幣,又給了小明3張1元錢,小明有點不高興,覺得有點吃虧。你們說小明拿30個1角硬幣換3張1元錢的紙幣虧不虧?為什么?首先組織學生討論:有的學生將這30個硬幣一角一角地數,每10個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訴大家這10個1角就是1元,3個10個1角就是3元,所以30個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據學生的分析,再組織學生觀察已分好的硬幣,從中找規律:“看看元和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很快得出結論:“1元10角相等”,“10個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個1角”,“1元=10角”。
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到數學中的知識有的是我們在生活實際中已經會的,但沒有找到規律,我們可以運用經驗,通過創設活動,把經驗提煉為數學,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3.依托兒童生活事例,滲透數學思想和數學知識
如在教“統計——最喜愛吃的水果”一課時,我在組織學生對生活實際生活情況的調查與統計的過程中,用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不同顏色積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塊積木代表一位同學最喜歡的水果。在搭積木的實踐活動中滲透統計的思想:積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誰搭得高,同樣在統計中也要用橫線表示相同的起點;誰搭的積木最高,表示喜歡那種水果的人數最多。正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把統計中深層次的數學思想生活化了。總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形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
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具有豐富的內涵,它具體表現在靈活運用之中。特別是小學數學,它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有著其特殊的應用價值,能活學還不夠,還應在活學的基礎上學會活用,使數學知識真正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
1.數學知識貼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學習了米、厘米以及如何進行測量之后,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測量身高、測量手臂伸開的長度、測量一步的長度、測量教室門的寬度以及測量窗戶的寬度等活動,以此加深學生對厘米和米的理解,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同時,使學生獲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數據。特別是使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體高度的測量,感覺自己正在成長的快樂。在這個活動中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在用。
2.增強策略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效率
在現代社會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決任何問題,為了提高效率,都要講究策略,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時,設計了這樣一道實踐練習題,“要過六一兒童節了,小明要為班里的同學準備一個摸獎游戲,其中準備了6個白球、2個黃球、3個綠球,設有三個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獎品有鉛筆、鉛筆盒、一個足球。現在小明要請同學們幫他設計一個摸球有獎游戲規則,你能幫幫他嗎?”學生在看到題目后,經過討論都能確定摸到綠球為一等獎,摸到黃球為二等獎,摸到白球為三等獎;但在獎品的分配上出現了分歧,這時老師作為指導者告訴學生在獎品的分配上要考慮獎品的價錢,學生再次經過熱烈的討論,最后確定了摸球有獎游戲規則。在這樣的實際運用中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創造意識和策略意識有所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以上是我在探索中的一些實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
“生活經驗 (解決)→ 數學問題 (獲得)→ 數學知識(解決) →實際問題”
旨在使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習變得有趣、生動、易懂,并會把數學運用于實踐,使數學變得更有活力。
數學周記 篇6
今天董老師寫數學角時,因為我動作太慢了,所以沒抄完。馬上要放學了。我的本子是空的我沒辦法,我很著急。
回家我告訴媽媽,媽媽給董老師打了電話,董老師說:“沒事,明天補上。”我下回再也不能動作慢了。
【【精華】數學周記模板匯總六篇】相關文章:
【精華】數學周記模板匯編六篇02-03
數學周記模板匯總十篇01-15
【精華】實習周記模板匯總6篇11-07
【精華】銷售實習周記模板匯總六篇11-10
【精華】寒假周記匯總三篇01-14
【精品】數學周記模板匯編7篇02-03
精選數學周記模板十篇02-02
【推薦】數學周記模板集合六篇02-01
關于數學周記模板集錦六篇01-28
【精品】數學周記模板集合8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