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畢業生求職:就業機會留給有學習能力的人
“請問,如果我應聘到貴公司做‘教育頻道編輯’,而且我的工作量與各方面表現都是中等水平,能不能干脆地說一下,我能拿幾千元的月薪?”
“我們應屆畢業生的戶口公司可以解決嗎?”
“請問,我想應聘的技術崗位在公司里受到的重視程度是怎樣的?”
這是11月10日,TOM在線校園招聘北京理工大學宣講會的現場情形。當天下午很早就有學生來到位于理工大學交流中心3層報告廳的會場占座,晚上6點宣講會開始,報告廳早已是座無虛席,甚至連門口和過道都站滿了拿著筆記本和求職簡歷的學生,其中,有一部分并不是北京理工大學的學生。
據了解,預計2005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將達338萬人,比今年凈增58萬人。北京地區高校共有本專科(高職)畢業生約15萬人,比今年增加約2萬多人;研究生大約2.6萬人,比今年增加2000多人。確實將是一支浩浩蕩蕩的求業大軍。
宣講會上,中國人民大學的小張拿著TOM公司的材料看了又看,她說自己原來對TOM公司一點也不了解,她還是在看了材料后才知道公司在招什么人,當然她也才知道原來兩天后TOM在線就會在她自己的學校召開宣講會了。她說,自己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就業面很寬,但是想找真正對口的工作并不容易,不管是什么內容的招聘會、宣講會,只要是知道的幾乎都會去,F在工作還沒有一點兒眉目,自己也就到處轉轉,先看看再說。像她這樣情況的畢業生并不少見。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姚裕群教授表示,學生在求職的時候要先對自身做一個全方位的評估,也就是定位,這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我國現行的教育和高考制度,很多學生都是在老師、家長的影響甚至強迫下填報志愿的,也有很多人是接受了調劑,所學專業往往不符合個人喜好興趣、能力以及個性心理特征。即使如自己所愿,到了高校也可能發現自己意想中的好學校、好專業與現實竟是大相徑庭。除了少數學校可以進校后調整專業以外,大部分的不能解決,這些學生的學業往往就是盲目而痛苦的,對自己的定位也是模糊的。
在幾次宣講會上,筆者注意到,學生們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諸如“某個崗位幾年招多少人”“這個崗位對于專業有沒有特殊的限制”“校園招聘的具體流程安排”“面試會采取什么樣的形式”以及薪水、戶口等問題。對于學生們關心的這些問題,前程無憂的王劍認為,他們提問表明他們真的關心。關心薪水當然不能說這個學生就是素質低下,個人情況不一樣,有的學生確實經濟方面有壓力,就要考慮得多一點。但他同時也認為,畢業生就業求職確實不能完全只盯在這些當前的利益上,只盯住這一點很自然地就會把自己的就業道路變窄了。
幾家大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也都認為,畢業生在求職的時候一定要對自身有一個客觀、全面的了解,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么工作,適合什么工作。確切的自身定位和全方位的職業規劃可以使畢業生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正確的就業觀,這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
其實,TOM在線的校園宣講活動并不是下手最早、力度最大的一個,從11月初,IBM、SONY、豐田、戴姆勒-克萊斯勒等世界知名大公司就已經開始迫不及待地走進清華、北大、人大、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舉辦宣講會等招聘活動,以期盡早尋找到所需人才。求賢若渴的眾企業在各自的宣講會上也是做足了功夫,介紹公司發展歷程、業務現狀、發展定位以及企業文化的傳單材料、錄像短片自不可少,各單位人力資源總監、部門經理,甚至副總、老總也經常盡數出馬。11月3日,IBM在北大英杰中心做的宣講會采取了跟同學互動的沙龍形式,請來5位現為IBM職員的北大校友現身說法,與自己的師弟師妹們現場問答,直接溝通。
在如今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下,知名公司的宣講會爆滿并不意外,但是以IBM中國公司為例,該公司一年會收到大約7000多份求職書,最終能夠進入的卻只有1%。
IBM中國區人力資源總監白文杰在北大宣講會上說,對于人的基本素質要求是公司非常重視的,他們更看重的是某個人是否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不斷學習的能力,要求員工能夠在這樣一個“隨需應變”的時代不斷地學習、可變。該公司的銷售經理陳鵬也談到,做一個銷售人員,學習能力確實很重要,因為你無論接觸到的是什么行業和產品,都要盡快而又全面地了解。
TOM在線的人力資源總監蘇英琦也說,他們公司的入職培訓還不能和一些傳統的IT企業相比,他們只是先進行一些規章制度、業務流程方面的介紹,時間也不會太久,所以就要求應聘者接受能力強、進入角色快,在工作中不斷學習。
職業教育應該從小抓起
在采訪中,各個用人單位大都普遍認為,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一般都有活力、有熱情,具有創造性,能夠跟得上本行業的變革趨勢。他們全新的思維、狂熱的沖勁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但是正如TOM在線的胡新永所強調的“工作缺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但缺了一個團隊絕對不行”,光有個人創造性缺少集體協作能力是行不通的。
幾乎所有的招聘企業都表示,當今社會是分工合作的社會,他們所要的員工必須要具有團隊意識,要學會通過優勢互補,打造最佳合力,從而獲得“1+1>2”的效果。
對于現在工作經驗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一現象,前程無憂的王劍認為,即便眾多企業看重大學生其他方面的素質,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也有很多企業或崗位不愿錄用應屆畢業生,就是因為這些學生沒有工作經驗,不能馬上為其所用。他說,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學校和社會聯系不夠,存在脫節。學生只學到了書本上的專業知識,而這知識本身也與現實有脫節。除了知識之外,他們對工作單位的了解、對工作態度與技巧的掌握都是很不夠的。
據王劍介紹,許多西方國家的職業教育從小學便開始了,而且教育的形式非常多樣化,有職業日、職業興趣測試、社會實習等等。他們非常注重學生對社會工作經驗的積累,定期組織一系列的模擬實踐活動,年滿14歲的學生則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到校外打工,積累工作資本。這些與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不同的,我們的很多學生只有在所謂學有所成之后才考慮定位問題,只有在面臨畢業了才考慮職業問題。
在王劍看來,實習本來是個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的好機會,但現在很多學校、很多專業的實習只是一種形式,學生整天關在“象牙塔”里怎么能知道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單位需要自己具有什么樣的才能呢?王劍建議大學生主動出擊,跟自己感興趣的公司進行聯絡溝通,也可以預先選修一些與職業教育相關的課程,或者參加培訓。
IBM中國公司的選人標準中明確提到,如果畢業生在學校期間就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在學校做項目的經驗,以及在公司的實習經驗的話,就可以更早地接觸社會,學習管理項目,了解企業文化,更早地與團隊合作。畢業后也就會更快地融入公司和更快地完成從學校人到職業人的轉變,也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IBM在北大的宣講會上,有學生提問:“公司對參加過暑期實習的學生和沒參加過的學生會不會區別對待?”該公司負責人力資源規劃和管理的經理張榮明確回答:“實習計劃是我們招聘計劃的一個部分,在實習計劃中參與IBM項目并表現優秀的學生,我們會優先錄用。”
工作履歷最怕空白 踏出第一步是關鍵
據《華西都市報》11月12日報道,今年7月剛剛從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畢業的王豪,在4個月一直沒能找到工作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當天新浪網轉載了這條消息,很快網友們的評論就達到了幾百條,一時間就業壓力問題再次成為大家,尤其是面臨就業的大學生所關注的焦點。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姚裕群教授認為,姑且不說王豪之死的是與非,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加重是個不爭的事實。首先,大學的連年擴招使我國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已經達到國民人數的17%以上,超過了“15%”這個國際上定義精英教育水平的通用分界線,大學畢業生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香餑餑”了。而很多學生和家長仍然認為上了大學,畢業后就應該做干部、專家、經理,而不會想到應該從底層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其次,大學里所學的很多東西并不適合市場的需要,過去認為某個專業是熱門,進入的學生太多,結果畢業的時候就“滯銷”了,這是結構性的問題。另外,高校逐年擴招,難免出現教育水平下降的情況,很多學校的專業設置、教育狀況更像是職業教育,但又缺乏真正職業教育的實踐性,學生的操作能力差,不被用人單位認可。
前程無憂的王劍認為,王豪的輕生是個極端的特例,不具有代表性。他認為,這個壓力很大程度上要歸咎為學校的教育模式,學校對學生相關教育的缺失。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學校“生產”出來的“商品”沒人要,難道要一味地強調是“商品”自身的問題嗎?同時,王劍也說,總體上,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并沒有想像中那么大。其實,市場上的人才缺口完全可以吸納大學生,關鍵是真正需要大學生的地方(比如基層,比如西部),往往又是一些大學生不愿意去的地方;很多人的興趣點集中在少數大城市、大公司,就業壓力當然就顯現出來了。所以,就業壓力大并不是說他們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他們想像中的好工作。王劍建議大學生,就業心態應該理智,起點高固然好,起點低也沒什么,掙得少總比沒有工作強,工作履歷上最可怕的是一片空白,所以畢業生踏出第一步是最關鍵的。焦健
【畢業生求職:就業機會留給有學習能力的人】相關文章: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07-09
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作文02-25
機會永遠是留給有實力的人09-22
面試體會: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08-09
機遇總是留給那些付出的人05-28
學習能力,什么是學習的能力呢?04-21
【求職技巧】有能力不如有潛力?07-31
勵志文章;機遇總是留給那些付出的人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