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言警句:論民無信不立
民無信不立——孔子
解釋: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那這樣的國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民無信不立的含義
民無信不立一個人需要有一種精神,一個民族更需要有一種精神。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光輝歷史,孕育了無數(shù)閃耀著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光芒的不朽之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意識,為千古傳頌;“茍利國家生死以,退團福禍趨避之”的高風亮節(jié),被世代景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應薦軒轅”的赤子之情,令萬眾利贊,這是一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不竭的進步之源。
原文
這句話出自《論語 · 顏淵》,是孔子所言。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鬃诱f,“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tǒng)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會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么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名言警句
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國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為本。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后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門名言。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時所言。也即是發(fā)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鬃诱J為,民富在于薄稅斂“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朱熹注為:“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貧。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論語集注》)《荀子·富國》曰:“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明主必謹養(yǎng)其和,節(jié)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一個人需要有一種精神,一個民族更需要有一種精神。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光輝歷史,孕育了無數(shù)閃耀著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光芒的不朽之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意識,為千古傳頌;“茍利國家生死以,退團福禍趨避之”的高風亮節(jié),被世代景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應薦軒轅”的赤子之情,令萬眾利贊,這是一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不竭的進步之源。
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既是全民族的神圣職責,也是青年一代的神圣職責。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富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對世界范圍廣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又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
魯迅先生曾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自貴的,惟有它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青年學子們血氣方剛,精力充沛,在昂揚向上的崇高民族精神熏陶下成長起來,又能化精神為力量,成為今后民族復興大業(yè)的生力軍。在當今世界,每一國家都不可能閉目塞聽,形形色色的思潮令人目不暇接,在這種情況下對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判別力、鑒賞力有待提高的中學生來講,進行民族歷史、民族特點、民族風格、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靈魂、民族氣節(jié)等方面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中學時代的誠信教育更是對民族精神培養(yǎng)的關鍵內(nèi)容。
對于“誠信”的含義,中國的古至先賢曾有自己的詮釋:〈禮記.樂記〉中曾有記載“著誠去偽,禮之經(jīng)也”;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儒家學說則把“仁、義、禮、智、信”作為“立人”五德。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有“人無信而不立”的說法,從商鞅轅門立木到曾子殺豬教子,“言必行,行必果”作為衡量個人品行優(yōu)劣的道德標準之一,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并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誠信,可從詮釋為:誠實、誠懇、信用、信任。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從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對他人要給予信任。只有忠誠者實,誠懇待人,才會取得信任;只有講信用,你才會有信譽。民無信而不立。做人,首先是要誠實。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
是否誠實守信,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覺悟,反映了一個團體的信用程度,更重要的是它也影響到一個人的前途和發(fā)展。一個表里不一、言而無信的人,可能蒙混乃至得勢一時,但決不會長久,到頭來還是讓虛偽害了自己。歷史證明:不講信譽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人,不講信譽的民族是墮落的民族,不講信譽的社會是混亂的社會,不講信譽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國家。
相關名言警句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解釋
說話不講信用的人,做事不會有結果。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墨子
解釋
講誠信的人,不論任何人都會于他結交!
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解釋
做小事情講信用,就能夠建立起很大的信用!
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意思為
人不守信用,說過的話做不到.名譽,信譽,在別人眼里就一文不值。
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頤
解釋
人如果不講忠誠,信義,那么他將無法在世界上立足!
不信不立,不誠不行。——晁說之
意思為
一個人不講信用,在社會上是不能立足的;一個人不講誠信,也是走不遠的。
征文:民無信不立
近來,網(wǎng)絡謠言成為時政、社會熱點。有人因在微博上制造謠言而被依法拘留,傳播相關謠言者也被教育訓誡。主流媒體連續(xù)發(fā)表文章分析謠言的危害,而大連某企業(yè)家也通過現(xiàn)身攻破圍繞著他的謠言。
毫無疑問,謠言是有害的。但是,究竟何為謠言?《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謠言為“沒有事實根據(jù)的傳言”?梢娭{言的要害在于沒有事實根據(jù)。問題是,何為事實?除了當事人,在很多時候甚至包括當事人,都不可能完整地把握客觀事實本身。人們所能得到的只是關于事實的一些證據(jù),他眼里的事實只是關于事實之局部之相。人們反過來用這個相構造事實。也就是說,對于一件已發(fā)生的事情,人們通常只掌握一些片斷,據(jù)此片斷做出自己的判斷,構造出自己眼里的事實。這樣形成的主觀性事實必然不同于客觀事實本身。正是因為局部的片斷,沒人能保證自己所掌握的事實就是客觀事實,而人們所說的話之真實性經(jīng)常只是一個程度問題,因此,謠言的認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同時,沒有“事實根據(jù)”也是一個需要時間來驗證的過程。凡此種種都提醒人們,對待謠言應當十分慎重。
近日,公安部新聞發(fā)言人武和平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談論信息公開與網(wǎng)絡管理。對于謠言的出現(xiàn),武和平表示:“真話不說,謠言登場;大道不暢,小道必猖。”
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是要促進政務公開,而政務公開,信息的及時發(fā)布,是遏制無據(jù)傳言的最有效手段。
在采訪中,武和平還說:“按照國家《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政府及職能部門應當將公開透明作為常態(tài),不公開作為特例,這就需要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將自己的工作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媒體,可現(xiàn)在這個問題還存在瓶頸,日常存在供求矛盾,一遇突發(fā)事件,由于缺乏透明度,公眾就會質疑你的公信力,你越是不敢講,不愿講,就等于拱手把椅子讓給別人坐,麥克風讓別人說,形成一個怪圈:事發(fā)――隱瞞――瞞不住――流言四起――被迫公布真相,然后再有事發(fā)還重蹈覆轍。這種教訓不少。”
武和平提出,政府對待關于政府的謠言,最好的策略就是公開、透明,及時向公眾公開相關信息、事實、數(shù)據(jù),讓公眾據(jù)此進行判斷,謠言當不攻自破。
從這個角度看,媒體,尤其是網(wǎng)絡媒體,其實是破解謠言的利器。近來有一種觀點,似乎網(wǎng)絡為謠言推波助瀾,這也許是事實。但事實還有另一面,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所說:如果一起事件擁有多個目擊證人,大家同時借助微博發(fā)布信息,不同看法會形成補充。當所有知情人的觀點匯聚在一起,就會形成一種互相補充、糾錯的關系。因此,微博不是制造謠言的地方,而是粉碎謠言的地方。微博一年多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網(wǎng)絡是借助于其特有的豐富信息渠道化解謠言的。
當然,要從根本上減少謠言之生成和傳播,需要更全面的、更深層次的變革。2011年9月1日,《人民日報》曾發(fā)表文章《為何謠言這么多》,這篇文章引述專家的話指出,“謠言只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體現(xiàn)的是全社會信任度的降低,后者的后果才真正嚴重。只有在社會信任度低的社會,真實的消息不被信任,謠言才會被廣泛傳播和相信。”而社會信任度降低的根本原因是轉型期的社會失范。而一些地方政府行為的失當,比如,濫用強制性權力對待民眾的財產(chǎn)權,就是社會失范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減少謠言,在公共服務層面,政府應該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和速度,讓謠言止于真相;在社會管理層面,應優(yōu)化市場管理、社會管理,增加管理科學性、公正性,讓謠言止于公平;在國民素質層面,應進一步擴大教育范圍,加強素質教育,增強受眾對謠言的辨識能力,讓謠言止于理性。究其根本,是要提高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而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對民眾誠信!墩撜Z》中記載了孔子師徒這樣一段對話: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民無信不立的意思不是很多人誤解的,民眾自己沒有誠信,國家就無法穩(wěn)定?鬃舆@里討論的是治國之道,民無信不立的意思是:民對政府缺乏信任,則國家秩序不可能穩(wěn)定。謠言確實不利于公共秩序,但面對謠言,采取打擊行為終究只是治標之策,治本之策還在于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信息渠道,依法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名言警句:論民無信不立】相關文章:
民無信不立07-12
民無信不立07-20
論 信 用 證 的 獨 立 原 則01-13
三十不立?“四十才立”很正常08-02
人殘志不殘的名言警句12-27
民無噍類成語故事07-18
勝利不代表一切的名言警句12-28
名言警句:經(jīng)典名言警句大全10-21
曾國藩勵志名言警句:一勤天下無難事10-26
論劉蕺山的無善無惡思想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