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愛國名言雙語例句
引導語:愛國是一種態度,不是一雙拳頭;愛國是一種理性,不是一根鐵棍;愛國是讓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不是去傷害自己的同胞;愛國不是泄憤,而是要先愛法治。下面小編安利一些愛國雙語例句,供大家參考與學習。
愛國名言雙語例句
1. His new book is a demonstr ation of his patriotism.
他寫的新書是他的愛國精神的證明.
2. He was represented as a true patriot.
他被描繪成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3. His speech was full of patriotic sentiments.
他的演說充滿了愛國之情.
4. They showed patriotism to their country.
他們表達了他們的愛國之心.
5. He is penetrated with patriotic feeling.
他滿懷著愛國情懷.
6. A tablet commemorates his patriotic activities.
碑文銘記了他的愛國行動.
7. We must carry on the patriotic public health campaign with a great fanfare, reduce disease and improve health conditions.
要大張旗鼓地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8. All patriots belong to one big family, whether they rally to the common cause early or late.
愛國一家, 愛國不分先后.
9. From the telescreen a brassy female voice was squalling a patriotic song.
電幕上一個女人用低沉的聲音在唱一支愛國歌曲.
10. " Rely upon the patriotic Jury, dear citizeness. I answer for my fellow - Jurymen. "
“ 相信愛國的陪審團吧, 親愛的女公民, 我可以為我陪審團的伙計們打包票. ”
附錄:愛國者故事
屈原
據《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 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 楚王汏而逐漸疏遠屈原,而且也不采納他的諫言,最后甚至將屈原放逐. 屈原滿懷憤怒,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 懷沙〉后,懷石投 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后數十年, 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 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百姓的心中. 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 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據說 屈原投江后,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 吊屈原. 漁夫們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尸身. 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里面丟,說是讓 魚甲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說是魚就看不出來了,屈原就能吃到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 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從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 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有些地區,則在端午節在 門上插菖蒲和艾草,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 不過,關于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唐朝僖宗年間, 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 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涌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 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 「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婦人回答: 「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 「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 「懷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里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 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 「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里,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里,只見家家戶戶 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 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每到 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徐特立
學而不厭 講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時期,他就酷愛讀書,認為讀書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會之理”。18歲時,為了謀生,他在做醫生還是當塾師之間選擇了后者,從此開始了“一生都教書”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學生讀書,晚上自己還要去拜先生學本領,因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給學生”。
徐特立讀書時很講究方法,積累了一套自學 經驗。20歲的時候,他準備讀 八股文,參加那時候的 科舉考試。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 長沙城里,拜訪有名的 陳云峰先生,想請陳舉人看看自己的八股習作寫得怎樣。老舉人看過他的 八股文,下了一個評語:尚有“一隙之明”。接著問他:為什么不讀書,而要讀八股?陳舉人耐心地告訴徐特立:明清 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 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縛人們思想、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訪陳云峰,陳舉人這次送給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題寫了一段話:“讀書貴有師,尤貴有書。鄉村無師又無書,但書即師耳。 張之洞《書目答問》即買書之門徑,《輶軒語》即讀書門徑,得此二書,終生受用不盡。”徐特立非常高興,馬上跑到書鋪買了《書目答問》和《輶軒語》帶回家,當做自學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 八股文了,而把“讀書貴有師,尤貴有書”牢記在心。后來回憶往事時,徐特立很有感觸地說:“我一生知道讀書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舉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