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300字(精選23篇)
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一些名人故事,來激勵我們更好的發奮學習,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名人故事300字”,希望能夠激勵你努力向前,也希望你能夠喜歡!
名人故事 篇1
一天,列寧8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帶列寧去姑媽家做客,那里的兄弟姐妹們都很盼望列寧和他們在家里玩捉迷藏了,這一次,列寧當抓的了,大家都藏得嚴嚴實實的,不讓列寧看見自己,列寧找到了一個小朋友,他藏在了沙發后面,列寧繼續找,又找到了一個,他藏在了柜子里面,柜子還有一點空,列寧從那里看見了這位小朋友,第三個小朋友藏在了哪里呢?列寧找啊找,終于在一個箱子里找到了他,他們正玩得開心的時候,一件事讓他們沒有了興趣玩了,就是,不知道誰把花瓶碰到了地下,在廚房做飯的姑媽來到這里,姑媽著急的問:“都沒有受傷吧!”他們說:“我們沒有受傷姑媽,可是打了一個您心愛的花瓶!”沒事,姑媽說。
我想問問是誰把花瓶打碎的?他們都低下頭說:“不是我!”列寧也低下頭說:“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姑媽說:“以后玩的時候要注意安全!”伙伴們和列寧都說:“我們記住了!”列寧回了家,躺在床上,媽媽走過來問他:“怎麼了,兒子?”列寧將這件事的經過告訴了媽媽。
媽媽說:“那你給姑媽寫封信吧!”列寧寫了封信,過了幾天,姑媽回信了,信上寫著:“列寧,你真是個誠實的孩子!”
名人故事 篇2
1973年9月11日至17日,法國總統蓬皮杜應邀對我國進行國事訪問,周恩來全程陪同了蓬皮杜總統在中國的訪問。這既是法國也是西方國家第一位元首應邀訪華。它有力地推動了中法關系的發展并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17日中午,蓬皮杜一行準備乘法方專機回國,周和部分官員到機場為他們送行。然而天公不作美,在飛機場送行時,下起了大雨。一大批去機場為蓬皮杜送行的群眾,他們冒著磅礴的大雨,淋著雨整齊地列隊站在那里。在告別時,我方派專人為蓬皮杜及隨行人員撐傘,準備送他們上飛機。不過,西裝革履的蓬皮杜總統,冒著大雨不打傘。
當時,周的身體很差,一直被病痛所折磨。于是,警衛便想給周打傘。周一把推開雨傘,有些生氣地說:“法國總統沒打傘,而且還有這么多群眾都淋著雨,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像群眾那樣呢?”聽了周的這番話,警衛和后面的領導都覺得不好意思起來,也都紛紛把傘收了起來。
周在病痛中依然抱病頑強工作,而且非常注意外交禮節,關心、尊重群眾,這讓所有人都敬佩不已。
名人故事 篇3
冰心說:
①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②愛情是一種純度,朋友是一種廣度,親情是一種厚度。
③真理,在嬰兒的沉默中,不在聰明人的辯論里。
④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⑤青年人,珍重的描寫罷,時間正翻著書頁,請你著筆!
1999年2月28日,備受人們尊敬和愛戴的文壇世紀老人冰心,今天晚上21時因病不治在京與世長辭,享年99歲。
冰心在五四時期投入新文化運動,是我國現代和當代文壇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文學大師。她的創作充滿對人民的同情,對封建社會的憤懣和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她的《寄小讀者》、《小桔燈》、《櫻花贊》、《再寄小讀者》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影響了幾代讀者。她為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與世紀同齡的冰心,在晚年創造了自己文學生涯的新高潮,尤其是在她85歲至93歲之間,她連續發表了《空巢》、《萬般皆上品》、《關于男人》等大量作品,其水準之高、分量之重令人矚目。
冰心的純真、犀利、堅定、勇敢和正直,使她在國內外廣大讀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受到普遍的愛戴。她的創作正如她說的:“我希望人民生活得更好。”
冰心逝世前擔任民進中央名譽主席、中國作協名譽主席。
名人故事 篇4
提起岳飛這位南宋民族英雄,很少有人不知道的。傳說,岳飛剛生下來的時候,恰巧有一只大鵬鳥從屋上飛過。父親岳和、母親姚氏,就給他起了個單名叫飛,字鵬舉。“鵬舉”,就是大鵬舉翅高飛,表示希望兒子將來能“鵬程萬里,遠舉高飛”的意思。
然而,岳飛生下來不到一個月,黃河決口,使家鄉湯陰成為一片汪洋。幸虧岳母急中生智,懷抱岳飛坐進一口大缸里,隨波逐流,才算保住了性命。從此,岳家的日子就很艱難了。
岳飛長到七八歲,就天天上山拾柴。勞動之余,便在地上鋪上一層細沙,用樹枝在沙上練寫字。
有一天,岳母挖野菜回來,發現沙地上寫滿了“舉朋”二字,心想,我讓他寫“鵬舉”,他偏偏寫成“舉朋”,這不是心不在焉嗎?于是,她怒沖沖地把岳飛喊到身旁,厲聲質問起來。
岳飛不慌不忙地回答:“母親要孩兒長大報國,可孩兒一人又能有多大能耐!所以,孩兒立志要廣交朋友,舉朋報國。”
岳母恍然大悟,連聲說:“我錯怪孩兒了,你做得對!”
后來,岳飛果然依靠牛皋、張顯、王貴、湯懷等朋友的幫助,在抗金斗爭中屢建奇功。
名人故事 篇5
如果名師執教基礎,新生的起點一定更高更穩。名師影響一生。
如果問:1946年,徐悲鴻任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時,教幾年級?你也許答不出。但要問:現在名校中的名師教幾年級?你一定脫口而出——畢業班。且不說大學,就說一窩蜂擴招的名中學,師資匱乏,便讓高二老師教高三,高一老師教高二,初三老師晉高一,依此拆低補高,最終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教初一。
但當年徐悲鴻反其道而行之。他親授一年級課,教新生起稿、觀察、修改、乃至鉛筆、紙張、油彩等工具的用法,還到學生宿舍指導寫生。二年級由吳作人等名家任課。三年級,待學生好規矩養成,才交給青年老師帶班。新師應該得到尊重,可教育是天底下最難的事,新生剛起步,如果名師執教基礎,新生的起點一定更高更穩。名師影響一生。
悲鴻大師用心良苦,大師何以如此?一是心有學生,盡力對學生的一生負責。二是教學理念崇高,不浮躁,不急功近利。這也許是那時既不擴招收費、也不以“升學率”為考評標準的緣故。由名師開啟智慧,乃三生有幸。當代人唯有羨慕的份了。
名人故事 篇6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后,終於取得天下。
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后劉邦從衣袖里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N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N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后,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名人故事 篇7
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他早年家貧,后應科舉為進士,任知縣,因為幫助農民訴訟以及辦理賑濟,得罪了豪紳而被罷官。
鄭板橋未中科舉時,他的書畫無人問津。當了縣今后,昔日冷落他的親友紛至沓來,求書索畫。他為此刻了一枚“二十年前舊板橋”的圖章,專門用來回敬那些曾經冷落了他的勢利小人。
鄭板橋還曾大書一篇“筆榜小卷”掛在廳堂。標明索書畫的價錢: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帳。年老神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畫竹多于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清風過耳邊。乾隆己卯,拙公和上屬書謝客,板橋鄭燮。
這“筆榜”滿紙言錢,不知道的人,準以為鄭板橋在跪拜“孔方兄”。
不過,那些口不言錢、心想厚酬的以賣技糊口的假名士們見了,都感到如芒在背。落拓不羈的鄭板橋,不乏志同道合者,清代吳山尊對他的“筆榜”深為嘉納,居然請人勒石作碑,加以廣泛傳播。
名人故事 篇8
屬于清末改革派的梁啟超,提倡一夫一妻制。這個觀點,在當時就是改革派。但是梁啟超自己卻偷偷納了丫環當妾,并為他生了6個子女,他不公開妾的身份,讓孩們管自己的親生母親叫娘,給正房的叫媽。不及如此,梁在日本還想再拿個小妾,被正房拒絕了。這就是當時主張一夫一妻制的改革派嗎?他們對女人是如此的尊重?這點,足以說明中國知識分子的自私性和他們的革命弱點。
可是,梁啟超卻在另一個問題上,顯得確是大無畏的英雄氣概。1926年。西醫剛傳入中國不久,弱不禁風。梁啟超不幸被當時一群《大馬虎》的醫護人員,割錯了腎。梁啟超,他卻為了不影響西醫在中國的推廣和發展,自己默默地做了這次醫療事故的犧牲品。他否認了這次醫療事故。他是個高級的知識分子,深深懂滴,即使醫生個人的過失,但是一旦張揚出來,整個西醫就會被傳統的觀念所打到。他是革新派,他很自然的選擇了力挺西醫,到死都沒有給別人計較這次醫療事故。
今天,我們倍受西醫的好處,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傳播西醫和推廣西醫的先輩們。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祖國的中醫,中西有效的結合才是我們的目的。
名人故事 篇9
《南史》中除了記載以上故事外,還記載了一個類似的“索錦”的故事,發生在張協與江淹之間。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 可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平淡得一無可取。
于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拘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現在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 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里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其實并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務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
名人故事 篇10
詩人鄭少谷與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謀面,卻彼此傾慕,忽悠贈答。鄭少谷曾有詩贊王子衡:“海內談詩王子衡,春風坐遍魯諸生。”意思是:當王子衡講評詩歌時,就是魯國孔子的弟子聽了,也會如春風。
后來鄭少谷死了,王子衡驚聞噩耗,哀傷至極,他不顧千里奔波,特地趕到福建,為他辦理喪事,寬慰親屬。
俗話說“文人相輕”,但在唐代文壇上,卻有兩個文人給后人留下了文人相親的佳話。他們是白居易和元稹。兩人的友誼,是在共患難中建立起來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與元稹在長安久別重逢,兩人經常暢談達旦,吟詩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為直言勸諫,觸怒了宦官顯貴,在那年三月被貶為通州司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鎮軍閥李師道勾結宦官暗殺身亡一案,被權臣嫉恨,憲宗聽信讒言,把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休戚相關的命運,把白居易與元稹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們一生交誼很深,世人稱為“元白”。
名人故事 篇11
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
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
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后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名人故事 篇12
東晉詩人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有一次,郡里的督郵到彭澤檢查公務。郡里派人送信給陶淵明,要求他做好迎接準備,也就是備好禮品,備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來迎接。
陶淵明氣得將信撕得粉碎。他大聲說:“我決不為小小縣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聲下氣地向那些家伙獻殷勤!”說完,脫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辭官回家了。
分析:沒有高尚的品德和氣節就無法做出這樣的舉動。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傳,這正是人們對高尚品德和氣節的追求與向往。
話題:“品德與氣節”“人生的追求”
名人故事 篇13
五歲時,父親拿一只小羅盤給他玩,愛因斯坦捧著羅盤,見里面的指針轉來轉去,最后始終指向北方,他奇怪了,他把羅盤捧在胸前,把指針轉一圈,又轉一圈,不管怎么轉,那根針總是指著北方。他呆呆地站在那里,手里捧著羅盤,默默地想:針四周什么都沒有,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把針吸住了呢?他呆呆地站在那里想,直到母親喊他吃飯,他還站在那里思索。
秋天,愛因斯坦一家去郊游,當走進一片茂密的樹林時,他卻不見了,母親到處找他,焦急地喊他,他卻一個人在林間輕輕地穿行,一會兒摘下一片樹葉,細心觀察樹葉的脈紋,一會兒觀看陽光從樹葉間透出的光斑,到了湖邊,他就蹲下身來,一動也不動地望著湖面上起伏的微波。當母親好不容易找到他時,他正坐在地上,凝望著一隊隊忙忙碌碌來回穿梭的螞蟻。“阿爾伯特”媽媽一把拉起小愛因斯坦的手,發現他呆的地方離她叫喊的地方很近,“你干嗎不答應媽媽,讓媽媽來回的跑。”“沒有,媽媽我沒聽見。”小愛因斯坦說,媽媽只好微微地嘆了一口氣。
名人故事 篇14
就在貝多芬一心準備投身音樂大干一場時,命運向他露出了猙獰的面孔。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就發現自己的聽力急劇下降,對于一位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鋼琴家和音樂家來說,聽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貝多芬進行了頑強的'抗爭,并說出了那句傳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
當時的貝多芬還愛戀著一位叫朱麗葉塔的姑娘,著名的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獻給她的。然而幼稚風流的朱麗葉塔辜負了貝多芬的一番情意,后來竟與一位男爵訂了婚。
耳聾的治愈日漸渺茫,又痛失心儀已久的戀人,這雙重的打擊使頑強的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寫下了一封絕筆信,即現在被稱之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在信中他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內心深處的理想和痛苦。凡是誤解貝多芬的人,如果仔細總結了他的遺囑,都能發現其中真實的原因,從而原諒他的種種缺點。
不過他還是重新振作了起來,他那堅強的個性不可能屈服于命運擺布。還是那篇遺囑中,貝多芬說道:“是藝術,就只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我是不能離開這個世界的。”
名人故事 篇15
愛因斯坦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科學家,他擔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主任后更忙了, 很少能呆在辦公室里,一切日常事務性工作都由秘書處理。
一天,已經過了下班時間,辦公室里的電話鈴響了。秘書不耐煩的拿起了聽筒。
“請問我可以和主任談話嗎?”耳機里傳來溫文爾雅的聲音。可秘書一時沒聽出是誰,按照老習慣回答:“主人不在。”“那么,請您告訴我,愛因斯坦博士住在哪?是新搬的家。”
秘書婉轉地回答說:“不能奉告,因為愛因斯坦博士太忙,他不愿他的住處受到干擾”
這時,電話里的聲音突然變低了:“請你不要告訴任何人,我就是愛因斯坦博士。我正要回家,可是我忘了自己住在哪里了,請你給我查一下我的住址”
秘書聽了,忍不住笑起來。
原來,這天愛因斯坦回家時,在路邊走邊思考問題,當他發現自己迷了路,想回家時,卻又忘記了自己家的地址,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他只好打電話麻煩秘書查找地址了。
愛因斯坦在學習和工作上有著驚人的記憶,可他在生活上的記憶里卻這么差,這是因為他把精力都集中在科學研究和探索上了。
名人故事 篇16
莫扎特被公認為音樂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顯露出了在音樂方面的非凡天賦和卓絕才能。從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個孩子對待音樂的積極心態,對藝術事業的執著追求。雖然不能人人皆為天才,但對廣大孩子來說,神童莫扎特絕對是具有傳奇色彩、又值得學習的好
莫扎特被公認為音樂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顯露出了在音樂方面的非凡天賦和卓絕才能。從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個孩子對待音樂的積極心態,對藝術事業的執著追求。雖然不能人人皆為天才,但對廣大孩子來說,“神童莫扎特”絕對是具有傳奇色彩、又值得學習的好榜樣。
小時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鋼琴前面,按著琴鍵細聽,并努力彈出他曾經聽到過的音樂。一次,莫扎特的父親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歲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寫東西。父親問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說他正在寫鋼琴協奏曲。父親把五線譜紙拿過來一看,激動得流出了眼淚,他對朋友說:“你看,他寫的這些又正確又富有意義啊!”天資加上勤奮和用心,這就是神童莫扎特!
名人故事 篇17
宋濂小時侯 喜歡讀書,但是家里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媽媽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媽媽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里時,老師感到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名人故事 篇18
他12歲隨親戚到美國讀書,后來邊工作邊讀書。他曾經做過18份工作,賣過菜刀,賣過汽車,當過餐廳服務員……在他20歲的時候,他的存款還是零。
一次,他在看車展時,一輛奔馳S600令他艷羨不已,他站在車子旁邊,讓太太給他拍了一張照片,并把這張照片釘在墻上。
后來,他經商不斷走向成功。他的助理向他討教成功的經驗時,他說:“你要成功的話,就給自己貼個理想板。”說著他從一個牛紙袋里拿出那張自己和奔馳S600的合影,照片上有被釘過的小孔。他接著說,以前一直覺得它實在太貴,不敢想,不敢買,后來,就把它釘在理想板上,天天看,并朝這個目標奮斗,最終理想實現了。
他說,一直把理想貼在自己的房間里,實現一個,收起來一個,放到抽屜里。從小目標到大目標,最后他所定的目標基本上都實現了,現在他成功了,身價已數億。他的著作,他的錄音,他的課程內容都被人瘋狂地收藏。他就是當今華人中最著名的成功學專家陳安之先生。
名人故事 篇19
沒有文化知識,就很難搞出發明創造。于是,17歲的史蒂芬孫第一次走進了學校,他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讀起。史蒂芬孫每天晚上都和七八歲的兒童坐在一起上課。他像羊群里的駱駝,雞群里的仙鶴那么突出。
“嘻嘻,傻大個!”
“嘿嘿,笨蛋!”
教室外面常常會傳來這樣的譏笑聲。小學里的許多學生都譏笑這位“大學生”并沒有在念大學,卻是在念小學。然而,史蒂芬孫不怕羞,不怕譏笑,他毫不介意,只顧埋頭苦讀。史蒂芬孫白天要到礦上上班,為了多掙些錢養家糊口,休息時間他還要替人家修理鐘表、擦皮鞋,每天累得筋疲力盡。可是到了晚上,史蒂芬孫總是第一個進教室,專心聽講,埋頭學習。放學以后,別人都睡了,他還在昏暗的燈光下復習功課、做作業。由于他勤奮好學,刻苦用功,很快就掌握了許多科學知識。
1803年,史蒂芬孫被提升為煤礦的機械修理工。1810年的一天,礦上的一臺運煤車突然出了故障,許多機械師都找不出毛病在什么地方。史蒂芬孫看了一會兒,就對總工程師說:“讓我試試吧。”那些機械師都不相信他,認為一個“毛頭小子”怎能把機器修好呢,但史蒂芬孫很快就把運煤車修好了。煤礦經理知道這件事后,馬上把史蒂芬孫提升為機械師。
名人故事 篇20
有一天,偏僻的小山村突然開進了一輛汽車。這可是件新鮮事,全村人都圍過來。從車上走下來幾個人。其中一個穿黑皮夾克的中年男子問大家:“你們想不想演電影?誰想演請站出來!”一連問了好幾遍,村民們都不敢吱聲,好多人只顧和身邊的人自言自語。
這時,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孩兒站了出來。“我想演。”她長得并不漂亮,單眼皮兒、臉蛋紅撲撲的,透出山里孩子的倔強和淳樸。“你會唱歌嗎?”中年男子問。“會。”女孩子大方地回答。“那你現在就唱一個!”“行!”女孩子開口就唱,一邊唱還一邊扭:“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里的花朵真鮮艷……”村人大笑。因為她的歌實在是唱得不怎么好聽,不但跑了調,而且唱到一半時還忘了詞。
沒想到,中年男子卻用手一指:“好,就是你了!”這個勇敢地向前邁了一步的女孩子叫魏敏芝。她幸運地被大導演張藝謀選中,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出任女主角,名字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千萬別輕視那小小的一步,它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
名人故事 篇21
富蘭克林將風箏慢慢地升上了天,雨也嘩嘩啦啦地下大了。頭頂上一個雷電閃過,富蘭克林趕緊把一個手指靠近鑰匙,一個強烈的電火花在他手邊閃過,富蘭克林知道這是天空的電流通過混麻繩和銅鑰匙傳到他的手的,他興奮地大叫起來:"電,捕捉到了,天上的電捕捉到了!"他把銅鑰匙放進能夠充電的萊頓瓶里,萊頓瓶里頓時冒出了藍色的電火花。
富蘭克林成功了。他冒著生命危險(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實驗,俄國科學家利赫曼即因此實驗而獻身的,同學們千萬不可模仿去做。)證實了雷電是一種自然現象,揭穿了有關雷電的古老神話,為電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并由此發明了避雷針,使千萬高樓大廈避免了被雷擊的危險。
在電學史上,富蘭克林是第一個正確闡述電的性質的人,堪稱是電學的先驅。同時,他在光學、化學、熱學、植物學以及文學等各個領域都有著不俗的表現。
先驅。同時,他在光學、化學、熱學、植物學以及文學等各個領域都有著不俗的表現。
名人故事 篇22
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說:“我要是見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可藺相如是卻說:“我哪里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只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涂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于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這個故事也稱之為“將相和”。后人利用這個故事,對主動向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的人,就稱其為“負荊請罪”。
名人故事 篇23
戴維·希爾伯特是德國數學家,領導了著名的哥廷根學派,使哥廷根大學成為當時世界數學研究的中心,并培養了一批對現代數學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杰出數學家,被稱為“數學界的無冕之王”。
他視時間如生命,不善交際應酬,工作表總是排得滿滿的。在別人眼中,他如同一個機器人,總是按預先設定的程序做事。
一天晚上,希爾伯特舉辦晚會,邀請了許多客人。一切準備完畢,眼看客人就要到了,夫人凱娣忽然發現希爾伯特還穿著平時那套衣服,趕緊催促道:“快去換套衣服,換根領帶!快點!”
希爾伯特被夫人趕到了二樓。
客人們陸續到來,晚會準時開始。晚會進入到高潮階段,希爾伯特還沒有下樓。夫人忙得團團轉,不知朝樓梯口瞧了多少次,心中直納悶,只好叫幫傭上樓看看。
結果這個大數學家竟安安穩穩地躺在床上睡覺,早已將晚會拋到了九霄云外。
原來對希爾伯特來說,上了二樓,解下領帶,脫下衣服,下一個程序就是睡覺。
【名人故事300字(精選23篇)】相關文章:
品德修養名人故事精選12-08
精選名人的求職故事09-03
演講名人故事精選15篇03-16
名人的故事(精選15篇)01-06
名人的故事精選15篇12-15
【精選】名人故事作文八篇04-30
演講名人故事03-15
名人故事素材02-21
名人故事的12-13
寬容名人故事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