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故事(精選10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于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下面小編為您帶來歷史名人故事!
歷史名人故事 1
蘇東坡才華出眾,加上長得玉樹臨風、風度翩翩,所以擁有大批的粉絲。雖然蘇東坡“星途坎坷”,但這些忠實的粉絲卻一直追隨,對他不離不棄。
“天王巨星”蘇東坡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喜歡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蘇東坡游覽西湖時,忽然著到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駕船追了上來。蘇東坡不知其來意,一時愕然。女子激動萬分地說,她自小就仰慕蘇東坡,但一直無緣相見,現已嫁為民妻,今日親眼看見自己的偶像,也了卻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絲給蘇東坡彈奏了一曲古箏,便駕船翩不過去。蘇東坡無比感慨,為此,他寫下一首《江神子》。
蘇東坡謫居黃州時,有一個叫李琪的粉絲,非常想要蘇東坡的簽名墨寶,但一直沒有機會。多年過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簽名墨寶,眼看蘇東坡就要調離黃州,她心急如焚。離開當日,黃州官員設宴為蘇東坡餞行,宴席就設在李琪所服務的酒店。真是天賜良機,李琪決定豁出去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蘇東坡酒興正酣。看到時機成熟,李琪便捧著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隨即拿出自己的隨身汗巾,求蘇東坡簽名墨寶。蘇東坡倒也爽快,讓李琪取來筆墨,揮手便在汗巾上寫道:“東坡七載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到此,即擲筆袖手,復與賓客談笑。只寫兩句?這可把李琪急壞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蘇東坡再續。蘇東坡大笑,接著寫了兩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留詩。”書畢,在座賓客無不擊節贊嘆,李琪也了卻多年心愿,激動得流下眼淚。
蘇東坡59歲時被貶至惠州,當時,他的鄰居溫氏有個女兒叫溫超超,年方16歲,貌美如花。在當時,16歲已經是談婚論嫁的年齡了,但溫超超的眼光極高,任提親的踏破門檻,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蘇東坡被貶謫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興地對人說:“嫁人只嫁蘇東坡!”于是,每天晚上,溫超超不顧其淑女形象,愣是翻過高墻,來到蘇東坡窗前聽他吟詩誦讀。一個晚上,窗外的溫超超被蘇東坡發現了,慌亂之中,溫超超馬上就翻墻跑回家中。蘇軾跟蹤尋到溫家,問其緣故。溫父無奈地告訴了蘇東坡實情。蘇東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應溫父,要給溫超超找到一個好歸宿。但天有不測風云,不久,蘇東坡就又被貶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所以不了了之。到蘇東坡遇赦放還,途經惠州時,溫超超已經抑郁而終。
在京城的皇宮里,蘇東坡的粉絲也不在少數。當時,皇宮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很多宮女都是蘇東坡的超級粉絲。她們對蘇東坡的一貶再貶非常憤慨,但始終無能為力。北宋元豐年間,“烏臺詩案”案發,蘇軾被逮捕下獄。宋神宗當時也是蘇東坡的忠實粉絲,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獄,神宗為此悶悶不樂。后來,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訴,搬出了當年宋仁宗“吾為子孫得兩宰相”的祖訓,為蘇東坡說情。最終,宋神宗決定對蘇東坡從輕處理。所謂的“吾為子孫得兩宰相”,其實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對蘇東坡愛戴有加的一個體現。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蘇東坡的粉絲。有一回,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出使遼國,在遼國,蘇轍驚奇地發現,遼國人常常向他打聽蘇東坡的情況。后來,蘇轍在給蘇東坡的信中寫道:“誰將家譜到燕都,識底人人問大蘇。”由此可見,蘇東坡在遼國也有極大的影響力。當時高麗國有兩個兄弟,也是蘇東坡的忠實粉絲,他們分別取名為金富軾、金富轍。軾和轍,正是蘇東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見,蘇東坡被外國人崇拜的。
歷史名人故事 2
魏源15歲在縣試中,理解了小他一歲的競爭對手石昌化。主考官發現這兩人年齡雖小,文章都屬上佳。因為難分伯仲,便將他倆同時“拔置前茅,贊為雙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時參加了“府試”,分別獲得冠軍、亞軍。
魏源能成功,絕對是“梅花香自苦寒來”。他的愛好就是讀書,甚至因為在書房里待得太久,連自己家的仆人都認不出來了。
石昌化在理解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見識與學問與魏源還有一段差別。一心爭強好勝的他開始琢磨,自己該如何縮短差別,趕上魏源呢?
石昌化開始給自己加碼:魏源讀書讀到三更,那我就讀到五更。魏源讀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沒想到,“梅花沒香苦寒枯”。因為過度刻苦,石昌化患風寒引發癆病,進而嘔血。
身體垮了,學業也就無從繼續,這個早年與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線的神童,因為過度苛求自己,失去了參加殿試的機會,“以病劇而不得與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絕對成不了魏源,石昌化過于努力,卻只成為歷的一個無名小卒。
你知道大樹能長多高嗎?科學家說,一棵大樹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長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撐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撐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極限,再長一米,甚至哪怕幾厘米,都可能自己壓垮自己,轟然倒塌。其實在人生中,讀書、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卻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極限,尤其不能把別人的高度當成自己一定要達到的高度,否則往往不成功,卻逼苦了自己。
歷史名人故事 3
不求甚解這個成語,出自大文學家陶淵明之筆。
不求甚解陶淵明出生于東晉末期。爺爺陶茂官曾做到武昌太守,僅僅老爹陶逸命運不濟,在安城(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一帶)太守任上死得早。那陣子小淵明才八歲,靠著祖蔭和上輩子留下的一些田產,緊緊巴巴地過日腳。人倒是長大了,可家業荒得也差不多了;所幸讀了一肚子經史典籍,寫得一手妙筆驚俗的好詩文,也很有一股子濟世救民的大抱負。只可惜,咱這位飽學的陶姓五柳先生太過于好酒了。都快到而立之年了,顯見得窮困潦倒,居處壁裂頂漏,穿著補丁摞補丁的短褐爛衫,三天兩頭揭不開鍋,哪還有錢打得起酒呀!好在先生人緣不賴,口碑甚佳,親朋故舊全都樂意招待他;他也滿有酒德,雖說到了人家酒不喝罄不算完,不過喝多醉也不鬧哄,總能自覺地返回自家去。
說到陶淵明性嗜酒,人們不能不感嘆他的外公孟嘉。陶淵明的外公行為沖淡自然,頗有老莊之風,臨事機變灑脫,以盛德服人,甚得仕宦器識。其人天生擅酒,早年桓溫掛帥征蜀,連戰皆捷,打到巴楚龍山,正趕上重陽節,便大擺酒席歡宴群僚。酒宴上孟嘉是一杯接一杯地豪飲,山風吹落了頭盔也毫無反應;有人欲提醒他,桓溫立刻語示左右,切莫驚動,想看看他醉后的舉止形態到底如何。只見孟嘉又喝了好一會兒即起身如廁,桓溫立命侍從揀起頭盔放置孟嘉坐處,又令快手文人書寫諷喻之辭擱于盔邊。孟嘉返回,見盔邊的文字后取過紙筆邊飲邊答,須臾而就,其文字迅捷華美,絕無醉意,令桓溫及四座無不嘆服。眾所周知,我國向有“杜康造酒劉伶醉,一醉三年”的傳說,而這位劉伶即是晉代最知名的豪飲酒狂,僅僅劉伶每飲必醉,所以得了頂“醉鬼”的堂皇桂冠。如此看來,陶淵明的外公比之于其前輩劉伶,能飲“多不亂”,真可謂青出于藍,更勝于藍了!陶淵明無疑自母體育胎時,就得了外公孟嘉“酣飲”因子的遺傳。
其實對陶淵明的人生影響的人,還得說是他的曾祖父——東晉勛臣、一代儒將,官拜大司馬的陶侃。
陶侃生于東吳末葉。吳亡,舉家遷徙潯陽。不意晉世更亂,荒淫的西晉武帝司馬炎將滅亡的魏、蜀、吳三國后妃美人及達官貴胄的佳麗統統搶入后宮,蓄養椒房成千上萬,忙活得老東西上哪屋睡覺都不會抉擇了,竟然坐輛羊拉的彩車,任羊停在哪房門前就在哪房中鬼混;尤其令國人匪夷所思的是司馬炎立太子,居然挑了個先天癡呆的傻兒子,也就是后來被兇殘歹毒、亂政專殺、滿世界拉面首填其欲壑的又黑又丑的惡皇后賈南風鴆死的親夫晉惠帝司馬衷;傻皇帝的確傻得可人,拉尿不知,饑飽不懂,禽畜不分,任人捏咕。他在位二十來年,賈南風日夜折騰,司馬家諸王也不含糊,爭權奪勢的“八王之亂”足足打了近二十年,黎民百姓遭浩劫天殃,難覓生路,只有黃泉一條道好走。水深火熱中,年輕志高的陶侃與賢惠的寡母過著貧苦艱辛的日子。為了陶侃的前程,慈母甚至剪斷長發換錢待客,祈望客官能為兒子延譽,使之所學有歸,得展抱負。陶侃崇尚儒學,纖密好問,能文善斷,事母至孝,于國忠勇,從一個小小的縣吏,憑著勤奮干練直升至龍驤將軍。他不畏權貴,在武昌任上,聞聽長江屢屢有過往商船遭強匪搶劫,傷民無數,搞得郡里恐怖,人心凄惶,便挑選數十高手扮作商人隨船預伏,果然擒獲強匪二十多人,一審竟是皇親、西陽郡王司馬羕命將士化裝所為,同時審出了歷次搶劫財物的豪巨。案情是弄清了,可衙中人嚇壞了,都勸陶侃趕緊放人賠罪了事。陶侃卻大義凜然地說:“我為朝廷保境安民,漫說他郡王親兵犯法,就是羽林軍違法,我也一樣治罪!”當即將所擒“盜匪”梟首示眾,并親率官軍包圍郡王府,逼司馬羕交出了所搶的財物,把個司馬羕治得服服帖帖。陶侃統軍四十余年,所率大軍南征北戰,平叛定亂,拯救東晉皇室于危傾,卻居功不傲,勤政理民。他雄毅有權,明悟達觀,行軍不擾百姓,服夷政出寬泛。當時名流如謝安等人,無不贊“陶公機神明鑒似魏武(曹操),忠順勤勞似孔明(諸葛亮)”,陶侃受封長沙郡公、大司馬,都督八州諸軍事等顯職高位,朝野俱皆嘆服……陶侃勛德如此炳耀,卻獨有一奇,就是在酒鬼輩出、酒徒糜爛的兩晉時代,獨其能節制少飲,無論任何場合,誰人相勸,決不過限。人問其故,他含淚答說:“年輕時,我因醉酒失態,慈母痛心不已。其后母親仙逝,我跪靈立約發誓,決不因酒誤事,故而不敢越軌。”
不難看出,陶淵明身上明顯地附著先人的影子。他景仰曾祖,亦欽慕外公,骨子里既有儒家濟世救民的理想,又有道家無為遁世的無奈。他也以前苦苦奔走于官場。不過東晉已然成了只爛透的.地瓜蛋,從內里往外淌著腐水,裸露著敗相,顯見得難容忠耿正直的才干志士。所以“少有高趣”的陶淵明進入仕途,遇上個有點兒人味的主兒拉巴他一下,也僅僅給他個閑差,蹭碗飯吃罷了。就這樣蹉跎過了不惑之年,才當上個僅僅坐了八十一天的彭澤縣令。
東晉的彭澤縣城在今天江西九江市東面的湖口縣柳德昭村,北邊靠著長江,南面卡著鄱陽湖的湖口,過了湖,往西南翻過廬山就是陶淵明的家鄉。這時的陶淵明雖說早已看透了皇家官場的黑暗腐朽,但為了養家糊口,也為了給家鄉百姓做點兒好事,他還是到了縣官任上。到了任,他并沒急著應付縣內的官紳豪富,而是一身粗布衣裳悄悄地察訪民情去了。誰都知道陶淵明最愛喝酒,而今喝得更邪乎,且沾嘴一準兒醉,而且還成心要讓人們看見自己的醉態。他這種沾酒就“醉”的形象在今天看來,決不是好事。不過在東晉茍延殘喘的年月,大多正直而有才能的官員無不用酒來澆滅胸中的窩火,同時又用沉迷醉酒來麻痹皇帝及其走狗的猜忌和監視,讓他們覺得自己不過是個酒肉之徒,既沒野心,也無反心,從而放松對自己的疑戒,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這天,走得天已盡黑的陶淵明,早已錯過了飯點。夜半時分,又累又餓的陶淵明和一個隨從吏員總算走到了縣城西門外的江橋鎮,發現鎮邊一家豆腐店還亮著燈。二人敲開門進去,原來店家正在磨豆腐。陶淵明說明了來意,店家一聽是自己心儀已久的大詩人陶縣令,忙置酒備辦了幾樣豆腐菜,端上來歉疚地說:“家里窮,沒有魚肉,幾盤豆腐小菜,請大人將就著用吧!”望著面前潔白如玉的豆腐和紅根嫩綠的拌菠菜,陶淵明不禁脫口贊道:“清香白玉版,紅嘴綠鸚哥。妙不可言呀!”并邀請店家同坐共飲,不住地夸贊酒香醇正,豆腐筋道味美,還問了豆腐的制作、品種和店家的生計情況,直勁兒說這酒喝得痛快,不會醉人,走時連聲道謝,堅持付足了酒飯錢,感動得店家直呼陶大人清廉,陶大人真是青天呀!而陶淵明卻搖搖頭,指著店家新做的豆腐慨嘆道:“豆腐,我七尺男兒尚不如你清白!在這渾濁骯臟的官場,我還要‘為五斗米折腰’,屈事那些權貴小人,真是愧對百姓啊!”沒過多久,店家果然聽到陶縣令掛印歸隱田園去了。原來上頭派了個芝麻粒兒大的官兒下來視察,非要陶淵明官服官帽穿戴齊整,恭恭敬敬地去拜見他。陶淵明心說,什么玩意兒!要我穿戴好拜他狗東西,干脆說你想要我壓榨百姓,拿肉包子喂你這條惡狗,得了唄!陶淵明一氣,就摔了烏紗帽,攜妻小回家鄉去了。
陶淵明回到家鄉,親自下田耕種收獲,安貧樂勞,自食其力,飽享田園風光之趣。但他仍舊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之情,農耕之余亦勤于筆耕,寫了很多傳揚后世的好文章。其中他十分得意的一篇就是《桃花源記》,那上面表述的即是他一心向往的遠古無懷氏和葛天氏時代那種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的淳樸自然、平等無欺的理想世界。
歷史名人故事 4
北魏時期有一個名叫可悉的武士,他高大魁梧,性格堅毅,還練得一身好武藝。可悉十七歲之后,經常陪北魏皇帝一起去森林里打獵。這天,一行人又來到森林,皇帝的侍衛個個本領高強,沒過多久,他們就捕到了野兔、鹿、山雞等獵物。大家一路高聲談笑,踏上了回宮的路。
這時候,突然一只吊睛白額猛虎撲出來,攔住了他們的去路,嚇得眾人一身冷汗,馬也因為受了驚嚇變得狂躁不安。就在這時,可悉大聲喊道:“你們保護皇上,我來收拾這個畜生!”
可悉說完便赤手空拳地沖了上去和老虎搏斗起來。老虎尾巴用力一甩,眼看要掃到可悉,可悉機敏地壓低身子,躲開了這一次攻擊。老虎馬上轉身猛撲向可悉,可悉敏捷地側身一翻,又躲過了老虎的攻擊。老虎見一直抓不到可悉,變得非常焦躁,可悉則一直保持冷靜,隨機應變。人、虎就這樣來回周旋著。不一會兒,可悉找準機會,一下子跳到老虎背上,死死按住虎頭,抬起鐵拳拼命朝老虎的.天靈蓋猛砸下去。也不知打了多少拳,最后,老虎趴在地上一動也不動了。可悉贏得了勝利,并把這只老虎獻給了北魏皇帝。
北魏皇帝夸獎可悉說:“你真是太英勇了!”可悉謙虛地說:“保護皇上是我應該做的。”北魏皇帝接著說:“希望你以后能把過人的勇氣用來造福國家,使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強大。”可悉聽從了皇上的意見,把自己的功夫傳授給更多的人,最后用在了帶兵打仗上。
可悉赤手空拳地戰勝了猛虎,還積極為國家作出更多的貢獻,體現了他無畏無私的精神。我們也應該學習可悉,努力學習,爭取為國家、為社會作出貢獻。
歷史名人故事 5
《晉書·苻融傳》記載:時任京兆尹司隸校衛的苻融,一日接到訴狀。情節是,被告者董豐,外出游學三年后返回了家中,可是當晚他的妻子就被害了,他妻子的哥哥便認為是董豐所為,于是便把董豐送交官府治罪。董豐含冤叫屈,堅稱妻子不是他害的。
苻融對此案做了仔細推敲,也覺得事有蹊蹺,于是便問董豐是否請人占卜過。果然,董豐說他在案發前曾做夢騎馬渡河,先是從北岸到南岸,又從南岸渡回北岸,最后再從北岸回到南岸。適時,馬停在水中,任憑自己怎樣鞭打它都不肯走。他低頭往下一看,有兩日在水中,馬左一日為白色,浸水而濕;馬右一日為黑色,顯得干燥。醒來后,他對夢中的情境記憶猶新,心中驚恐萬分,認為那肯定是不祥之兆,離奇的是,在回來那天晚上,他又重復做了同樣的夢。他找到了占夢者為他解夢,占筮者告訴他,近期他恐怕有獄訟之事,并且告誡他要“遠三枕,避三沐”。對于占筮者的話他牢記在心,在當夜他沒有接受妻子為他準備的沐具和枕頭,但第二天起來妻子卻被殺害了。
苻融聽了董豐所說的夢象后,自行進行了一番破譯,最后斷定殺董豐妻子的兇手是一個名叫馮昌的男子。他對于董豐的夢象是如此破譯的:苻融把董豐的夢象轉換成《周易》的.卦象:水的符號為“坎”,馬的符號為“離”;既然馬在水中行走的路線是從北向南,又從南向北,其路線即成“之”字形;由此,董豐的夢象就可以轉換成“坎之離”。“坎”之形為三,三爻同變后即成“離”之形三。“離”為兩個陽爻夾一個陰爻,為“中女”,“坎”為兩個陰爻夾一個陽爻,為“中男”。董豐看見水中有“兩日”,象征著與此案有關的兩個男子,一個為董半,另一個尚不清楚。“坎”又為執法之吏的象征,當在上。于是,坎上離下又組成了“既濟”卦。按照此卦的先例,“文王遇之,囚之湵里”。要是被告有理(“禮”通“理”),最后一定能夠囚中得生。再據夢中“馬左而濕”解字,應是左邊為水、右邊為馬,合起來即是“馮”字。“兩日”相重,又是“昌”字。所以,真正殺害董豐妻子的案犯應該是另一個男人“馮昌”了。雖然這個破譯的過程十分復雜,但是當官府據此逮捕馮昌后,馮昌果然招認了。據真兇表述,他原來要殺害的對象只是董豐,預定以新枕頭為標志,卻不知當晚董豐并沒有使用新枕頭,結果就誤殺了他的妻子。
歷史名人故事 6
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都是把字寫在竹簡和絲帛上,由于承載的笨重和價格的昂貴,制約了文化的傳播。東漢宦官蔡倫發明造紙術,對當時乃至后世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造紙術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并稱為中國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蔡倫,東漢桂陽(今湖南郴州)人。他出身低微,很小就入宮做了太監,服侍漢和帝。蔡倫聰明勤奮,人又謹慎好學。平時他不喜歡和人交往,經常把自己關在屋里讀書思考。漢和帝即位后,蔡倫被提升為中常侍,出入宮廷內外,平時服侍皇帝,負責掌管文書,傳達皇帝的命令。
當時許多外官經常和宦官結交,但是蔡倫卻能堅守原則,并不隨便與人交往,因此漢和帝更加信任他。蔡倫敢于指出和帝不對的地方,因此也很受和帝的器重,經常參與朝政。蔡倫是一個喜歡思考和有所發明的人,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蔡倫升任尚方令,負責掌管皇帝的手工作坊。
這個作坊是皇家的私人作坊,主要是為皇家服務。蔡倫在監管作坊期間,經常和匠人一起切磋制造器械的技術,由他監管制造的各類軍械非常精良、鋒利,被天下人贊嘆。
他在這方面的才能也開始逐漸顯露。東漢以前,人們通常都用竹簡和絲帛作為記載文字的工具,有些很長的奏章要用許多竹簡,翻閱起來非常不方便,也難于隨身攜帶,而用絲帛作為書寫的載體,雖然方便,但是很昂貴,普通人家根本承擔不起這樣的費用。蔡倫平常喜歡讀書,對于書簡帶來的種種不便深有感觸,如何制造出一種輕便的、價格低廉的書寫工具,成為蔡倫的一個夢想。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蔡倫翻閱了許多前人的資料。有一天,蔡倫看到宮女們在用蠶絲制造各種絲織品,從她們的制造過程中,蔡倫頓時有了靈感。
他連忙趕回去,和匠人們共同研究,把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等混合在一起,搗碎弄爛,然后將這些東西糅合在一起,拌勻后晾干,經過反復的'實驗和研究,蔡倫終于制造出了廉價和實用的紙張。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發明紙的過程詳細地記錄下來,連同自己制造的第一張紙,一起奉獻給漢和帝,請他過目。
漢和帝親自試驗后,非常滿意,厚厚賞賜了蔡倫,并把制造紙的方法頒布天下,蔡倫的造紙術馬上在各級社會階層中傳播開來,受到廣泛的歡迎和喜愛。
為了贊頌蔡倫的杰出貢獻,當時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從此蔡倫的名氣越來越大。
歷史名人故事 7
那次朋友請王安石吃飯,佳肴滿桌,但王安石獨對那盤鹿肉感興趣,頻頻伸箸,幾乎是一個人把它消滅干凈了。朋友后來到王安石家做客,與王安石夫人聊起,說王公太偏食,只喜歡吃鹿肉。王夫人問:這盤鹿肉擺在哪一邊?那朋友說擺在王公那頭,王夫人說:那就是了,下次,你請客,你把一盤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實沒任何偏食,只不過是哪一盤菜靠他最近,他就向這一盤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斷王安石之愛好,準嗎?宋仁宗也曾經這么判斷過王安石,也錯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說要請大家去釣魚,滿朝文武自然展顏開懷。
王安石也隨大流,跟大家來到現場,只是他似乎對宋仁宗特地安排的這次娛樂活動沒一點興趣,獨自悶坐在那里,斂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習慣吧,他一手支頤,一手抓碟,把擺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顆接一顆地往口里送,送豆進一顆,嘣脆咬一顆,心不在焉,把滿碟豆子吃完了。遠處,有一雙眼睛在瞄著,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聽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將王安石從地方調來中央,安排在自己身邊,察其言,觀其行。也許在宋仁宗看來,工作時間往往難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動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譜,所以他組織了這次垂釣活動。
而這次,宋仁宗沒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著王安石吃完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個幾乎可以斷絕其前程的判斷: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實只是魚餌。宋仁宗覺得,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誤吃一粒,可以理解;錯嚼兩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這么一碟魚餌都被吃完了,這不是作秀嗎?這不是故意裝深沉嗎?這次垂釣活動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來了。王安石從地方帶來的萬言改革書,被宋仁宗高高掛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對嗎?我們都是這么看人的,三歲看老,一錢落職,相人一面定人生死,從一滴水里看太陽光輝……我們都自詡是識人大師,可以從一個細節識別他人之好壞、之忠奸。然則,世界上最復雜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準,哪那么容易?多半會把人的品質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蓋棺都難以論定,哪能一時可以論定?
歷史名人故事 8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歷史名人故事 9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歷史名人故事 10
清代的周漁璜,是貴州青巖人,非常有學問,是當時人們公認的才子。
有一年,在春暖花開時節,周漁璜到十佛寺游玩,晚上就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聽到隔壁房間傳來微弱的說話聲,仔細一聽,原來是有人在反反復復誦讀一句上聯:“萬瓦千磚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漁璜來了興趣,便起身去問寺里的僧人:“隔壁住的是什么人?”
僧人答道:“是一位姓黃的書生,前幾天來本寺游覽時想出了這樣一句上聯,但卻百思不得下聯,幾天過去了,他廢寢忘食,苦思冥想,如今已是生命垂危!”
周漁璜問:“難道就沒有人能幫助他對出下聯嗎?”
僧人答道:“這個上聯中有四個數字:萬、千、百、十,并且這四個數字是10倍遞減,要對出下聯難度很大,有好多人試過,但是目前還沒有人能對得出。”
從僧人那里回來后,周漁璜想了很久,也沒能想出下聯。
第二天,周漁璜帶著遺憾的`心情乘船離開十佛寺,途中經過一座橋,橋上刻著“八仙橋”三個字,此情此景,讓他心中豁然開朗,便吩咐船家快快掉轉船頭,返回十佛寺。
寺中的黃書生雖已幾日臥床不起,卻仍在有氣無力、斷斷續續地念叨著那句上聯:“萬瓦——千磚——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漁璜站在門外大聲而有韻地應對:“一船二漿四人搖過八仙橋。”
黃書生一聽,頓時眼前一亮,精神大振,驚嘆道:“妙聯!此下聯中也有四個數字:一、二、四、八,按二倍遞增,妙!真是太妙了!”
黃書生“心病”消除,身體復元后與周漁璜結伴而行,共游美景!
【歷史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名人故事06-08
熱歷史名人故事12-11
國外歷史名人故事10-21
歷史名人劉邦的故事07-22
歷史名人姜子牙的故事12-09
歷史名人韓信的故事09-05
歷史名人張飛的故事03-22
歷史名人故事大全06-09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