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景點的介紹文章
廈門大學 浪漫的殿堂
廈門大學依山傍海,正大門與南普陀寺景區大門緊鄰,另一邊則是美麗的海濱沙灘與胡里山炮臺,風景宜人,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校園之一”。校園中有芙蓉湖和情人谷等景點,靜謐而浪漫,有“談情說愛在廈大”之說。
廈大不僅是國內著名的重點高校之一,還是高校中少有的對外開放的旅游景點,不收門票,不拒游客,去廈門旅游的人,都要到廈門大學來看一看。這里不僅有陽光、沙灘、木棧道,更有許多值得欣賞的建筑和雕像。游走在廈門大學的林蔭道上,或牽著情人的手漫步在柔軟的沙灘上追憶學生時代,是另人神往的浪漫場景。
廈門大學的舊建筑被形象的比喻為“穿西裝,戴斗笠”,形象的勾勒出了校園中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徜徉在廈門大學的舊校區里,時光仿佛倒流百年。在廈門大學的發展歷程中,眾多教育大家和學術名流如林語堂、魯迅、余光中等都和該校具有淵源,校園內的《陳嘉庚紀念堂》更詳細介紹了他創辦這所大學的艱辛歷程。1919年7月,在籌辦廈門大學的演講中,陳嘉庚慷慨陳詞:“救亡圖存,匹夫有責”,正因是這種使命感,使得廈大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就以其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影響力而成為當時中國少數名牌大學之一。
與廈門大學北門相對的是普陀寺的南門,近在咫尺,相互守望。住在廈門大學的招待所,出校門進佛門僅需幾步的路。南普陀寺中有中國最早的佛學院,對佛學有很高的研究水平,曾經培養出不少高僧大德。當站在校門與佛門之間的時候,不能不產生一種很奇特的感覺:兩邊的大門對人生都有很強的吸引力,孰是孰非,現在還沒有定論。
浙江高明寺
高明寺位于浙江省天臺縣城東北10公里的幽溪之旁。它是中國佛教天如宗創始人智頭(538——597年)親手創建的,在天臺宗的發展史上,具有顯著的地位,F為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南朝陳宣帝太建七年(575年),智頭入天臺山,先是結廬山于天封山,自號“靈墟”,并于此注《涅槃經》。后卜居佛隴山,講《凈名經》。有一天,他正在講解《凈名經》,突然一陣大風吹來,經頁翩翩向東飄去。大師追求經頁墜落之處,只見此地峰巒環抱,幽溪靜谷,是一處非常理想的坐禪修行之所,因而伐木結茅,辟為幽溪道場。大師圓寂后,將他用過的衣缽和具葉經保存在這里,成為學佛修行者朝拜的圣地。
唐朝正式建寺,昭宗天祐年間(904—907年),因寺處半山腰,又寺周青色蓮峰,頂銳而足闊,好像處于凹形鏡的聚集點,日月二光常照不散,故高而大明,取名高明寺。宋朝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凈名寺。后幾經興廢,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秋,高僧傳燈大師駐山,重興高明講寺,立幽溪講堂,復興沉寂已久的天臺宗。傳燈(1553—1627年),又名祖,號無盡,俗姓葉,太末(今浙江衢州市龍游)人。少年時在賢映庵出家,萬歷八年隨百松法師在智者塔院研習上觀之學,承其衣缽,成為天臺宗第三十代傳人。后住持高明講寺,在太史馮開之和東邑居士趙海南等人資助下,陸續修建了僧房、禪房、山門、兩廊、鐘樓、藏經閣等,精心制作了“楞嚴壇”。此壇按經論構建,為全國僅有的三座之一,名聞海內。傳大師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佛學家,與名僧黃檗(號無念)、博山(號無異),并稱“三無大師”,他對天臺宗、凈土宗和華嚴宗的各種經典均有深入研究,佛學著述達42種,計百余卷。他還修了《天臺山方外志》30卷、《幽溪別志》16卷,保存了不少歷史文獻資料,至今仍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傳大師中興天臺宗,重興高明講寺,功德無量,后人稱他為“智者大師再來”,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修。十年動亂中,寺宇毀壞殆盡。1981年,由住持覺慧主持,在愛國華僑夏荊山、周勤麗和廣大群眾的資助下,對高明寺進行全面整修。覺慧,俗姓倪,浙江省三門縣葛岙鄉人。幼時父舍入寧?h壽寧寺,從勤林和尚出家,13歲入海游廣潤寺受具足戒。18歲從寶靜法師天臺教觀。24歲任壽寧寺住持。1944年,在寧海創辦佛教慈幼院,任院長。1950年至天臺山,住華頂至覺岸修持。1960年至高明寺,后被推選為該寺住持。歷任浙江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臺州地區佛教協會會長,天臺縣政協副主席。他愛國愛教,成績卓著,主持重建高明寺的大雄寶殿、鐘樓、觀音閣,恢復幽溪佛學院,任院長,并兼任寧?h福泉寺、壽寧寺住持、天臺山華頂講寺修復委員會主任等。他善于詩文,編有《臺山清音》、《幽溪石秀》和《天臺山高明講寺史略》等,對天臺山的佛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1981年9月高明寺舉行開光法會,巨贊法師親書“幽溪重光”的匾額和大殿楹聯。高明寺共有13個院落,分布在三條中軸線上,殿宇依山而建,約四百余間。山間及大雄寶殿,均系康有為題額。大殿中所塑佛像與他寺不同!队南獎e志.幽溪道場規制考》中說:“本寺所祖者,智者;所宗者,《法華》。以釋迦入定,彌勒騰疑,文殊決答。故殿中尊像中建釋迦如來入定,文殊菩薩居其左,彌協菩薩居其右,以為當時回答之狀,與他寺不同者,在乎此地。”原有的三尊佛像都是鐵鑄的,佛身連底座共高一丈二尺,文殊、彌勒二菩薩略低二尺。三尊鐵像共重一萬七千斤?上痂F像在“文革”期間毀壞,如今已易為珍貴的檀香木雕像了。
三殿兩側,是巨贊法師手書的楹聯,上聯為:“牛宿耀峰,風飄經至,百代咸尊智者”,下聯為:“幽溪映月,人悟性空,三乘正證中觀”。天王殿右側為地藏殿,原有明萬歷年間鑄造的七千斤巨鐘,后毀。今易為銅鐘,高難度.96米,直徑1.48米,重2.5噸,系法籍華人周勤麗所捐贈。銅鐘重量和規模,為浙江省內之最。
楞嚴壇內有古井一口,名“福泉”,壇前西方殿殿壁嵌有高1.2尺,闊3.4尺的“楞嚴海印三昧壇儀碑”一塊記述傳燈法師建造楞嚴壇之事,由虞淳照撰文,董其昌手書,陳繼儒鐫碑。寺西三圣殿,墻上還鐫有五塊“楞嚴臺碑記”,字跡秀麗,均出自董其昌手筆。
高明寺原藏文物很多,如《雍正龍藏》、《貝葉經》、欏嚴壇銅鏡等,都是無價之寶,大都已移送國清寺珍藏。
高明寺四周古跡眾多,出寺往東南走,幽溪清涼橋旁,有明玉禪師筆冢。智頭當年題于崖上的“幽溪”兩字,筆勢端莊,每字約一尺見方,F于崖上建亭以保護其墨跡。過橋往北走,登伏虎崗,崖邊有“松風”、“伏虎”四字,筆力遒勁。溪邊有洞,深約六米,上跨巨石,洞下可容數人,洞南有兩棵巨松,高摩云天,這就是圓通洞。《幽溪別志》中說“圓通洞在芙蓉峰下,頂下三石鼎峙,上片云橫覆,中空如庵,澗下溪聲瑟瑟,洞側松音幽幽,于是跏趺,耳根圓通,時時現前,因名!倍聪掠锌丛剖,傳為傳燈大師當年晏坐看云觀瀑之處。
高明寺四周景爭幽美。《幽溪別志》載幽溪八大景為:獅峰松吼、象案花紅、幽溪雪瀑、香谷云坪、金臺遠眺、丹照清修、日窗暖色、月嶺秋明。傳燈大師都有題詠。又有幽溪十六小景,即:圓通洞、般若臺、補衲窩、翻經堂、行道庵、照我潭、空心泉、石斛井、龍尾流,靈鄉巖、巾子巖、西天竺、金銀嶺、白花庵、圓伊室、跨壑橋等。徜徉其間,足以使人留連忘返。高明寺東南是“螺溪釣艇”,為天臺山八大景之一,兩山夾峙,缺處如門欄,稱“石門欄”。進巖門數十米,茫茫碧潭上一石孤聳云端,即石筍巖左右峙壁圍抱,飛瀑從后衝下,直擊巖根,其聲轟轟,如雷貫目,潭水深而清澈,稱“螺螄潭”。相傳智者大師放螺于此,故名。
麗江波多羅 天下最美的山谷
在麗江拉市海東北向一條山路走十多公里,在快到金沙江邊、玉龍雪山的一個附峰上有一個彝族村莊,名叫波多羅(彝語,意為“天下最美的山谷”),因為這里海拔在3000多米,種的洋芋特別好吃,所以周邊的納西族人把該村莊移為“洋芋廠”。村里有住戶27戶80余人,由于交通不便且遠離城市生活,村民大都純樸好客,并且保留了非常好的傳統文化,包括各種儀式、婚俗及生活方式。不僅如此,在徒步去波多羅的路上以及村子周邊的景色,完全可以稱得上是“麗江的天堂”。假如有人認為麗江是天堂的話,那么波多羅就是天堂中的天堂,未為外人所知的仙境。
在麗江,有人說大研有韻味,束河笑了;如果說束河純樸,白沙笑了;如果說白沙迷人,拉市海笑了;如果說拉市海純凈漂亮,文海笑了;如果說文海是世外桃源,那么波多羅會緘默無言——一位高人,它用不著去比,就默默的守著自己那一份美麗,與迷人,就夠了。
波多羅四季分明,大景色與小細節截然不同:春天野花遍地,甚至在五六月有一整座山開滿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夏天雨季云霧繚繞,森林里到處是蘑菇,各種顏色各種形狀各種大小,甚至在路邊一片光禿禿的呢地上、一棵百年老樹的樹干上,都可以長出一片菌子來;秋天大山紅黃層林盡染,藍天白云秋高氣爽;而冬天白雪皚皚,銀裝素裹。
我的第一次波多羅之行,是在夏天,彝族火把節的時候。在林間穿行,見到無數種顏色、形狀和大小各異的蘑菇,如同一次探險尋寶之旅,那種感覺如同鄉下人進了大都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而同行的村民卻對此熟視無睹。在路邊,看到兩條碩大的蘑菇長勢已老落在地上已呈腐爛之勢,心中即產生本文開頭所描述的浮士德歷經煉獄后到達天堂般的感覺——天堂里的人卻并不知道自己身處天堂,甚至第三次帶一對加拿大和法國的情侶到村子里參觀時,村里唯一的一位老師劉四叔還曾很不自信的問我的朋友:“你們覺得這里漂亮嗎?會有人有興趣來嗎?”待到我的朋友很肯定的說“有”,他輕輕的笑了一下,眼神里似乎還是沒有對自己美麗的天堂有足夠的自知,與自信。
我很難用文字,來描述波多羅之美,它的美不僅在景,當然還有純樸的人,以及保存完好的民俗傳統。第二次到波多羅,我們是要去為一對村民免費拍婚紗照。這一次,我們包括法國攝影師、化妝師、設計師及文案、助理之外,還專門請了一位為電視臺拍攝新聞及專題片的攝像師同行,以便拍攝足夠的素材嘗試為該村莊該項目做一些宣傳。和上一次不同的是,這回我們剛到村口就接受到貴賓式的禮遇——村民在村口做了一個歡迎儀式,包括有一位畢摩(彝族的神職人員)在路邊燃起煙火念咒語并敬酒;還有十多位男女夾道唱起祝酒歌,然后與我們一起一飲而盡……吃過晚飯,舞蹈隊成員跳起了傳統彝族舞蹈,并且最后燃起篝火與我們牽手打跳……
東壩民居
沿怒江河谷的崎嶇山路穿行,在大山深處,忽見一片開闊之地,草木青蔥,鳥鳴清脆,東壩民居坐落在其間,如同盛開蓮花中心的一片世外桃源。
東壩民居,位于西藏昌都地區左貢縣怒江峽谷沿岸的東壩鄉境內,有600多年歷史。東壩鄉是茶馬古道眾多支線上的重要驛站,因茶馬古道促進了該地商業的發展,使其一度繁榮。
東壩民居外觀仿佛是一座宏偉的寺廟,莊嚴氣派,建筑大氣而不失藝術造詣。進入民居內,如同走進古代達官貴人的宮殿,內部繪畫、裝飾精美絕倫,富麗堂皇。
東壩民居的建筑,融合了不同民族元素。整個建筑,以天井作為組織中心,四周呈封閉狀,部分兩邊傾斜的屋頂鋪上了琉璃瓦,屋頂上臥著栩栩如生的雙龍雕塑。同時,建筑的內外墻體繪畫裝飾中,內地常見的仙鶴、花鳥、鳳、金蟾等在這里都可以見到。屋內窗戶相比一般藏式建筑要大很多,窗框的裝飾雕刻也堪稱精美。
作為藏區建筑,其一貫的總體布局基本沒變,一層一般設立為儲藏室,二層布局為客廳、臥室、廚房等,三層通常為佛堂和經堂,保持了藏式特色。
據西藏昌都地區文化局長張青介紹,在茶馬古道興盛時,由于本地和云南、四川等地貿易往來頻繁,也促進了西藏和內地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融合,東壩民居借鑒并吸收了內地的建筑風格和設計技巧。
東壩民居的壯麗需要雄厚的財力做支撐。民居以土木結構為主,需用到大量木料,以松樹為主,一根的市場價格目前在2000元左右。
東壩鄉軍擁村嘎松旺加家,僅支撐樓層之間的豎立松樹木干就有70多根,這一項花費就達十幾萬元,還不包括其他建筑材料費以及人工費。據當地百姓說,一棟東壩民居目前市場價值一般會在七、八十萬元左右。
張青表示,東壩百姓財力的雄厚和茶馬古道遺風有關,對商貿的重視使他們積累了財富。
歷史上的東壩百姓,通過茶馬互市,以本地騾馬和特產換取云南的茶葉、糖、布匹等產品,通過以物易物的古老經貿形式,維持并提高生活水平。今天,東壩人這種樂于經商的傳統依然存在,并用經商積累的財富修建民居。
軍擁村村民嘎松旺加有3兄弟,都在從事百貨生意,兩個弟弟更是將生意擴展到了西藏的丁青縣,他本人在村里開了百貨店,一年的收入也有兩萬元。
東壩人良好的`經商意識體現在生活的細微之處中。
東壩鄉的軍擁村,基本上每家都有梨樹、核桃樹、李樹等經濟林木,百姓將這些林木種植到了庭前院后,并充分發揮出了其經濟價值。每逢果實成熟時,東巴人會將所產果實拉到左貢縣城出售。
村民噶松澤平家的4畝經濟林木,每年也能給他帶來2萬多元的收入,這項收入很大一部分將投入到民居的修建中去。
茶馬古道,這條延續上千年的商貿通道,為東壩人帶來了財富,而東壩民居作為古道上的歷史遺存,見證了茶馬古道的歷史興衰。
羌塘草原
羌塘草原,或稱藏北高原,是西藏面積最大的一個純天然草原。一千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曾經駐足此地,深情地眺望過遠方的湖泊和雪峰;古絲綢之路吐蕃道曾經貫穿羌塘草原的南北;這里,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而今天,有多少人,通過從此經過的青藏公路以及青藏鐵路,循著昔年文成公主的足跡,往返于此。天堂,從此是這么近……
我們的汽車一下唐古拉山脈,就好像馬兒掙脫了束縛,可以天馬行空地奔跑飛馳。此時此刻,涌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讓你眼睛為之一亮的羌塘草原。而這時候,我的MP3里,正在播放樸樹的《生如夏花》:“我們就這樣抱著笑著還流著淚,我從遠方趕來赴你一面之約。”
“羌塘”,藏語意為“北方草原”,這片廣袤的“黑河邊上的土地”,今天,我終于行走到了她的跟前。天高地遠。路上不時可以看見一個個“磕長頭”的藏族人。我不知他們從哪里來,但我知道他們要往哪里去。也許三年,也許一生,那全身貼近大地母親的姿勢,忽然會讓你渴望幸福地痛哭一場。
羌塘草原是這樣的美,她像一個溫暖的搖籃,更像一位公主在大樹上用草編織的鳥窩。如果說羌塘草原真的是一個鳥窩,那么那些傳說中的神山,就像一根根溫柔而粗壯的樹枝,托舉著羌塘草原,托舉著這片青藏高原上的蔚藍與蔥蘢。
北邊,有兩根大樹枝,是赫赫有名的昆侖山脈和唐古拉山脈。昆侖山脈西窄東寬,是中華民族的神話之源,有“國山之母”的美稱,藏語稱“阿瑪尼木占木松”,也是祖山的意思;唐古拉山脈,藏語意為“高原上的山嶺”,是傳說中藏區著名的山神,是怒江、瀾滄江及長江的發源地。
中間,高挑著海拔7111米的念青唐古拉峰!澳钋嗵乒爬保卣Z意為“靈應草原神”,是藏區的著名神山,傳說它與納木錯為一對相愛的夫婦。
西南邊,斜伸著岡底斯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平行!皩姿埂,藏語意為“眾山之主”。喇嘛教以岡底斯山脈為宇宙中心,尊為圣地。尼泊爾人、印度人則以此山脈為濕婆神的樂園。岡仁波齊峰和納木那尼峰間的瑪旁雍錯為三大圣湖之一。
就是這樣的幾座神山,呵護著羌塘草原這個美麗的地方。草原、高山草甸、戈壁、湖泊、山川鑲嵌其間。日出日落,她的每一個子民,都可以趕著牛羊放牧遠方,每一個遠道而來的藏傳佛教信徒,都可以在此搖動眾神的經筒,內心獲得安寧。
羌塘草原是這樣的美,藏北人曾經這樣頌贊她:“一旦投入她的懷抱,草原變成溫暖的家!边@里有古象雄國的遺址和英雄格薩爾王的足跡,這里隨處可見瑪尼堆、經幡、古塔、轉山轉湖的人……這里總是有那么高的山,那么美的湖,那么多的帳篷、牦牛和綿羊。一群群鳥在天空自由飛翔。大朵大朵的白云,是回到故鄉,還是飄向遠方?一只鷹盤旋在上空,沒有人知道它的孤獨。
有人曾經這樣比喻羌塘草原:藏北重鎮那曲是她靈慧的面容,西北無人區則是她飄動的長裙。我知道,春天,這里到處都開滿了野花;我知道,夏天,這里到處都充滿了綠;我知道,秋天,這里會有紅黃藍幾種最艷麗的大色塊;我知道,冬天,這里漫天一片雪白的世界,純凈而荒涼。可是,不管在什么時候,有一個地方,都會讓人魂牽夢繞,都會讓人流連忘返。這就是羌塘,這就是羌塘草原上的明珠納木錯。
九成宮 唐代行宮
九成宮是唐代皇家著名四大行宮之一?脊虐l掘,九成宮在關中麟游縣境內,當我從西安乘車西行約160公里到達“萬疊青山但一川”的麟游縣城,便可尋到九成宮的遺址了。
九成宮有“麟山十二景”之說,其坐落在杜水之北的天臺山,東障童山,西臨鳳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成山,青山綠水,景色秀麗,風光旖旎,清涼宜人。九成宮原是隋文帝楊堅避暑的“仁壽宮”,始建于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隋代建筑大師宇文愷設計并督工,歷時兩年有余建成。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修繕、擴建后,改名為九成宮!熬懦伞敝鉃椤熬胖亍被颉熬艑印保云涓叽。唐天寶年間以前,九成宮是隋唐王朝重要的離宮別墅,一度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的中心,皇帝接見外國使臣、決定對外戰爭等軍國大事就在此處理,除了隋唐兩代的帝王和文武重臣外,一些文人學士也曾涉足九成宮。唐朝畫家李思訓的《唐九成宮紈扇圖》、王勃的《九成宮表與頌》就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九成宮的景象,而王維、杜甫、李商隱等唐代著名詩人都在這里寫下了詠頌麟游山水的詩篇,醫學家孫思邈也曾在石臼山采過藥,真可謂“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據史書記載,隋唐時期的九成宮金碧輝煌,雄偉博大,曾建成延福、排云、御容、咸亨、大全、永安、丹霄等大型宮殿。如今還留有鳳臺、點將臺、梳妝臺、醴泉、唐井、官坪等遺址,這些遺址上留存的文物很多,最令人懷古的當屬聳立在麟游城西北角的《九成宮醴泉銘碑》,碑文描述道:“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巖聳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臺榭參差,仰視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暉,照灼云霞,蔽虧日月……”這通碑刻為一代明君李世民題額,一代明相魏征撰文,一代書壇巨匠歐陽詢書丹,因此被譽為“三絕碑”。
這塊碑是為帝王歌功頌德而立,碑文記載的是唐太宗在九成宮尋找水源的故事。貞觀六年,即公元632年,唐太宗到九成宮避暑,適逢大旱,因宮中缺水,太宗親自尋找水源。
有一天,太宗尋水到城西北處,看到那里土壤濕潤,便用手杖搗之,有泉隨而涌出,其水清澈如明鏡,其味甘甜如美酒,于是起名“醴泉”,并讓人在周圍修起石欄,開鑿石渠將水引人宮內。這僅僅是一個尋找水源的故事,但皇恩浩蕩,自然了得。宰相魏征撰文并序,本意為記錄和介紹醴泉發現的過程,可大膽的魏征不改直諫秉性,借機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諍諫之言,使銘刻成為一篇優美的散文。而更叫絕的是銘刻流芳百世的當屬大家歐陽詢的書法藝術了,《九成宮醴泉銘碑》是歐陽詢的代表作,被譽為楷書之宗。可以這樣講,碑刻因皇上尋找水源的故事而立,因魏征借事諫言而名,因歐陽詢的楷書而傳頌。
九成宮,曾經成為長安城大明宮范本的壯麗樓閣,卻在天災中毀滅。據史料記載,“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四月二十三日夜大雨,山洪漲溢,沖九成宮玄武門,水溺衛士及麟游居民……”這座曾經光耀中國古代建筑史的宮殿,在一次有據可考的水患中消失了,它被洪水帶來的萬頃泥土深深地埋藏在地下。
古老的九成宮宮殿群就這樣沉睡在麟游城的下面,它在這里靜靜地躺了上千年,默默地感受著歷史的興衰。而遺留下來的這通石碑經過一千多年的風吹日曬仍聳立在這里,似乎在向后人展示著九成宮的美輪美奐。
九成宮因水而名,也因水而毀。我久久地站在《銘》碑前,深深地凝望著碑上那洗盡鉛華的銘文,如果把九成宮的原貌恢復起來,配以國寶級的《九成宮醴泉銘碑》,那這個昔日皇家的避暑勝地將是怎樣的壯麗輝煌?
【幾個景點的介紹文章】相關文章:
介紹浙江景點的導游詞12-01
五一延吉旅游景點介紹04-30
五一西安旅游景點介紹11-29
面試自我介紹前要準備的幾個問題08-20
職場勵志的文章01-22
抓住文章是托福閱讀主干理解文章的最好方法08-27
有關職場的勵志文章11-10
關于職場的勵志文章11-11
好的文章職場勵志07-27
面試經驗分享的文章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