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京北海公園景點介紹
北海景點眾多,一般分為:北岸景區、東岸景區、瓊島景區、團城景區四大區塊。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北京北海公園景點介紹,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瓊島景區
永安橋
建于十三世紀,是連接團城和瓊島的紐帶。橋用漢白玉石砌成。橋兩端各立牌坊一座,北為“堆云”,南為“積翠”,故為“堆云積翠橋”的嘉名。
永安寺
永安寺位于北海白塔山南麓。始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是清世祖福臨應西藏喇嘛惱木汗之請修建的 ,名白塔寺。初建時,寺內建筑有正覺殿、普安殿、圣果殿、宗鏡殿、轉角房、順山房和白塔。正覺殿為山門。乾隆六年(1741年)改稱永安寺。乾隆八年(1743年)對永安寺進行擴建,增設法輪殿、鐘樓、鼓樓和永安寺山門。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增建善因殿及引勝、滌靄二亭。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于二亭內各立一碑,分別攜刻乾隆御制《白塔山總記》和《白塔山四面記》。
永安寺是一組反映宗教文化的建筑群落。它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色彩斑斕,蔚為壯觀。由于歷史的原因,寺內的部分建筑已毀,造像亦已無存。1993年,公園管理處對永安寺進行了全面修葺,并復原了寺內原有的全部建筑和造像,使永安寺再現了當年的風彩。
瓊島春陰碑
“瓊島春陰”為金代“燕京八景”之一。瓊島春陰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碑身正面攜刻乾隆皇帝御書“瓊島春陰”四個大字。其它三面分別攜刻乾隆題詩。
閱古樓
閱古樓平面近似橢圓形,實為兩個半圓左右圍合而成的上下兩層樓,樓形別具一格。樓內沿墻壁鑲嵌著由梁詩正等奉命編次的魏晉以來歷代名墨跡的鉤摹石刻,共495方,清代帝后常來此閱賞古代翰墨。樓內四壁嵌滿《三希堂法帖》石刻,這些是中國古代書法集成的石刻珍品。
銅仙承露盤
銅仙承露盤是清乾隆皇帝仿漢武帝故事而建。于石座上豎漢白玉蟠龍柱,柱頂端立一雙手托盤的銅人,通高6.6米。據記載,漢武帝曾在建章宮神明臺置仙人承露盤,用以承接露水,相傳用其服藥可以長生不老。清乾隆皇帝立此并非為了承露,乃是綴景之物。
智珠殿
智珠殿,半月城位于瓊島東麓山腳下,座西面東與陟山橋相對,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智珠殿建在半月城城臺上,紅墻綠瓦,雄偉壯觀,四面有五個牌樓相對,中軸對稱、布局別致是我國古建筑中比較少見的,殿內原供奉文殊菩薩一尊。
團城景區
團城
團城原是太液池中的一個小島,金代為大寧宮一部分。元代稱圓坻,亦稱瀛洲。島四周砌圓形城墻。城高4.6米,面積約4500平方米。周長276米。團城上殿宇堂皇別致,松柏蒼勁挺拔。1961年國務院將團城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承光殿
承光殿是團城的主要建筑,元代稱儀天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稱承光殿。大殿呈方形重檐歇山頂。四面各推出單檐卷棚式抱廈一間,建筑結構別致精巧,是北京宮殿中少見的形式。
玉甕
玉甕又稱“瀆山大玉海”,制作于至元二年(1265年)。口呈橢圓形,通高70公分,周長493公分,重約3500公斤,周身浮雕海龍、海馬、海豬、海犀等出沒于波濤之中,栩栩如生。元世祖忽必烈曾將玉甕放置瓊華島廣寒殿中,傳說曾用以盛酒大宴群臣。明代廣寒殿倒塌,玉甕失落民間。清乾隆十年(1745年)發現后,乾隆皇帝“令以千金易之,置承光殿中”,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玉甕亭,將玉甕陳設于亭中配以漢白玉雕花石座,命翰林四十人,各賦詩一首,刻于亭柱之上。玉甕厚重古樸,氣勢雄渾。為元代難得的玉雕精品。
北岸景區
小西天
小西天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 年),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 年),是清乾隆皇帝為母親孝圣皇太后祝壽祈福而建的。主體建筑為極樂世界,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其橫梁跨度13.5米,是中國最大的方亭式宮殿建筑,殿四面窗扉、楠扇細鏤花紋,殿內高處懸掛金匾,上書“極樂世界”為乾隆御筆。上方為金光燦燦的八角穹窿團龍藻井,十分莊嚴。殿四面環水,有橋可通,東西南北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
角各有一座小方亭,正南面有一道月牙河,上架一座雕欄石橋,整體建筑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殿內原有南海普陀泥塑一座,山上布有二百二十六尊羅漢佛像,山下繪滿海水,以象征佛界普陀勝境,故有“羅漢山”和“海島”之稱。
鐵影壁
元代遺物,壁呈棕褐色,由中性火山塊礫巖雕成,因顏色和質地似鐵,故稱鐵影壁。壁高1.89米,長3.56米,兩面淺雕云紋異獸,刻工古樸渾厚。鐵影壁原是建德門(今德勝門)外一古廟前的照壁。明初,此壁被移到德勝門內護國德勝庵前(今鐵影壁胡同內),1947年壁身移至北海公園。1986年北海公園從鐵影壁胡同找回基座,從而使這一文物得以復原。
九龍壁
九龍壁是原大圓鏡智寶殿前的影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壁高5.96米,厚1.60米,長25.52米。壁的兩面用七色琉璃磚瓦鑲砌而成。兩面各有九條彩色大蟠龍,飛騰戲珠于波濤云際之中。壁上共有大小蟠龍635條。中國現存三座古代九龍壁,唯獨這座是雙面壁,它是中國琉璃建筑藝術的精華。
靜心齋
靜心齋原名“鏡清齋”,占地面積約八千七百平方米。是北海最精巧的一處園中之園。靜心齋原為明代普通官房,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7年)在擴建“西天梵境”時修建了靜心齋(當時稱鏡清齋)也稱“乾隆小花園”。園內主要建筑有鏡清齋、抱素書屋、韻琴齋、碧鮮亭、焙茶塢、罨畫軒、沁泉廊、枕巒亭、石橋等。靜心齋東枕山,西倚寺,南面滄波,園內亭、榭、廊、軒、石橋、水池、疊石、假山以及樓臺,殿閣建筑形式既不失北方園林宏偉壯麗的氣魄,又有江南園林小巧玲瓏的情趣,是中國造園藝術的珍品。
快雪堂書法博物館
始建于乾隆四十四年( 1775 年),院內還有澄觀堂、浴蘭軒兩座大殿。四周由彩繪游廊連接,快雪堂東西兩側的游廊內嵌有晉代至元代二十位書法家八十篇墨跡石刻四十八方,其中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與乾隆皇帝所做的快雪堂記最為著名。
五龍亭
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 年),中為龍澤亭,左為涌瑞亭、浮翠亭;右為澄祥亭、滋香亭。原是帝后及近臣垂釣賞月的地方,乾隆二十八年( 1763 年)將木制弧形橋改為石橋,并安裝了青石欄板、柱子。光緒二十六年( 1900 年)欄板、柱子遭八國聯軍破壞, 1974年照原樣予以恢復。現存五龍亭成為人們眺望白塔及北海湖光山色和休息的地方。
西天梵境
“西天梵境”又稱大西天,東臨靜心齋,西與大圓境智寶殿相依,南與瓊華島貫成一線,是北海最負盛名的景區之一,原為明代西天禪林喇嘛廟,清代于 1759 年重修,并向西擴展,1980 年經重新修繕后對外開放。
東岸景區
濠濮間
濠濮間是北海公園的一處園中之園。“濠”與“濮”均為中國古水名。據《莊子.秋水》載,莊子與惠施游于濠梁之上,莊子說:“魚兒出來了,魚兒真快樂。”惠施問:“你不是魚,怎么知魚之樂?”莊子反駁說:“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魚之樂?”據此人們修此小園,園內小橋幾近水面,以供帝后觀魚、垂釣。乾隆皇帝曾在此園宴請大臣。
畫舫齋
畫舫齋位于北海東岸,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掩映在山林中的一處獨立院落。前殿為“春雨淋塘”,中有水池,北為正殿“畫舫齋”。東西各有一處精巧別致的院落。整個畫舫齋朱廊環繞,結構精巧,環境別致,形似停泊在北海湖邊的一條大船,原引用歐陽修的《畫舫齋記》而造其形,得其名。乾隆皇帝經常到此游玩,光緒皇帝曾在此居住,慈禧太后也常來這里游宴、聽評書。
先蠶壇
先蠶壇位于北海東北隅,總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原為明代“雷霆洪應殿”舊址。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先蠶壇”,成為后妃們祭祀“蠶神”的地方。院內建筑有“觀桑臺”、“親蠶殿”、“后殿”、“先蠶神殿”、“神櫥”、“蠶署”、“井亭”、“牲亭”、“蠶所”、“游廊”、“桑園”、“浴蠶池”等。東面有一條貫通南北的小河叫“浴蠶河”,是元代由金水河引入北海東邊的一支水系。整體建筑宏偉,構造精美,綠瓦紅墻,色彩艷麗。先蠶壇是北京九壇之一,是現存較完整的一處皇室祭祀場所。
文化活動
祈福文化盛典
自2004年始,每年農歷臘月二十六日至農歷正月初七日,北海公園舉辦迎春祈福文化節,以歷史文化傳統圣地——闡福寺為中心,在全園營造仙境迎福、福寺祈福、盛世頌福的喜慶祥和氛圍,并將清乾隆時期在北海皇城御苑內舉行的闡福寺祈福盛典儀式復原展示給廣大游客。以此滿足人們迎春祈福,為來年祝福的美好愿望。
春季活動
“瓊島春陰”是一年中最早呈現勝景的燕京八景之一,而此時正是欣賞“瓊島春陰”的最佳時機。北海公園于2011年4月3日至5月3日推出“北海公園首屆‘瓊島春陰’賞春文化月”。
文創產品
2024年新春,在北京北海公園的文創店內,一件件設計新穎、具有龍元素的文創產品吸引著游客目光。
地理環境
北海公園位于北京市中心區,東鄰景山,北連什剎海,屬于中國古代皇家園林。
全園以北海為中心,全園占地69公頃(其中水面39公頃),主要由瓊華島、東岸和北岸景區組成。瓊華島上樹木蒼郁,亭臺樓閣幽靜,白塔聳立山巔,成為公園的標志。
【北京北海公園景點介紹】相關文章:
北京北海公園導游詞07-30
北京景點介紹03-12
北京北海公園導游詞10篇06-07
越秀公園景點介紹07-28
世界公園景點介紹01-31
北京長城景點介紹作文03-11
北京人文景點介紹11-04
昆明金殿公園景點介紹03-16
常州紅梅公園景點介紹03-13
北京頤和園內景點介紹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