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小費傳統在美國早已成約定俗成,小費如何付,成了個中學問。不過,或許是中西方文化差異,華裔小區與新移民大多無餐后付小費的習慣,也不太熟悉小費制度的“潛規則”;因此,休斯敦中國城部分華資餐館干脆反其道而行,順應顧客消費型態,以“半自助”取餐、拿餐盤等方式,讓上門的食客一切自己來,不只精簡人力,消費者也省去計算小費該給多少的麻煩。
休斯敦的中國城餐館,除了大型華資宴會餐廳餐后須付小費之外,部分簡餐店則標榜“半自助”經營方式,上門的顧客一律先在柜臺點餐,領了號碼牌后,再自己取水、湯、碗筷餐盤等,就連餐后打包用的外帶餐盒也不需服務生招呼,要什么一切自己來;相對地,在這類簡餐店消費,消費者不需考慮小費問題;對于不懂小費規矩的華人新移民來說,方便許多。
上個月才剛來休斯敦念書的華人留學生Kevin表示,到了美國之后要開始適應小費文化,多少感到有點不安,怕給多了心疼荷包,給少了又覺得很失禮;尤其刷卡付錢時,結賬人員緊盯著簽單,常常讓他慌張之下,小費胡亂付,導致被服務人員誤以為給小費不爽快。
顧客不諳小費規矩,服務生也難為。“與其給個一元或甚至幾分錢,還不如不要給”,在中國城某家中餐館打工的徐小姐說,小費是餐飲業服務人員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連帶可刺激他們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她說,華人“出手”大多保守,對于小費顯得錙銖必較;相較之下,只要白人顧客上門,服務生服務相對殷勤,不只有望拿到較多小費,也多了練英語的機會。
在中國城經營中餐館多年的游姓業者則說,對于華人給小費“保守”這件事早已習以為常,因此,大多華資餐館也就漸漸不硬性規定收小費。
以他的餐館為例,來店消費的食客大多以華人和墨西哥人居多,墨西哥人經濟能力有限,大多酌量給個一至兩元;中國人講求“人情”,熟客通常顯得較大方,他就曾遇過交情好的熟客,小費付超過20%。游先生說,他明白中國人的習慣,因此,現在餐館經營方式都采“半自助”方式,避免小費付多付少的爭議。
不過,另一家中國城冰品業者楊太太認為,小費多寡是對于高質量服務的認可,用以酬謝服務的方式,她指著柜臺邊放的小費玻璃罐說,“給多給少我不會在意,畢竟這是顧客的心意,早就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