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旗下的中央圣馬丁藝術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年度畢業展剛剛在該校新校區舉行。
在圣馬丁學院學習的華人學生為數不少,以往比較集中在服裝設計和平面設計,但是近年來一些冷門專業也出現了華人的身影。
圣馬丁學院設計碩士陶瓷方向(MA Design: Ceramics, Furniture or Jewellery)學生張小奇來自中國深圳。他的參展畢業作品是一套麥芽糖狀的茶具。
在接受子川專訪時,張小奇談到在倫敦學陶瓷的經歷、畢業作品的寓意以及自己的陶瓷理想。
子川:你來英國讀書之前在陶瓷之鄉江西景德鎮的陶瓷學院學習,為什么對陶瓷的興趣如此濃厚?
張小奇:其實我一開始是學工業設計的,接觸到陶瓷之后開始著迷,就初步動手去做。后來,我發現陶瓷是一個情感注入式的東西,越做越喜愛,就果斷地轉到陶瓷專業。
子川:那你本科畢業之后為什么選擇到倫敦藝術大學旗下的圣馬丁藝術學院學陶瓷碩士?
張小奇:因為我發現,如果從工藝、技藝、歷史等方面來看,景德鎮有很多過人之處,但是在創意上卻相對比較薄弱。而英國非常多元化,有很多博物館、畫廊,所以我就想來這里學習,了解如何把陶瓷工藝轉化為更有設計語言的作品。
子川:你的專業是兩年制的,有點與眾不同。
張小奇:對,據我所知,陶瓷專業兩年制碩士在倫敦地區只有我們學校和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有開設。兩年制陶瓷碩士和一年制陶瓷碩士的不同主要在于,我們要在研究方面花很多時間。比如,要解釋清楚為什么選擇某課題,課題是商業性的還是人文性的,如果是商業性的話又有哪些商業方面的考慮等等。我們要做很多研究工作,待各方面都水到渠成之后才會真正開始做設計。
子川:具體課程是如何設置的?
張小奇:我們的課程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參加學校提供的各種社會合作項目,另一條就是思考自己的研究課題,包括調整、改動。第一年的時間大多用在做研究和畫設計圖上,到第一年尾聲的時候才開始研究各種工藝,如何把二維設計轉為三維設計。
子川:在圣馬丁藝術學院學陶瓷跟你想象的一樣嗎?
張小奇:跟我想象的一樣,甚至是超乎我的想象。比如,在中國做一個陶瓷設計大多是點對點的過程。這種模式的優勢是,可以很快出產品,但成品容易缺乏一種耐看的感覺。而我在英國學到的是一個從點到面、再到點的運作方式,整個過程會給學生提供非常多的可能性。雖然這種方式在時間上相對會比較長,但是設計出來的成品會比較耐看。
子川:請簡單介紹一下你的畢業作品。
張小奇:我的畢業作品是一套和麥芽糖有關的中式茶具。麥芽糖是一個時代的童年記憶,雖然現在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但是在情感價值上它還是很有意義的。我做這樣一套茶具是想讓人們在用的過程中能夠分享跟麥芽糖有關的童年回憶。
做這套作品的時候,我在工藝上做了很多研究、試驗,尤其用很多時間研究如何捕捉麥芽糖的機理。我的茶具上麥芽糖扭動走向的機理不是手工雕刻的,而是從真實的麥芽糖上拿下來的。
我用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捕捉這種稍縱即逝的精細細節。從這幾天畢業展的情況來看,總體上反饋還不錯。
子川:用了多長時間做畢業項目?
張小奇的畢業作品捕捉麥芽糖的自然機理
張小奇:一年半。碩士第一年的第三學期時,我就確定好要做的東西。一共用了這么長的時間是因為老師鼓勵我們多去嘗試。所以,我從實際地去做麥芽糖開始,觀察它是什么樣子,是什么使它如此特別。然后畫了幾十頁設計圖,再把這些手繪圖與陶瓷產品做嫁接,這期間涌入很多概念,再不斷篩選,才完成了這套設計。
子川:畢業作品占畢業成績的百分之多少?
張小奇:60%。剩下的40%是論文的成績。
子川:你現在面臨畢業,下一步有什么計劃?
張小奇:我計劃在簽證到期之前盡量做更多的設計,并根據麥芽糖的概念做出更多的東西。同時,我還在為今年9月參加一個展覽做籌備。回中國之后,我可以先到陶瓷業界,從基層做起,了解整個行業的發展和需求。還有一種選擇,就是成立自己的小工作室,做自己的品牌。
子川:在英國學陶瓷的中國學生寥寥無幾,可能有人覺得這個學這個專業的前景不是很確定。你怎么看?
張小奇:雖然陶瓷在西方是比較夕陽的產業,但是在中國卻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在做研究的時候發現,Wedgewood(瑋致活) 、Denby等著名英國瓷器品牌之所以能夠起家,都是因為有技術創新,同時又有悠久的歷史。
我覺得,西方首先是把陶瓷當作文化來做,其次才會把它當作一種商品。而在中國,陶瓷往往被看作商品,大批量地生產,在品牌文化經營和設計上的原創性方面有所欠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空缺。雖然陶瓷這條路很難走,但是為什么不從我們這一代人開始呢?
子川:那你的陶瓷理想是什么?
張小奇:堅持原創,然后爭取以中國傳統工藝為基礎多做新的嘗試,用更為人所接受的設計語言表現出來。我希望能夠使更多人發現并理解,原來我們的陶瓷有這么輝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