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驗收報告》。鄭州大學計算機技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在教育部委托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組織的驗收中獲優。
三年來,鄭州大學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上總結出了一些具有示范推廣價值的經驗,對于增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活力,培養滿足經濟社會對人才類型多樣化的需要,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構筑多元化課堂 立體化培養實用型人才
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再回到更高層理論,鄭州大學創立的這一套“螺旋”培養模式,打破了封閉的純理論教學、缺乏實戰經驗的高校教育僵局,不僅突顯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結合,更使學校和企業達到雙贏。
“螺旋”培養模式從課程學習到企業實踐與科研體驗,感受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踐體驗結束后,經過總結評價和考評,談收獲、談不足,帶著實踐中的問題和對理論知識的需求再進入更高層次的理論學習,將實踐上升到理論層面,加深對客觀事物的本質認識和理解。
第一學期實行“三階段螺旋”,第二學期加入“科研體驗階段”,在這個階段要求學生承擔一定的科研題目,完成一定的開發任務。而在第三、四學期,完全進入企業進行行業項目開發。在兩個“螺旋”學習之后,進入企業學生上手很快,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通過模塊核心課程學習,獲得扎實的專業基礎支撐。配合工程化實踐和職業化能力訓練,了解一定的企業文化。立體化的“螺旋”培養模式從素質、應用和創新三方面打造IT業需求人才。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院長王忠勇說:“工程碩士(計算機技術)確立了素質培養、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目標,并將三者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三螺旋’式培養模式突顯了理論聯系實際和校企結合共同培養的兩大特點。在教學實踐中制定了立體化的教學培養方案,使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明確學習目標,學有所用,用有所長。”
建立校外創新實踐基地 讓學生走進企業
有了科學的培養模式,還需專業化的硬件配套設施緊跟。創新實踐基地和實驗室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是確保研究生實踐質量的基礎。不斷深化對外合作,大力推進與科研院所和行(企)業的戰略合作,推動協同創新,建立實踐基地,聯合培養研究生,打造資源深度共享、項目深度合作的創新合作平臺,形成“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創新合作模式與機制。目前,鄭州大學已建立校外創新實踐基地14個,校內實踐基地、國家及河南省重點實驗室6個。根據網絡工程、嵌入式系統、軟件開發與集成、多媒體與圖形圖像處理、企業定制五個專業方向建立的實踐基地,有效地支撐研究生的實踐教學、專業實踐和畢業論文工作。
學校不僅讓學生走出學校、走進企業的創新實踐基地,更建立了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從校外引進導師。專職教師由鄭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和軟件工程專業老師組成,兼職和聘任教師來源于企業界、知名高校和實踐基地,目前已聘請74名兼職教師。規劃到2015年使“專、兼、聘”比例達到5:3:2。這種“雙師型”師資力量順應了專業學位具有特定的職業指向性,是職業性與學術性的高度統一的要求,取得了良好成效。
“‘螺旋式’培養模式和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結合的‘雙導師’制,使課堂內知識與課外實踐有效結合,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可以第一時間回到學校尋求專業上的解決,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也可以充分地在課外實踐中運用,這讓學生在理論知識扎實的同時為以后工作積累豐富經驗,有利于培養偏重于工作實踐的專業型人才。”鄭州大學工程碩士(計算機技術)畢業生劉晨旭這樣談到。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走科學發展之路
科學模式的指導下,硬軟件相結合,加上以夯實專業知識為導向的多元化課程體系、以培養實踐能力為導向的實踐基地設置、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學位論文評價標準,使鄭州大學走上一條產學研一體化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科學之路。
鄭州大學副校長、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小組副組長王宗敏說:“目前,國家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給予了空前的重視,研究生教育事業已進入改革的機遇期。鄭州大學自2008年實施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以來,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在此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進程中,我校堅持‘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的主線,深入推進科教結合和產學結合,構建人才培養新機制,并結合我校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改革措施,將研究生教育改革進一步引向深入。”
據了解,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進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近期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下發了《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日前,鄭州大學根據該《意見》要求,已擬定《鄭州大學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實施方案》,鄭州大學正在現有基礎上繼續進行多方面的深化改革,堅持以點帶面,推動研究生教育的整體建設和發展
鄭州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具有示范價值
發布時間:2017-11-26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