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不是只看是做筆記就可以了的,還有實戰練習,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出來的考研西醫綜合病理學同步練習,供17年考生閱讀參考。
考研西醫綜合病理學同步練習(一)
一、 名詞解釋
1.脂肪變性:細胞漿內甘油三脂(中性脂肪)的蓄積。
2.營養不良性鈣化:繼發與局部變性,壞死組織,或其他異物內的鈣化。
3.包裹:壞死灶如較大、或壞死物質難干溶解吸收,或不完全機化,最初是由肉芽組織包裹,以后則為增生的纖維組織包裹。
4.萎縮:是指已經發育正常的實質細胞、組織或器官的體積縮小,可以伴發細胞數量的減少。
5.虎斑心:心肌脂肪變性,見于左心室內膜下心肌和乳頭肌,呈黃色條紋與暗紅色心肌相間,似虎皮斑紋。
二、 選擇題
1 老年人產生萎縮的器官主要有 (B)
A 心、腎 B 腦、心 C 肝、肺 D 心、肺 E 腎、腦
2 細胞發生脂肪變性時,其脂滴的主要成分是 (D)
A 磷脂 B 膽固醇 C 脂褐素 D 中性脂肪 E 蛋白質
3 發生液化壞死基本條件 (D)
A 含較多的可凝固蛋白 B 組織凝血較嚴重
С 有腐敗菌感染 D 產生蛋白酶較多 E 組織較松軟
4 下列哪項不屬于萎縮:(E)
A 老年男性的睪丸 B 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心臟
C 脊髓灰質炎患兒的下肢肌肉 D 成年女性的子宮
E 心肌梗死后心室壁變薄
5 實質器官中最易發生脂肪變性的器官是
A 心臟 B 肝臟 C 脾臟 D 肺臟 E 腎臟
三、 是非判斷題
1 心衰細胞中出現色素顆粒是脂褐素。(╳)
2 心肌脂肪性引起“虎斑心”時,最易出現變化的部位是左心室的內膜下和乳頭肌。(√)
3 血管壁玻璃樣變時,形成病變物質的主要成分是血漿蛋白。(╳)
4 胃粘膜上皮可發生腸上皮化生,但絕不可能發生鱗狀上皮化生。(╳)
5 萎縮是適應性變化,去除原因后,都可恢復正常。(╳)
四、 簡答題
1 試述“三性”壞疽的區別。
答:
干性 濕性 氣性
病因 A阻塞、V通 A、V均阻塞 深且開口性損傷,有含氣菌
部位 四肢多 腸、肺子宮等 深部肌肉
特點 干、分界清 界線不清 氣泡成蜂窩狀
臨床 癥狀輕,預后好 毒血癥明顯預后差 毒血癥差,預后差,截肢
2 試述脂肪變性的原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結果?
答:1)形成原因:血管中逸出的cell被巨噬細胞攝入,經其溶酶體降解。在巨噬細胞質內,來自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的Fe3+與蛋白質結合形成鐵蛋白微粒,若干鐵蛋白微粒聚集成光鏡下可見的含鐵血黃素。
2)形態:HE染色呈棕黃色,較粗大,有折光的顆粒。
3)臨床意義:①局部沉著過多,提廣陳舊性出血,可繼發纖維化。②全身性沉著,多系溶血性貧血,多次輸血,腸內鐵吸收過多。
考研西醫綜合病理學同步練習(二)
一、名詞解釋:
1 化生:由一種已分化組織轉化為另一種相似性質的分化組織的過程。
2 機化:由新生肉芽組織取代壞死組織或其它異物過程,最終形成瘢痕組織。
3 潰瘍:皮膚和粘膜的壞死組織崩解或液化后脫離原來的組織,可留下局部組織缺損,稱為潰瘍。
4 壞疽:是身體內直接或間接地與外界大氣相通部位的較大范圍壞死,并因有腐敗菌生長而繼發腐敗。
5 凋亡:是活體內單個細胞或小團細胞的死亡,死亡細胞的質膜不破裂,不引發死亡細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癥反應,有人也稱之為程序性細胞死亡。
二、選擇題:
1 下列器官肥大時不伴細胞增生是 (C)
A 乳腺 B 甲狀腺 C 心臟 D 肝臟 E 腎臟
2 在萎縮肌細胞內可見 (B)
A 含鐵血黃素 B 脂褐素 C 黑色素 D 膽色素 E 纖維素
3 下列哪項變性實質上為組織壞死 (C)
A 細胞水變性 B 玻璃樣變性 C 纖維素樣變性
D 粘液樣變性 E 淀粉樣變性
4 全身性營養不良時,最早發生萎縮的器官或組織是 (A)
A 脂肪組織 B 心肌 C 腦 D 骨骼肌 E 肝
5.下列病變,哪些可以出現機化過程 (ABCDE)
A 較大的血管內血栓 B 較大的血腫
C 心肌梗死 D 組織內死亡的寄生蟲卵
E 纖維素性粘連
三、 是非判斷題:
1 結節性動脈周圍炎屬于玻璃樣變。 (╳)
2 虎斑心是由于心肌脂褐素沉著。 (╳)
3 急性腸扭轉最可能引起濕性壞疽。 (√)
4 兩端開放的通道樣壞死性缺損稱竇。 (╳)
5 細動脈壁的透明變性多為彌漫性的多器官受累。(√)
四、 簡答題
1 試比較肥大和增生這兩種不同的病理過程。
答:組織、細胞體積增大稱為肥大。肥大可發生于任何器官。實質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實質細胞的體積增大所致,但腎、前列腺等的肥大則常因細胞數增多所致。組織、器官內組成的細胞數增多,稱為增生。常發生于具有增殖分裂能力的細胞,如表皮組織、子宮內膜等。而不出現于心肌、骨骼肌。一般來說對機體適應反應積極意義,但有時也可能化為腫瘤。
2 組織壞死的結局有哪些?
答:1)溶解吸收 來自壞死組織本身和中性粒細胞的溶蛋白酶將壞死物質進一步分解液化,爾后由淋巴管或血管加以吸收,不能吸收的碎片由巨噬細胞吞噬消化。
2)分離排出 較大的壞死灶周圍發生炎癥反應,白細胞釋放溶蛋白酶,溶解吸收加速,使壞死灶與健康組織分離。在皮膚,粘膜可形成潰瘍,在腎、肺內臟可形成空洞。
3)機化 由新生的毛細血管和成纖維細胞組成的肉芽組織取代壞死組織,最終形成纖維瘢痕。
4)包裹鈣化 壞死灶較大,或壞死物質難以溶解吸收,或不能完全機化,則由周圍新生結締組織加以包裹,其中的壞死物有時可發生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