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7考研的接近,考生們也在積極復習了。在復習專業課的時候要注意一些東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收集的2017教育學考研:課程理論的五大流派,僅供大家參考。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又被稱為學科中心課程理論,在課程發展的歷史中,該理論堪稱最古老、影響范圍最廣的理論,早期斯賓塞崇尚科學的課程理論、赫爾巴特以興趣為中心的課程理論,一直到永恒主義和要素主義課程理論以及布魯納的學科結構課程理論,大多是學科知識本位的基礎上來闡述課程。該課程流派的主要觀點是:知識是課程的核心;學校課程應以學科分類為基礎;學校教學以分科教學為核心;以學科基本結構的掌握為目標;學科專家在課程開發中起重要作用。
社會中心課程理論
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又被稱為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是從進步主義教育運動中分化出來的,其代表人物早期有康茈、拉格,后期有布拉姆爾德和弗萊雷。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倡導將社會改造作為教育的目的,課程設置應該以重大的社會問題和案例為基礎。該課程流派的主要觀點是:課程改造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對于社會問題的理解和判斷能力,是為了使他們能夠對現今的社會問題進行判斷;課程內容主要為社會現象和問題;課程組織應該是以社會問題為邏輯;學生的學習要盡量接觸社會;學校要成為社會改造的成員。
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
該理論包括經驗主義課程理論的一些方面以及人本主義課程理論等,它們的共同點在于重視學習者在教育中的主題地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杜威、羅杰斯和馬斯洛等。該流派的主要觀點是:學習是課程活動的中心;課程教學中要重視學習者的直接經驗;設置并行和“整合”課程,著眼于整體人格的發展。
存在主義課程論
存在主義課程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該課程流派的主要觀點是:課程最終要由學生的需要決定;教材是學生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的手段;人文學科應該成為課程的重點。
后現代主義課程論
后現在主義發源于文化、建筑、藝術等領域,自利奧塔《后現代主義下的知識狀況》一文發表后,后現代的思想逐漸滲入到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并對心理與教育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一些后現代主義者,如多爾、斯拉特里等都從后現代主義的角度對課程提出了新的見解與主張。該課程流派的主要觀點是:反對課程編制的“目的——手段”范式;反對封閉式、提倡開放式的課程編制、反對片面、狹隘地理解“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