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專業經過20年代初短短幾年的迅猛擴招之后終于“積勞成疾”,已經連續兩三年在一類學科中就業率墊底,作為法學專業的學生(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壓力。法學專業熱招生冷就業的話題也就一直為人們所探討。法學專業緣何由香餑餑變成燙手的山芋?造成這些困境的又究竟是什么原因?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相關內容,供大家越閱讀查看。
在高校改革的幾年里,招生人數的增加、各高等院校法學專業的開設都促成了法學專業的不斷壯大。在這樣的大潮下,形成了較為有代表性的培養法學專業人才的幾股力量:一類是傳統名校,這些院校的擴招使得更多學子投身到法學專業中;另一類是一些新開設法學專業的院校,其中許多工科院校法學專業的開設很具代表性。這些院校大多順應發展“綜合性大學”的潮流而紛紛開設文科專業,而便是較具有實用性、報考熱門的法學專業。伴隨著高校法學專業的不斷壯大以及社會對于國家法治建設需求的輿論導向,法學專業在廣大考生心目中被塑造成了需求廣大、發展前景良好的熱門專業,因此許多考生為了選擇這樣一個好專業而紛紛考入這些工科院校法學專業。專門的法學院學科劃分詳細,專業程度化高,使學生受系統的教育;綜合性大學法律系的特色在于學生可以發揮多學科優勢,可以跨系選科。
從社會需求來看法學大有發展前景,但不可否認的是,相對于經濟類,財經類專業而言,畢竟出路較窄。簡單分析,造成這種就業困難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學教育于法律職業之間存在沖突,法學學士、碩士不能立刻從事與法律專業關系密切的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律顧問等工作,必須通過司法考試,而通過率僅10%。
二、公務員職位有限,一個崗位有幾十上百個競爭者。
三、轉行發展困難,其他專業畢業生有進入法律行業,導致競爭更激烈。
因此,近幾年法學專業(包括法碩)浩浩蕩蕩的考研大軍異軍突起,這一方面是教育水平提升、本科教育大眾化的體現,另一方面也被視為許多學生逃避就業的“救命稻草”。許多學生報考時沒有考慮清楚,在進入大學以后才意識到相同專業不同學校所掌握的本行業的資源的差距,所以許多同學希望進入更好的院校繼續研究生學習,使得考研被大多數同學視為“改變命運”的又一次機會。
那么,法律專業學生究竟可以從事哪些工作呢,下面我們就進行一下簡要的分析。
律師:考試是道坎
典型職業通路:律師助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關鍵點:①司法考試;②經驗。
職業狀況:律師作為社會公認的高收入階層,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加入WTO,律師是的受益者之一。懂英語和國際法的律師的職業前景十分看好。但由于現階段國內法律本科人才供給過多,而且社會對本科法學畢業生的質量認同程度下降,因此就業情況不是很好,但的畢業生特別是研究生的需求還是比較大的。
薪酬水平:律師的收入構成可分兩種計算,一種是拿工資式的,事務所付工資,律師負責打官司,根據能力大小,高的年薪能拿到30萬元甚至數百萬元,低的可能年薪只有1萬多元;另一種是律師不拿工資,但掛靠律師事務所,律師得自己去找客戶,根據業務提成,一般在30%至70%不等。并且,根據經濟法、勞動法、知識產權的專項不同,收入也會有差別。總體來說年輕的見習律師一個月一般只有千元左右,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案源的增加,收入就跟個人的能力直接掛鉤了,若干年后,天上地下的差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老馬識途:要解決的個問題就是通過全國司法考試。這項考試一般在每年7月份報名,9月份考試,其的特點在于難度大,通過率低。司法考試的復習資料閱讀量巨大、記憶的知識點繁多,復習到最后比的就是誰的韌性大,誰最能吃苦,要相信天道酬勤。制定復習計劃貴在執行,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應該不折不扣地完成,一般來說,計劃用兩年的時間通過該項考試是比較合理的。由于執業證書要實習一年后才能申請,所以在考到證書后,再找個律所掛一年,畢業的時候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直接從事律師實務了。
其次是工作經驗。法律是一門“世俗”的學科,法學界的很多老師都會涉足法律實務。也就是說如果你有機會得到你的這些老師的青睞,能夠在大學期間幫他“打雜”的話,在你畢業時就已經擁有求職中最為寶貴的實習經驗了。特別是研究生,因為擁有較高的專業水準,同時和導師平時的接觸也比較多,因此完全可以利用條件積累經驗。如果你的老師都不是那種一腳在海里一腳在船上的,也可以請他們幫你介紹,他們的同學、朋友開事務所的肯定非常多。另外,利用休息時間,去一些律所和外企的法務部兼職(實習),這些對畢業時找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干得好,畢業后很可能就留在那里。
有的時候,某個老師在某個領域是專家乃至,他就會掌握很多的資源,這屬于奇貨可居型。平時多留意、溝通,在畢業時你想去律所,如果他們愿意代為引薦,那比你自己漫天撒網要強得多。
最后是如果畢業時,未能通過司法考試,那也還有機會。律師助理職務不一定非得擁有資格證書的,爭取一下或許仍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