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假判斷型
真假判斷型題目是邏輯考試中的重要考點之一,也是基礎型考點。若想快速高效解決這類問題,就必須掌握相應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技巧,其關鍵重在理清材料中暗含的各種對當關系,并借助對當關系做出合理推斷。
在此就以37題為例作簡要分析,具體如下:
真題回放:
37. 郝大爺過馬路時不幸摔倒昏迷,所幸有小伙子及時將他送往醫院救治。郝大爺病情穩定后,有4位陌生的小伙陳安、李康、張幸、汪福來醫院看望他。郝大爺問他們究竟是誰送他來醫院,他們回答如下:
陳安:我們4人都沒有送您來醫院。
李康:我們4人有人送您來醫院。
張幸:李康和汪福至少有一人沒有送您來醫院。
汪福:送您來醫院的不是我。
后來證實上述4人有兩人說真話,兩人說假話。
根據以上信息,可以得出哪項?
A.說真話的是李康和和張幸
B.說真話的是陳安和張幸
C.說真話的是李康和汪福
D.說真話的是張幸和汪福
E.說真話的是陳安和汪福
參考答案:A
思路解析:首先,分析題干:由“陳安:我們4人都沒有送您來醫院”和“李康:我們4人有人送您來醫院”可知陳、李二人言語矛盾,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已知上述4人有兩人說真話,兩人說假話,所以張、汪二人的話也必有一真,必有一假。若汪話為真,則張話也為真,違反條件,所以汪話假張話真,推出李話真陳話假。因此答案選A。
二、論證有效性分析題
真題回放:
56、論證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論。(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論證的論據是否成立并支持結論,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等)
現在人們常在談論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其實大學生的就業并不難,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2011年減少了345萬,這說明我國勞動力的供應從過剩變成了短缺,據報道,近年長三角等地區頻頻出現“用工慌”現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國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例均為1.06,表明勞動力市場需求大于供給。因此,我國的大學生其實是供不應求的。
還有,一個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體素質也就越高,適應能力就越強,當然也就越容易就業,大學生顯然比其他社會群體更容易就業,再說大學生就業難就沒有道理了。
實際上,一部分大學生就業難,是因為其所學專業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或對就業崗位的要求過高。因此,只要根據市場需求調整高校專業設置,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教育以改變他們的就業觀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那么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將不復存在。
總之,大學生的就業并不是問題,我們大可不必為此顧慮重重。
思路解析:
與近三年相比,今年這道論證有效性分析可謂非常簡單,難度值大大下調。首先,文章篇幅不及近幾年的真題長;其次,文章所涉領域也不再是大家都難于理解的經濟、股市等話題;再次,文章中所含的邏輯謬誤都較為明顯,易于發現和分析。
以下為材料中存在的若干邏輯漏洞,供大家參考:
1. 材料統計數據來源年份為2012年,距今已有三年,就業形勢變化多端,論據力度有限;
2. 所謂長三角地區頻頻出現的“用工荒”可能僅為地域性現象,不具有全國普遍代表性;
3. 第二季度勞動力市場需求大于供給這一事實可能僅是一年中的階段性現象,有其特殊性;
4. 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與其整體素質、適應能力、就業難易之間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聯系;
5. 就業難問題受多方影響,專業設置不佳和就業觀念問題并非決定性因素,論斷過于偏激;
6. 就業市場需求也在隨時變化,即便根據當前需求調整專業設置也未必可以適應未來變化;
7. 作者妄圖通過大學生自主創業作為途徑就可完全直接解決就業難問題,顯然主觀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