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歷史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是西安交通大學創建最早、學科設置最齊全、師資力量最雄厚的學院之一,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鍋爐專業、第一個汽輪機專業、第一個汽車制造專業、第一個制冷與低溫專業、第一個壓縮機專業等,創立了中國熱能動力學科和內燃機學科等。是我國能源動力科學與技術領域最具影響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創新基地。
學院辦學歷史悠久,其前身為交通大學創建于1921年的機械工程科動力組,1952年成立動力機械系,1956年隨學校主體遷往西安,是當時交通大學整體西遷的系之一。1975年與工程物理系部分專業合并后,調整為動力機械一系和動力機械二系;1983年4月,分別更名為能源與動力工程系和動力機械工程系。199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學院系調整,上述兩系正式合并成立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2004年原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主體并入,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成為集能源動力、能源環境、能源化工等領域人才培養和學科研究于一體的綜合性學院。2012年,化工過程機械系與化學工程系獨立成立新的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
師資隊伍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匯聚了一大批在國內外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核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等學科領域享有盛譽的教授、專家和學者。學院現有教職工301名,其中教師235人,實驗技術人員40人。
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8名、教授76名、副教授75名。教師隊伍中博士學位獲得者達94%以上。在青年學者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7名、講座教授4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名、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入選者1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3名,青年千人2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3名,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42 名,霍英東高校青年基金獲得者9人次。學術氣氛濃厚,形成了一支知識與年齡結構合理、奮發上進的穩定的教學科研隊伍。
專業設置、學科建設及科研基地
學院設有能源與動力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環境工程4個本科專業,在讀本科生1804名。擁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核科學與技術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相應的博士后流動站;擁有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以及2003年增設的能源環境工程、后續能源與能源新技術、航空動力與空間環境工程3個博士備案點,在讀碩士生953名,非全日制工程碩士生391名,博士生737名。在多次國家評估中,熱能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兩個二級學科的評分均始終名列全國第一,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為全國同類學科第一(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皠恿こ獭薄ⅰ昂四芘c核技術工程”兩個專業,2013年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院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單位,教育部高等學校能源動力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單位和秘書長單位,中國高教學會工程熱物理專業委員會(原稱全國高校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長單位。
學院擁有3個國家級及2個省部級研究基地,其中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歷次全國評估中均為本學科第一。學院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程領域迄今唯一連續三期滾動資助的創新群體、4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及1個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
近年來通過“211工程”、“985工程”建設,學院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極大發展,目前適逢西安交通大學建設一流大學的關鍵時期,能動學院將加速推進學科和隊伍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
教學科研成果
學院擁有國家級教學名師2名,省級教學名師2名;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省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精品教材3本,“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3本;國家級教學團隊、省級教學團隊各1個。
2000年以來,學院承擔省部級以上教改項目30余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7項、陜西省教學成果獎15項。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9篇、提名獎7篇。
2000年以來,學院以第一承擔單位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0項,省部級科研成果二等獎以上40余項,承擔國家及企業科研課題千余項。 2010-2014年:科研到款合計約為7.51億元;發表SCI論文1686篇,EI論文1885篇;授權發明專利469項;科研項目2003項;基金申報獲批項目總數203項,其中2014年較2010年獲批項目增長52%,在基金委工材部工程熱物理與能源利用學科一直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