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微納器件與系統研究團隊”2016年博士調劑信息已經公布 ,下面是小編搜集的詳細內容,歡迎閱讀查看。
【研究方向】:
“微納器件與系統研究團隊”由重慶大學2016年新聘的2名“百人計劃”學者(1名特聘教授和1名特聘研究員)共同組建,兩位老師的碩士和博士均分別攻讀于德國的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德國精英大學、德國TU9成員高校)和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歐洲卓越理工大學聯盟IDEA高校成員之一,IDEA由英國帝國理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四所歐洲頂尖大學于1999年成立)。團隊目前有研究生15名,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 新型微納電子器件:主要研究和開發基于石墨烯、碳納米管、導電性聚合物、石墨烷、黑磷二維材料的半導體存儲器件和微納光電子器件。
2. 半導體材料的熱電性能:主要致力于熱電材料在半導體器件中的應用,建立對半導體熱電感應新型測試方法,同時對熱電感應在半導體器件中的熱管理、失效機理等方面進行研究。
3. 高功率半導體器件的熱管理:基于LED 及第三代高功率半導體器件的性能、材料、工藝和可靠性進行熱管理的綜合優化設計。
4. 先進LED 智能照明、先進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研究:基于LED 照明、傳感器技術、物聯網技術、無線通信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若干集成創新應用研究。
【招生要求及待遇】
歡迎光電工程、電子工程、應用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學、應用化學、應用數學等方向的應屆碩士學生或具有研究所科研背景的往屆碩士研究生加入,本團隊招生有以下特點:
1. 傾向于具有較強的責任心、進取心和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肯鉆研,并有志于畢業后到歐美高水平大學繼續深造做博士后的學生;
2. 所有學生均采取導師組指導制,同時進入由優秀成員(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學生)負責的傳幫帶小組;
3. 本組所獲得的各類科研獎勵,原則上導師分文不取,全部用之于學生;
4. 除按照國家和學校規定享受相關補助外,課題組每月固定發放科研津貼,可以完全解決學生的生活問題;
5. 有良好的光電器件有限元計算,或半導體材料量子力學和量子化學模擬計算,或很強應用數學能力的同學會被優先考慮。
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簡介:
自1979年,光電工程學院的前身--重慶大學光電精密機械研究所成立以來,光電人秉承“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的光機精神,歷經老中青三代光電師生的不懈努力,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基地建設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可喜成果,創造了輝煌業績。
如今,學院已初步形成國內一流的學科和基地,包括1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一級學科,1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
光電工程學院是全國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領域知名的重要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主要從事光電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精密儀器及機械、測控技術及儀器、光學工程和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等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
學院設有測控技術與儀器系、光電信息工程系和電子科學與技術系,建有光電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國家級“微納系統及新材料技術研發中心”,F有測控技術及儀器、光電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3個本科專業;精密儀器及機械、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信息獲取與處理、光學工程、機電一體化、模式識別與智能、微電子與固體電子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兩個一級學科,下含精密儀器及機械、測控計量技術及儀器、信息獲取與處理、光電信息工程、光機電一體化技術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2個博士后流動站;擁有精密儀器及機械全國重點學科,光電技術及系統國家“211”、“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已具備培養本學科從學士到博士后的各類人才的強大實力。學院現有教職工近100人,其中,正高職稱21人,博士研究生導師20人,副高職稱28人,中級職稱20人,博士和在職博士49人。在人才培養上為國家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產生院士1人,國家973首席科學家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3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7人,博士生導師20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作者3人,以及一大批高素質、創新型博士、碩士和學士。在校本科學生1100余人,博士、碩士研究生500余人。
培養的學生具有光、機、電、計算機綜合素質。近年來,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數模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各類比賽中獲得佳績。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主要就職于電子、儀器儀表、信息、通信、計算機、能源、金融等行業以及教育、科研、政府等部門,受到用人單位高度好評。
學院成立以來,已完成和正在承擔的機械、電子、計算機與光學方面的科研項目500余項,其中:973項目1項,國家攻關項目32項,國家“863”計劃項目16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5項,青年基金10多項(杰出青年基金1項)、面上基金80余項,部委省市項目200余項,地區橫向協作項目15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0余項,獲國家發明專利70余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3000余篇;出版專著及教材近20部;與美、英、日、德、澳大利亞等國多所高校的系、所建立了合作關系,接待過近300批國內外同行知名專家的來訪、參觀和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