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已在近日公布了2016考研調劑的詳細信息,請相關考生做好考研調劑的準備工作,詳細內容如下:
一、招生計劃
根據學校下達的招生計劃,我院各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擬定如下:
專業名稱及代碼 | 擬定招生人數 | 推免生 |
自然地理學 | 34 | 11 |
人文地理學 | 10 | 6 |
地球系統科學 | 11 | 9 |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 13(包含強軍計劃) | 7 |
水文學及水資源 | 11 | 2 |
第四紀地質學 | 10 | 0 |
環境科學 | 10 | 7 |
環境工程 | 13 | 1 |
環境工程專業學位 | 5 | 0 |
二、調劑信息
我院有少量優秀生源調劑名額,調劑信息請見https://ge.lzu.edu.cn/enroll/master/tjxx/201603/6354.htm。
有調劑意愿,分數線達到蘭大自劃線,符合調劑要求的同學,請將如下信息,發送到郵箱ldzyhjxy@163.com。通過初審的同學我們將電話通知。
發送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本科院校、本科專業、報考院校、報考專業及代碼,初試科目,科目代碼及分數,聯系電話。郵件附件附本科成績單。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簡介:
學院現有教職工120人,其中專任教師85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學院現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3人。教師中有博士學位33人、碩士學位40人,3人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被國家教委列為“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1人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全院共有正高職27人、副高職28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9人,碩士生導師38人。
學院指導思想
院訓:自強不息、勇攀高峰。
院風:海納百川、厚德篤行。
學風:勤奮、求實、團結、創新。
本科教育定位:加強各學科共同的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能,采取寬口徑和跨學科培養的方式,以基礎人才培養為主體,注意培養“理論-應用”復合型人才。
辦學格局:以本科生教育為基礎,以研究生培養為重點。
辦學理念:立足西部、自強不息、爭創一流。
服務面向:以科技創新為目標,在西部開發中大展宏圖。
發展思路:以地球科學與環境科學為基礎,建立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核心,形成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群,力爭把資源環境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研究型學院。
學院配套資源
學院設有文獻資料室,藏書4萬余冊,中文期刊90余種,外文期刊近百種。
資源環境學院現有教學、科研等專業實驗技術人員19人,有包括18個專業實驗室在內的各類教學、科研實驗室,總面積3321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價值超過3000萬元。實驗室擁有配套齊全、國內先進、國際領先的儀器設備及頗有研究價值的礦物、古生物等標本,基本滿足教學、科研的需要。此外,實驗室還承擔著國家、地方、廠礦企業的科研課題以及社會委托的各種科研、生產任務。
學科建設
1986年 國家教育委員會批準自然地理學為國內接受訪問學者的專業;
1991年 自然地理學被國家教委首批批準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1995年 西部資源環境被確定為蘭州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1998年 被國家教育部批準列為“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崗位;
1999年 成立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1年 成立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德干旱環境聯合研究中心;
2002年 自然地理學在國家重點學科評審中名列專業第一名;
2003年 新批環境科學和古生物地層學兩個博士點以及環境工程、巖土工程和水文水資源三個碩士點;
2004年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博士點通過評審開始招生;
2004年 在“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評估中獲得優秀。
人才培養
學院堅持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不斷完善具有特色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品學兼優的人才。不少畢業生已成長為高校、科研單位和有關政府部門的業務骨干和領導。 李吉均、秦大河、效存德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被傳為美談;2002年自然地理學在讀博士生唐述林再度前往南極考察,續寫輝煌。
1991年元月秦大河、姚檀棟、王錦貴、孟自芳被原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1995年10月孫克勤、效存德參加慶祝中國實行博士后制度十周年成果展;1998年馮兆東博士被國家教育部聘為“長江學者計劃” 特聘教授;2003年秦大河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4年陳發虎教授被聘為“長江學者計劃” 特聘教授;2005年陳發虎教授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學術交流
學院學術交流活躍。在國內,長期和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中科院蘭州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中科院蘭州地質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國際上,與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新西蘭、蒙古等國家建立了長期的交流合作關系,英、法、美、德、日、俄等十幾個國家先后一百多人次來院訪問,我院也先后派出40多人次出國學習,并于2000年、2001年和2003年三次成功召開國際學術會議。同時,該院的國際交流已拓展到在讀研究生和本科生層面。學院與英國倫墩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分別簽署協議,互派學生進修或開展野外實習,影響頗佳。如今,我院已成為蘭州大學國際學術交流最活躍的學院之一。
科研成果
學院科研實力雄厚。近年來,我院每年爭取科研經費超過千萬元,科研項目總體數量呈快速上升趨勢,項目層次和含金量高,并且SCI論文發表量逐年上升。在2004年各種課題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項、國家重大項目1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課題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在加強和保持基礎理論研究的優勢和特色的同時,我院非常注重應用研究,在環境監測和評價、土地利用與城市規劃以及找礦勘探等方面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學院的總體和人均研究經費一直名列全校前茅,年科研經費約占學?偨涃M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是學校發展前景最好的學科群之一。
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
為趕超國際科學發展先進水平,地理學基地采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通過各種渠道招聘、引進在科學上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的高層次地學人才。1999年本基地設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為進一步引進高層次人才提供了保證。本基地現有教師5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1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3 人,高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獲得者2人;博士生導師11人,教授14人,45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占教師總人數的64%,高職人員占60%。
地理學基地從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過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改革和建設,探索出了一套培養創新人才的方案和思路,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甘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三項大獎。在教學基本條件建設等方面給予了高強度支持,目前有3門課程為教育部“國家理科基地創建名牌課程項目”,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2 門甘肅省精品課程,5 門校級重點課程,6 門雙語教學課程,為了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充分發揮其特長和潛能,本基地已把科學研究納入培養方案。一是根據學校和社會的要求提出研究課題,讓學生參與研究,并提倡三、四年級的學生和研究生、教授、甚至校外的專家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二是在基地建設經營經費中設立學生科研培訓項目(每年6萬元),支持本科學生開展獨立設計、選題先進、具有創新性的研究課題,并選派學術思想活躍、開拓創新能力強的教師為導師,知道學生進行早期科研訓練;此外,還廣泛開展課外科技活動和發明創造活動,諸如CAI課件制作、課程論文、學年論文撰寫并進行學生論文報告會和評選等。
鑒于本科生的國際化交流已是大勢所趨,本基地建立之初即積極爭取各種機會進行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從1993年起,本基地與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地理學系達成協議,兩校不定期開展聯合實習,共同培養優秀學生。2003年3月,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地理系環境變化研究中心的Jonathan Holmes 博士來我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訪問和講學,為2000級地理學基地班講授了“全球環境變化”課程的主要內容。今后,擬選基地班優秀學生赴歐美等國家實習,進一步向國際化目標前進。
除保送和考取本校外,基地班每年均有部分學生考取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高;蚩蒲袉挝坏拇T士生或碩博連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