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哲學專業
本專業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曾招收過自然辯證法研究生。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7 年開始招收博士生。本專業的特點是橫跨文理,學術視角投向科技、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其研究貫通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既重視基礎理論又關注現實問題。目前已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取得了許多重要科研成果。近年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先后有孟建偉《論科學的人文價值》、劉永謀的《福柯的主體解構之旅》分別獲2001、2007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段偉文的博士論文《網絡空間的倫理基礎》獲2003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本專業現有博士生導師兩名,碩士生導師三名,主要研究方向有: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方法論,科技戰略與政策,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與中國,科學與宗教,科學技術與文化、系統科學與復雜性等。
科學技術哲學教研室(“人大科哲網”)
本教研室組建于1956年8月,早期名稱是“自然科學基礎”教研室。1961年正式改名為“自然辯證法”教研室,復校后的1987年改稱“科學技術哲學”教研室。本教研室先后聚集了一批科學家和科技哲學家,體現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優勢。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講師1人。開設的主要課程有:自然辯證法、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與宗教,科學方法論,系統科學等。
教師介紹
劉大椿:男,江西于都人,1944年出生,1965年畢業于江西師范大學數學系本科;1981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校長助理,F任中國人民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專家,哲學院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名義副理事長,自然辯證法史專業委員會主任。2004年獲教育部、人事部全國模范教師稱號。
王鴻生,男,1954年出生,哲學碩士,法學(政治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論文有:科學精神三要素及其人文意蘊,學術研究中的問題,李約瑟難題的意義和解答,多學科視野中的儒文化,毛澤東與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學術文化。著作有:《世界科學技術史》,《歷史的瀑布與峽谷》。
何立松,男,1950年生,哲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著有《雙刃劍的困惑》、譯著有《永遠進取》、合著有《現代科技導論》,以及《從傳統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的中國社會》(科技部分)等。研究領域:科學技術哲學、技術社會學。
劉勁楊,男,1973年生,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科技哲學教研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自然辯證法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系統科學與復雜性研究,著有《哲學視野中的復雜性》。LIU Jinyang, born in 1973, holds a Ph.D. (philosophy) fro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RUC).Now He is a vice professor and a graduate supervisor of the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RUC. His area of study is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izing in the study of System Science and Complexity. His recent monograph is “Complexity: a philosophical view”(2008).
馬建波,男,1974年出生,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科技哲學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科學史,科學文化。論文有:科學與宗教關系研究中的兩種輝格史觀;從文本闡釋的角度看科學和宗教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