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與環境地理系環境地理學教研室是國內最早研究環境問題的單位之一,陳靜生、關伯仁等老一輩教授是中國環境科學的主要開拓者,自五十年代初以來一直從事環境地理學和環境生物地球化學方面的研究。隨著技術手段和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先后取得了大量理論科研成果,并在解決實際環境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211以及985計劃等的支持,本學科點在科研人才、設備、科研成果等方面在國內已經具有了一定優勢,在若干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目前,國外研究的熱點是探索微量污染物在多介質環境中的歸趨、如污染水平、空間分布、動態變化、來源解析、界面遷移、多介質模擬、生物吸收、生態效應和健康危害等。教研室目前研究重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研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區域環境過程和對生物吸收的有效性。研究實例如:環渤海西部地區多環芳烴和有機氯農藥的多介質歸趨和生態效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根際土壤中的形態與有效性、植物對多環芳烴的葉面吸收、不同組分土壤有機質的吸附行為、不同人群對多環芳烴的呼吸暴露、可可西里土壤持久性有機物污染等等。二是重點研究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包括內分泌干擾物質,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質和新出現的環境污染物質), 在食物鏈中的傳遞規律與機制、生態健康危害機理和風險評價。研究實例如:幾種典型內分泌干擾物質(二惡英,壬基酚等)在渤海食物鏈中的傳遞規律、傳遞行為以及傳遞過程中的放大或稀釋機理,渤海灣大量魚類雌雄同體現象的毒理學機理,不同類型化學物質的分子毒性作用,種群水平上的化學物質生態風險評價模型等等。
近5年來,教研室承擔了包括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科研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973課題、多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中國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資助項目、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多個攻關項目及其他有關項目。在近年的研究工作中,隨著實驗室技術手段和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先后取得了大量理論科研成果,并在解決實際環境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環境地學領域學術水平最高的科研基地之一,擁有一流的研究設備,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為主的學術團隊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在微量有機污染物區域環境過程和生物有效性等研究領域獲得了一系列有國際影響的成果,每年在國際本領域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環境領域人才,F有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導師4人,國際刊物編委4人次。
畢業后可以出國或在學院和其他高校繼續深造,也可到國家科研院所和政府機關工作,或從事環境咨詢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