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經過80余年的發展,特別是“985工程”一期、二期建設,學校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自主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初步完善,國際化水平大幅提升。
1.學科水平大幅提升
學科水平是體現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學校高度重視學科建設,高質量完成了“985工程”和“211工程”二期建設,大力強化海洋、水產學科的優勢和特色,不斷培育和拓展新的學科增長點,基本形成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學科水平大幅提升。目前擁有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0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含1個培育學科)。新增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農業經濟管理、會計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和生藥學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專業學位教育領域快速拓展,工程碩士領域由5個發展到18個,農業推廣碩士領域由1個發展到5個,新增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會計碩士、法律碩士、翻譯碩士等專業學位點。在教育部公布的2006至2009年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學校海洋、水產2個一級學科排名第一,6個一級學科進入全國前10位,10個一級學科進入全國前20位,13個一級學科進入全國前30位。
學科水平和影響力大幅度提升?v向提升特色優勢學科水平,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ESI)數據庫統計,學校以水產和海洋生物研究為特色的植物學與動物學、以海洋科學研究為特色的地球科學、以海洋工程及海洋信息技術為特色的工程技術3個學科領域在國際主流學術期刊論文總被引頻次進入全球科研機構排名前1%行列,在“985工程”高校中并列第22位。橫向拓展了工科和文理交叉學科,海洋藥物、海洋環境科學等新興學科方向發展迅速,具備了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基本條件;由海洋和水產等優勢學科帶動起來的海洋經濟、海洋管理、海洋法學等具有文理交叉特征的學科發展勢頭強勁,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取得相對優勢地位,產生了廣泛影響。
2.人才隊伍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高水平大學建設需要高水平人才隊伍的支撐。學校堅持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根本, 按照“匯聚英才、構建團隊、擴大總量、優化結構”的思路,采取各種措施,穩定、引進、培養人才,使人才隊伍的規模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優化,水平不斷提升。六年多來,教職工總數由2045人增加到271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從35.3%提高到54.2%,其中重點學科達到85%。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和學科梯隊建設為重點,實施“筑峰人才工程”、 “綠卡人才工程”、“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工程”和“青年英才工程”,不斷完善“杰出學科(學術)帶頭人+國際知名學者+精干學術團隊”的創新團隊組織模式。在海洋環流與氣候研究團隊、海洋藥物研究團隊、海洋動物分子系統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團隊、海洋生物遺傳育種研究團隊、海水健康養殖理論與技術研究團隊、海洋工程與技術創新團隊、海洋與全球環境變化研究團隊、海洋發展研究創新團隊等特色與優勢學科,建立了“杰出學科(學術)帶頭人+國際知名學者+精干學術團隊”的創新團隊組織模式,促進了國家重點學科及特色優勢學科盡快融入世界科學技術的前沿,提升了學校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有力地推動了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
目前,學校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15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5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入選者9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9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10人,教育部(跨)新世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6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3人,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人,“海洋動力過程演變機理及其氣候效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創新研究群體2個。
3.科技平臺建設與創新研究取得突破
高?萍紕撔率峭七M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強大動力。學校緊緊圍繞學科國際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不斷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顯著提高了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特別是經過“985工程”重點建設,學校科研裝備條件明顯改善,儀器設備、研究手段和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科技經費持續穩定增長?蒲谢夭季指鼮楹侠,高水平成果不斷涌出。
學校站在國家海洋事業全局的高度,通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推動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2009年10月國內最大的海洋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奠基起建。2007年9月成立的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以國家戰略需求和解決海洋發展重大問題為導向,實現了高起點建設和快速發展,已成為代表國家水平的海洋發展研究基地和國家相關決策咨詢中心。以國家實驗室和海洋發展研究中心為牽引,以青島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文化部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為重要組成,總體構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
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和高技術發展計劃能力明顯提升。多年來,學校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工作,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承擔國家重大科技計劃能力顯著增強,特別體現在以代表國家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能力的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成績斐然。共主持承擔“973計劃”項目5項,主持項目數列全國高校并列13位,居涉?平虇挝恢,鞏固了我校在海洋科學研究創新方面的領銜地位;2006-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年均2850萬,資助項目數及經費數連攀新高,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人數列全國涉海單位之首,推進了我;A研究整體水平的提高,并成為培養和造就優秀科技人才的搖籃!笆晃濉币詠碇鞒殖袚863計劃”項目73項,主持項目數名列全國高校前茅,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原始性創新成果夯實了基礎。通過“863計劃”的有效實施,學校技術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實現了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協調發展,開創了我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4.科研標志性成果不斷涌現
大尺度大洋環流能量平衡理論與實驗的相關成果,回答了物理海洋學領域一個爭論了近一個世紀的話題—海洋是否為熱機,被著名物理海洋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Karl Wunsch在《Science》的文章中引用,認為是物理海洋研究領域2005年度最值得關注的論文,并在《Nature》上作了專門評述;在海洋纖毛蟲的分類學與系統學領域取得了被國際同行譽為世界領導級(world-leading)的成就和地位;研制成功的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成功為北京奧運會青島奧帆賽和“神州七號”載人飛船回收保駕護航;關于國家海洋管理體制改革和海洋權益維護問題的研究報告得到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成為國家決策的重要依據!笆濉币詠慝@國家級科技獎勵7項,其中“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備技術(糖庫構建)與應用開發”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實現了山東省、特別是我國海洋、水產領域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零的突破。另獲國家級科技獎勵6項(其中自然科學、技術發明各1項,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山東省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省部級一、二等獎60余項(其中一等獎25項)。由管華詩院士等主持編纂的《中華海洋本草》成為我國第一部大型海洋藥物典籍,被譽為全國海洋工作者為新中國60華誕的重要獻禮,是迄今為止最系統最權威的大型海洋藥物典籍。學校2003年“985工程”二期以來,年到位科研經費從1.01億元增加到2.81億元;獲授權專利576項,其中發明專利369項;被SCI、EI、ISTP收錄學術論文6000余篇,其中2008年度SCI論文數按學科全國機構排名中,列農學第5位、地學第9位、生物學第18位。
5.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持續增強
服務社會是大學的重要職能之一。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求發展,主動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六年多來,由學校研制并不斷發展完善的海浪、風暴潮和海溫數值預報模式的業務化運用,推動了我國海洋環境數值預報長足發展;“榮!焙、“蓬萊紅”櫛孔扇貝以及“海大金貝”新品種,鋁代銅關鍵連接工藝及腐蝕防護技術、系列環境友好型海洋防污涂料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在沿海地區的推廣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校自主研發的測風激光雷達在保障北京奧運會和“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安全著陸等重大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深海電視抓斗成為我國深海調查的主干設備之一,為我國深海資源原位調查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多項研究成果和學校教授提出的提高全民海洋意識的建議得到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批示,并被政府有關部門采納。學校積極服務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參與省、市及周邊沿海城市的規劃和咨詢,主持編制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服務青島“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的實施,承擔完成的項目得到青島市高度評價。
6.國際合作與交流開創新局面
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是現代大學面向世界,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必然要求。學校堅持開放辦學,深入推進人才培養的國際化,開創了在國際對接平臺上以聯合培養研究生帶動科研長期穩定合作的新格局,促進了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目前,學校已與131所國際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積極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實質性合作。構建了“國際涉海大學協會”、“中德海洋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研究中心”、“中美10+10合作計劃”等國際科教合作平臺;建設研究生國際化課程體系,成功實現了與歐盟學分轉換體系(ECTS)對接;與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聯合培養博士生,實現了我國高校與美國著名大學聯合授予博士學位的突破。成功進入中歐高層次科教合作項目,國際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展。留學生教育健康發展。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孔子學院項目進展順利,在美國產生了良好影響。
學校已成功與世界各海洋先進國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如,與美國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的“太平洋和南海海-氣相互作用”、“西北太平洋環境地質調查”、“長江口、黃河口領近海域聯合研究”、“熱帶海洋與全球大氣響應試驗”;與德國大學聯合開展的“渤黃東海系統對全球變化的相應”、“渤海生態系統動力學及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與法國聯合開展的“ERS,TOPEXPOSEION衛星資料在太平洋和中國海的應用研究”;與俄羅斯大學和科研機構聯合開展的“非線性內波研究”、“衛星SAR對中國海內波成像的研究”;與日本科技廳和氣象廳聯合開展的“中日黑潮合作調查研究”、“中日副熱帶環流合作調查研究”;與韓國開展的“中韓共同研究開發技術項目”等等。眾多實質性、有意義的國際合作項目位學校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合作經驗,并使已建立的合作伙伴關系更加牢固、密切。
中國海洋大學科技處介紹
發布時間:2017-11-25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