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7所大學已經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取消了“研究生畢業必須發表論文”的硬指標。這意味著這些高校的研究生在校期間即使沒有發表論文,也能正常畢業。
對于高校改革而言,這是遲來的一步。硬性要求在校研究生必須發表論文才能畢業,是高校教育行政化的表現之一。近幾年來,高校的惡性競爭愈演愈烈,為了所謂的大學排名,為了各種重點學科、科研基地的評比,為了拿到更多的碩士點、博士點,不得不動用行政力量,把教師、學生當作論文工具,催趕著他們炮制出大量的“學術論文”,又以“核心期刊”等名目為衡量學術論文質量的惟一標準。
這種不顧學術自身規律的做法,導致了大量學術垃圾的出現。當前的研究生教育,只是對研究生進行基本的學科訓練,要求他們在兩年、三年間在核心期刊發表兩篇、三篇論文,不啻于要求雛雞下蛋,特別是對人文社科類的研究生來說更是如此。最終發展成以抄襲、造假、交版面費的方式來發表論文,學術水平和學術風氣齊頭并退,幾乎是一種必然。
隨著研究生學制從三年改為兩年,把論文作為研究生畢業的指標已經越來越不現實,所以才有取消這一硬性指標的政策的推行。無論如何,學術研究有其自身的規律,高校行政部門所能夠做的,最好是為學術研究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而不是讓行政力量用硬性指標去干涉學術研究。那么,“研究生畢業必須發表論文”的硬指標取消之后,用什么標準來衡量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呢?針對當前研究生教育的實際情況,我們似乎得引進西方教育“寬進嚴出”的做法,不是用所謂“核心期刊”論文標準,而是要求學生做好畢業論文,以畢業論文水平的優劣作為衡量研究生學術水平的標準。如果能夠“寬進嚴出”,在畢業論文上更加嚴格地把關,自然能夠讓研究生有足夠的學術責任感去做好論文,并且,他們不用時時擔心那把懸在頭上的“核心期刊”之劍,有時間、精力去認真做好一篇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