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大學啟動研究生支教團計劃,并將豐都縣職業教育中心設為定點幫扶對象,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查看。
“為他們打開一扇窗,我心足矣”
時值重慶多雨季節,早上5點多,下了一夜的雨還未停歇,安徽大學研究生唐磊已經起床開始收拾行李。在重慶市豐都縣職業教育中心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就要結束。這一天,唐磊和他的5名同伴即將踏上歸程。
唐磊將孩子們制作的小禮物一件件整齊地放在行李箱里,箱子被裝得滿滿當當。唐磊說,他的心也好像箱子一樣,“空空地來,滿滿地走”。
豐都縣是國家級貧困縣。2013年,安徽大學在這里啟動研究生支教團計劃,并將豐都縣職業教育中心設為定點幫扶對象。3年來,學校共計選拔26名學生前往職教中心義務任教。唐磊他們走后,第四屆成員將很快“接棒”。
遵循著中國多數貧困縣城的生存法則,豐都縣大多數青壯年都外出務工。在縣職業教育中心,學生近七成為留守青少年或來自單親家庭。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溫暖,他們往往有著叛逆孤僻的性格。抽煙、打架、網癮,對他們來講,不算新鮮事。
“陳大國是我帶的這群學生中比較特殊的一個。他從小父母離異,寄宿在叔叔家,比同齡的孩子更成熟,但對待學習的態度很消極,沉迷網絡是他最大的問題。”作為班主任,第一屆支教團成員楊文娟在學生身上要付出比其他成員更多的心力。
在這些敏感的孩子們面前,楊文娟一舉一動都要仔細斟酌。她多方了解陳大國的情況,得知他是個熱心腸,為人仗義、樂于助人。抓住這些閃光點,楊文娟如獲至寶。
一次班會課上,楊文娟安排陳大國當班長,她至今都還記得,當時陳大國臉上驚愕又興奮的復雜表情。“我原本以為在這所學校里,沒有人會注意到我。楊老師讓我當班長,使我第一次有了被看見、被重視的感覺,她的信任給了我莫大的動力。”回憶當時的情景,陳大國倍感溫暖。
當班長之后,陳大國像是變了個人。網吧很少去了,班級活動中經常看見他的身影。那一年的期末考試,曾經的問題少年陳大國成了全班第一,如今,他的成績穩定在班級前列。
陳大國的故事不是個例。在第二屆支教團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當年高考,學校半數以上的學生超過本科線,其中學生田瑤更是獲得豐都縣語文單科第一名。校長劉勇說:“這是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成績。”
“人這一生有太多的時間都被浪費了,我只想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情,做一件到老去后仍會驕傲的事情。”這是第三屆支教團成員周家如參與活動的初衷,“每個學生都像一本書,多一點深入閱讀才能看見他們與眾不同的內心世界。”
冬冬(化名)是周家如帶的200多名學生中很不起眼的一個。課堂上,他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總是靜靜地坐在班級后排的角落里。
那一天,周家如正在給學生解讀《母親》這篇課文,講到動情處,她看到這個平時沉默寡言的大男孩紅了眼睛,低下頭默默用袖角擦著眼淚。
當時課堂討論氣氛活躍,周家如“心好像被什么東西擊中了一般”。課后,周家如把冬冬叫到辦公室。面對周家如的關懷,冬冬打開了不為人知的心結。
原來,冬冬的爸爸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后來媽媽拋棄家庭出走,至今杳無音信。自小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冬冬,害怕被同學知道而受到歧視,一直自我封閉。
周家如拉起冬冬的手,鼓勵他不能因為外界的因素而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告訴冬冬,每個人都有創造未來的無限可能,還送給他一本《我與地壇》。
此后,周家如經常找冬冬談心,原本沉默木訥的他逐漸開朗起來。在日記里,冬冬這樣寫道:“周老師就好像上天派來的天使,帶給我久違的開心與快樂……開朗的她讓我明白沉默和自閉不是應對難題的辦法,不斷充實內心、獲取向上的力量,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就這樣,一顆顆沉睡的心被喚醒,一屆屆傳遞溫暖的接力在繼續。如今,支教團隊后備成員已達300多人。
“在我們朝夕相伴的一年里,我曾經為他們相對閉塞的世界打開一扇窗,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還很大、人生有無數種可能,當下即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時刻,這已足矣。”一名支教團團員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