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畢業季,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迎來了首屆畢業生,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查看。
學霸”班級是怎樣煉成的
畢業季,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迎來了首屆畢業生——2012級空間科學實驗班。班里31位同學畢業時實現了100%讀研深造,24人就讀國內名校,7人赴法國、美國、德國攻讀碩士。
大學期間,全國大學生高數競賽省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省特等獎等獎項也紛紛落入同學們囊中。
被一張海報吸引的31雙眼睛
“大一錄取的時候,我的分數不太高,被調劑到了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但我自己不太感興趣,所以對未來感覺很迷茫。大二的時候在校園看到了一張海報,看到學校新成立了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全新的培養方式很吸引我。我對航空航天事業有情結,高中時最想讀的學校就是北航,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名字帶一個航字的緣故。”張航笑著說,她是班級里年紀較小的學生,今年21歲,即將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研。
空間科學實驗班是2013年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級學生中報名選拔而成立的。他們在經歷了大學一年級的探索之后,選擇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專業和環境,原因各異,但都是自己的抉擇。
“牛頓經典力學告訴我們,一切命中注定;量子力學卻說:你的未來由你做主,后者所闡述的不確定性更美,它肯定了個人選擇的價值。我的大學四年是由一個個或大或小的選擇串起來的,報考實驗班,就是我做的一個重要的選擇。”班級生活委員文成這樣描述當初的選擇。班里的同學都很信任他,喜歡和他交流想法。他已被保送至北京理工大學攻讀碩士。
新的學院,新的專業。課程設置、培養方式、教學理念都是在探索中進行,同學們有時會擔心自己的未來。
“實驗班第一次周點名時,輔導員鄧悅就說,對于成功,堅持是一種結果,而不是原因,大部分的人在通往成功的途中放棄了,這些放棄的人并不是不想堅持,而是堅持的過程太痛苦,不然有誰會不愿意成功呢?”馬丁友至今還記得三年輔導員的一番鼓勵。他是班里的學霸,被保送到清華大學讀研。“很感謝我們輔導員,周點名的慣例也堅持了三年,每周一次的談心和心理輔導都在不知不覺中幫助我們成長。”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當時還是大一的他們對于事情的認知和大多數同學都一樣,但唯一的不同,是他們愿意去抓住每一個機會,并懷揣著一顆積極勇敢的心去追求更好的環境,更好的自己。更可貴的是,他們堅定自己的選擇,面對困難和挑戰勇敢地堅持了下來。”鄧悅說。
送往太空的小衛星
“班里的同學能實現100%的優秀,在我們創院之初,是沒有想到的。”學院執行院長李小平說,“目前,我們也在總結經驗,看哪些好的做法可以復制。”
經過和學生、輔導員、任課教師的探討,學院認為至少有兩方面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一是經常性的邀請院士、專家等行業領軍人物為學生做“航天專家面對面”空間科學系列報告,幫助學生了解領域尖端技術;二是為實驗班長期開放夢想工坊、創新實驗室等創新實踐場所和硬件設備,增強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與航天航空專家面對面的交流,可以真實地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專家們講什么是載人航天精神,什么是兩彈一星精神,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成長歷程把自己對航天事業的理解、大學應該如何學習的經驗與我們分享。他們的視野很開闊,思考問題站位很高。通過他們,我感受到,搞科研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文成說。
“包為民院士、武向平院士、‘天宮一號’總設計師楊宏、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等都給學生們做過講座。他們不僅幫助學生,對我們的教學工作也很有啟發。原本我們以為造衛星是件很難的事情,聽完專家的講解,我們意識到自己也可以做衛星。”李小平說。
2015年9月20日,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一箭多星”發射新紀錄。其中的一顆小衛星“空間實驗一號”皮衛星的骨干成員就是班上的3名本科生。在國內,由本科生主導研發小衛星還是第一次。
“因為是第一次做這樣的項目,困難是方方面面的,涉及的知識面很廣,沒有學過的,要邊做邊學。設計衛星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和我們平常做的競賽項目、課外項目有很大的差別,整個流程我們也不了解,不知道從何開始,初期的調研討論,就用了3個月的時間。”皮衛星設計制作者之一張子恒說。
項目時間只有10個月,其間經常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加班熬夜成為家常便飯。他們索性在實驗室鋪了被子,住在里面,每天起來就可以直接工作,吃飯的話大部分時間叫外賣。有時候老師實在看不下去,會帶他們出去轉轉,放松一下。
“最開始支撐我們克服種種困難的是做衛星的興趣,但興奮最終會走向平淡,最終支撐我們的還是一種責任,既然已經接了項目,就有義務把它做好。”張子恒說。
擇高處立,向寬處行
實驗班的31名同學,四年期間無一人掛科,班級平均成績85分。正是由于平時保持了良好的成績,班里爭取到了20個保送國內名校研究生的名額,這個比例遠遠高于其他班級。
“學霸”班級形成得益于恰當的培養理念?臻g學院剛成立的時候,老師們就有一個“野心”,就是幫助同學們尋找夢想,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成長”, 提高學生的自我成長與自我發展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識,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挖掘學生的學習原動力。
“回憶帶不走,但是好習慣會陪你走很久的路。我很慶幸我周圍的人都是自覺學習上進的人,所以我同樣養成了每天去合適的地方學習的習慣。在不適合學習的地方看書,慢慢地就被周圍的誘惑所吸引而掉進時間陷阱。”馬丁友覺得這是他在實驗班最大的收獲。
突出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這個班同學的一個突出特點。“班里的每一個人很早就有自己的規劃和目標,大家每天像陀螺一樣奔波于學習生活,但是都有自己明確的方向,并自覺地加速前進。我們班也有同學打游戲,但沒有一個人沉迷于游戲,沒有一個人因為游戲耽誤了學業。”羅亞榮這樣說,他已被保送至武漢大學信號與系統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
四年下來,持續性的學習、能力的鍛煉、不斷被彌補的性格短板……這些因素的不斷積累,使他們在面臨學習生涯的另一次重要選擇中,站得更高,選擇更寬。
李業的性格較靦腆內向,有時候說起話來還會臉紅。“正是在和同學的交往中,我學會了溝通和交流,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突破。當我告訴家人,我可以敲開陌生同學的宿舍門,向他們售賣水票時,我的家人都不相信。”李業說,他被保送到中國科技大學攻讀研究生。
王勒銘是班長,他將到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繼續深造。“德國優秀的公立院校很多,可以解決學費的問題。德國的科技制造也很獨特,大學四年我雖然了解了自己研究的大領域,但具體的方向我還不是很確定,我要更多地嘗試,更多地尋找。”
就是這個班的學生讓空間學院的黨委書記梁瑋想到了被推送到飛行軌道上的衛星,每位同學都找到了適合自己、正確的飛行方向和環繞速度,沿著飛行軌道在浩瀚宇宙中環繞飛行。他說:“這個班的成功是可以復制的,這樣的飛行軌道映射在大學教育上,就是學生的主動成長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
實驗班現在已經更名為“錢學森空間科學實驗班”,成為全國第六個以“錢學森”冠名的班級。“因為我們非常認可錢學森的辦學理念,文理兼容,綜合發展,重基礎強實踐。”李小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