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選擇學校的時候,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分析目標學校的考研難度。今天小編就詳細的說一下,如何利用往屆招生信息,合理的去分析目標學校的考研難度。
先說一下應該關注哪些招生信息
1、復試線
復試線是最直觀的數據,復試線越高,考研難度越大。要注意的是,復試線有校線和院線的區別。有的學校會有多個學院開設同一個專業,各個學院的院線可能不一樣。學校給出的復試線一般是各院的最低院線。所以,查找復試線的時候不要混淆校線和院線的區別。
如果目標學校只有一個學院開設目標專業,則不存在校線和院線的區別。
但是,復試線在兩種情況下會失去參考價值,一個是復試比例過高,另一個是不同學校專業課試題難度差異太大。稍后再詳細分析這兩種情況。
2、復試比例
復試比例是指,計劃招收人數和進入復試人數的比例。教育部規定最低的復試比例為1:1.2,這就意味著,如果錄取10人,就會有12人進入復試,有兩個同學注定要當炮灰。
1:1.2其實還比較能接受,問題是,這是最低復試比,有的學校復試比會高達1:1.5,甚至1:2。復試比例如果偏高,就能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復試線的參考價值降低;二是,復試競爭激烈、風險更大。
我們以中山大學金融碩士為例。中大金融碩士往屆的復試線只有330分,低得沒有道理,你要是因此覺得中大金融碩士很好考,那就有點天真了,因為中大金專的復試比為1:2!14年中大該專業招收45人,結果有96個人進入復試(實際復試比超過1:2),有51個同學注定要被刷。復試的慘烈也不需多說,我只記得當時有一個初試393分的同學落榜了,380+,370+落榜的更是一堆。
當然,復試比例高,也有一點好處:初試成績不好的同學,有可能在復試逆襲。還是拿中大金磚為例,14年雖然有很多高分被刷,但也有很多低分被錄取,最牛的是有一個考336的同學,由于在復試發揮出色,最終逆襲成功!
3、復試總分以及總成績計算公式
總成績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初試分和復試分占總成績的權重。有的學校初試分會占到總成績的70%,有的是初試、復試各占50%,有的學校就不看重復試,復試分只占總成績的20%、甚至10%。復試總分越高、復試分數在總成績中占的權重越大,那復試就越重要了。
還是以中大金融碩士為例,復試分數500,總成績=初試分數+復試分數,最終按總成績高低擇優錄取。這種復試方案,使得復試變得尤為重要,10來分鐘的面試和復習了七八個月的初試一樣重要。
復試比例、復試總分、總成績的計算公式這三個數據可以很全面的反映復試競爭的激烈程度和復試的重要性。復試比例越高(如1:2)、復試總分越高(如500分)、復試分數占總成績的權重越大(如50%),那復試的競爭就越激烈,高分被刷、低分逆襲最終錄取的現象就更多。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目標學校的復試比例、復試總分和總成績的計算公式。基礎比較好,自信能考比較高分的同學,最好不要選擇復試比過高的學校。尤其是內向、表達能力不好的同學,一定要避免復試比例過高的學校,以免復試被黑;A不好但面試能力比較強(心理素質、表達能力等等比較強)的同學,就盡量選擇復試比例較高的學校,這樣進復試的機會會更大,最終逆襲的機會也會比較大。
4、錄取比
錄取比是指錄取人數和報考人數的比例,這個數據能直接反應該專業的競爭程度,F在每年大概有170萬左右的同學參加研究生考試,每年錄取人數大概在50萬左右,錄取比在3:1到3.3:1波動。按我個人的經驗,5:1的錄取比是一個分界點,超過5:1,競爭就比較激烈,不到的,競爭就比較小。
5、實際錄取人數
很多學校在復試前后,會進行擴招,使得最終錄取人數要多于計劃錄取人數。例如中大金融碩士14年計劃招生是17人,但最終卻招了45人;復旦大學經院13年計劃招生23人,最終錄取43人。(不好意思,我只對金融碩士了解,只好以這個專業舉例了)
實際錄取人數越多,考研難度肯定就越小。因此要關注實際錄取人數,而不是計劃招生人數,用計劃招生人數去分析的話,可能會高估考研難度,給自己帶來額外的壓力。
6、專業課試題的難易度
嚴格來講,這不算是招生信息,找不到相應的信息來衡量專業課的難易度。但是,不同學校專業課試題難易度的差異,確實會影響復試線的參考價值。
舉個例子,武漢大學金融碩士的復試線為400,上海財經大學金融碩士的復試線也差不多是400分,不了解的同學,可能會覺得這兩個學校的難度相差無幾。但真相是,武大金融碩士專業課試卷非常非常簡單,至少比上財的要簡單20分以上。專業課試題難度的差異,會使得不同學校復試線的參考價值降低,籠統的分析紙面數據,很容易造成誤判。
由于沒有數據來反應這個因素(專業課的平均分,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但很難找到單科分數線),最好的辦法還是咨詢目標專業的在讀研究生,他們做過很多學校的真題,掌握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比較了解各校專業課的難易度。當然,要認識到這樣的學長或學姐,真的有點可遇不可求,所以說,運氣也是考研中很重要的因素啊。good luck!
如何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分析
首先要以復試線為基礎,根據復試線大概確定考研難度,然后根據其他信息來修正估計。
以經濟類專業為例,330分的復試線,大致相當于高考二本線的難度,比較簡單;350大致相當于一本線的難度;復試線到370就很難了,一般是比較好的985之類的名;蛘唔敿壺斀涱愒盒2艜_到。復試線到380甚至390,基本上是考研難度最高那一檔了。至于清華五道口復試線420分的情況,肯定是宇宙最難了。
由于專業大類的不同,同一復試線反應出來的考研難度也各有差異,我只對經濟類專業比較了解,所以,我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按照復試線給經濟類專業劃分一下難度。其他大類的專業就不一一細說了。
看完復試線之后,最先分析的是復試比例、復試總分和總成績計算公式,通過這些來衡量復試的重要性。復試比例越高,復試線的參考價值就越低,上文提到的中山大學金融碩士,就是最好的例子。我的經驗是以1:1.2為基礎,復試比例每增加0.1,可以換成復試線增加5分來估計考研難度。比如,中大金磚復試線為330,復試比例為1:2,換算后的“真實”復試線就大致為370分(復試比例多了0.8,換算成40分,真實復試線變成370),這樣會比較合理的反應考研難度。
橫向對比不同學?佳须y度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專業課試題難易度的差異。如同上文提到的武大和上財,考慮到武大專業課簡單了將近20分,對比這兩個學校的考研難度時,武大的真實復試線就要調整到380左右。
之后,再看招生人數、錄取比這些信息,通過分析這些數據,來估計該專業的競爭程度。
然后就是看計劃招生和實際錄取人數的區別,分析下目標院校有沒有擴招的傳統。如果往屆存在擴招比較多的情況,大家就不用太在意9月份公布的計劃招生人數,畢竟復試時擴招的可能性會很大。例如復旦大學,幾乎每年都會擴招,擴招的幅度也很大,最終錄取人數比計劃招生人數多很多。選擇學校的時候,盡量選擇有招生人數多而且有擴招傳統的學校。
把往屆的這些數據都一一找到,按照上文的方法和標準綜合的去分析考研難度,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出入。當然,考研難度的分析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我說的這些有很強的主觀性,僅供大家參考。
另外,很多同學不知道怎么去找這些資料,我的經驗是復試線、計劃招生人數、復試比例、總成績計算公式等都是在復試前給出,這類信息一般是公布在學院的官方網頁,一般是碩士招生那欄里。而報考人數、報錄比、最終錄取人數之類的信息一般是復試后,學校做出的統計,一般是公布在目標學校的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選擇學校的方法:
一般而言,考研定目標無非就是學校、城市、專業三個方面的考慮。以下以城市和學校為考慮方向,談談定學校的個人方法。至于專業,也就本專業和跨考兩個選擇,本專業不必說,跨考的要么是和自己專業相近的,要么是相對好考的,要么是自己很喜歡的。如果是專業都定不了,那我也不知道說什么好了......
下面進入正題(前提:已定下想報考的專業):
第一個方向:按學校來選。
1.如果有心儀的學校,那么就可以跳過這一步開始評估其考研難度了。
但需要提醒的是,若你希望一戰成功,那請務必理性考慮學校的難度是否在自己努力之后能夠企及。在每年考研失敗的同學里,有相當一部分真的是抱著“幻想”去定學校,而沒有理性考慮所定目標與自己實力之間的層次差距(注意我說的是“層次差距”,有的差距努力一年之后可以迎頭趕上,有的差距不管你這一年如何努力都趕不上,因為一年時間真的不長,你努力一把或許會有“量”的積累,但很難有十分明顯的“質”的改變,這就是“層次差距”。當然也有二三本的學生考上了清北復交之類的985名校的故事,但幾乎沒有人是一年之內造就的,翻看這些人的大學履歷甚至高中成績,應該都不會太差;另一種情況就是家里有關系,這可以讓你少努力一些或者少做一些無用功。但這些都不是“層次差距”的問題了)。
當然,如果你一心想奔著這個學校去,別的學校都不想考慮,那么也不用過于糾結學校難度是否太大,反正考研二戰三戰N戰或者在職考的門檻比高考低多了,你只需風雨兼程、心如泰山即可。
第二個方向:按城市來選。
1.拿一份中國行政區劃圖。
有想去的城市并且其它地方不作考慮就直接勾出來。
如果沒有非去不可的城市,那么就先把自己完全不作考慮的省份劃掉,剩下的按照“想去的”和“去這里也行”分成兩類。
2.考慮自己想報考哪種層次的學校,985、211、一本、二本、專業類院校(北電、上戲、南藝之類)...一般而言最多就同時考慮兩類吧(如果你需要考慮三類甚至以上,那么你對自己也太不了解也太沒信心了吧╮(╯_╰)╭。比如你不知道自己的實力到底能否考上985,那么你就同時考慮985和211高校,然后按照上面劃分的“想去的”和“去也行”的省份,分類列出各個省的985、211高校。接著去每個學校的官網上看有沒有你想報考的專業,沒有則劃掉。有的話就記錄下來,最后把這些學校的考研難度和自己心儀程度進行綜合比較,大致就能確定你的目標了。
這個方法看似繁復,但其實大家想去的城市都那么幾個,想去的學校也是那么些,這就是所謂的“熱門”。所以用這種方法稍加梳理,你最后定下來的城市和學校不會很多,可能也就2、3個的樣子。
第三個方向:按專業來選。
當你專業定下來后,可以去網上搜索該專業的全國排名。雖然不同年份和不同評選標準會導致最終結果有些許差異,但不管怎么選,榜上有名的學校其實都是那么幾所,頂多添一兩個新鮮血液,不會大換血的。就好比國內高校top10排名,雖然各個高校的具體排名有時會變化,但基本都是那幾個學校排來排去。
所以按照專業排名,選出前幾所(至于到底是前五、前十還是前二十,則看自己的水平與目標了),然后評估其難度。
p.s.這里還可以提一點,有時可能會出現兩三所學校水平都差不多的情況,但是每個學校的特色和發展方向會不一樣,因此要在網上搜一下這類信息,再對比自己的興趣和目標來考慮。
以上?梢杂靡环N方法,也可以兩、三種方法綜合使用。還是那句話,多搜集信息,多加權衡考慮,才會更加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