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10月18日指出,自1981年我國學位制度建立以來,30多年間共培養博士研究生49萬人,碩士研究生426萬人,其中近5年培養的研究生約占培養總量的50%。
本來以為有關負責人要反思研究生培養規模增長太快,但從媒體報道看,教育部是把研究生規模的快速擴大作為重要教育成績的,而且很可能進一步加快發展。因為“我國大學生規模超過其他國家,但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無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自身需求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2012年我國博士生畢業總數為 5.6萬人,約為美國的40%;碩士生畢業總數為56萬余人,不到美國的70%”。教育部門列出這組數據,似乎想為研究生教育大規模發展作辯護,也為進一步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作鋪墊。這值得警惕。
發展研究生教育,當然有必要,但是,如果過度重視規模和數量,而忽視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和特色,以及研究生教育和社會需求的接軌,只會制造研究生泡沫。
事實上,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泡沫已經出現,而且有越吹越大之勢,我國高校曾在2009年前后,降低研究生擴招的幅度(控制在5%以內),但近年來借研究生培養結構調整(增加專業碩士,在2015年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比例達1:1),一些高校還在增加研究生招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追求教育GDP的思維未變。不少高校認為,只有舉辦研究生教育,甚至做到研究生規模超過本科生規模,才是學校高水平的表現。
面對近年來旺盛的考研熱,高校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有充足的“底氣”。而且,相對于本科教育來說,大幅擴大專業碩士招生,是更方便、更賺錢、更能增加學校研究型大學味道的事,但高校沒有想過,考研熱最直接的原因是大學生就業難,加之我國社會存在“學歷情結”,于是考研成為很多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出路。可是,研究生畢業找不到工作怎么辦?認為提高學歷就能提高就業競爭力,可沒有與學歷相匹配的真實能力,最終會讓學歷貶值。
這些問題,教育部門和高校并非不清楚,但是,要扭轉擴張趨勢,面臨強大現實利益的阻力,包括,如果縮小研究生招生規模,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出路就會進一步減少;如果控制研究生規模,有的學校的碩導、博導就要競爭上崗;再就是,有的高校還想進一步升格,增設碩士點、博士點。
在這種情況下,教育部門要對研究生發展結合國家人才的實際需求、高校辦學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決策,不能簡單對比我國和發達國家的人才數量,作戰略規劃。當初大學擴招時,也是拿發達國家大學人口每10萬有2萬左右的數據,來論證我國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必要性。可是這需要全面分析美國的情況,美國GDP中,服務業附加值的貢獻占80%,而我國服務業的附加值,僅占GDP的45%,而服務業是容納大學生最多的行業,服務業不發達,是造成我國大學人口比例不高,但大學生就業卻十分困難的重要原因,如果不顧這個事實,盲目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會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
另外,國外的大學自主辦學、自授學位,各校具有各校的特點,同時保障教育質量?晌覈鴦t是由政府部門制定戰略,并親自部署實施戰略。教育規?焖贁U大,可學校的特色沒有了,教育質量也失去保障。
結合我國高校的辦學條件和社會的人才需求狀況,我國研究生規模已經夠大了。在分析國外教育時,我國當前最緊迫的是借鑒國外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學校辦學制度,切實實行管辦評分離,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學校現代治理結構,這樣,大學的辦學才有清晰、明確的定位,各層次人才的培養才會結合社會的需求、大學的辦學條件做到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