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15年研究生考試正進入調劑和復試階段,許多高校通過微博、微信紛紛發布了自己的研招調劑缺額信息。
就在這個緊鑼密鼓的面試招生階段,許多過了國家線卻未能考上目標院校的考生卻放棄了調劑機會,不少招生單位遭遇尷尬。
這樣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說,在東北某省,去年一半的上線考生聚集在一所985高校,另外幾十所學校只能去瓜分最后剩下的名額。
陳志文曾問過北京師范大學一個畢業生:“為什么不考慮調劑?”這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干脆:我是985的學生,為什么要去一個211高校?
“相當一部分上線的考生,寧愿不上,也不愿意被調劑到非志愿學校與專業。”陳志文說。
“向名校聚集”學生基本不會逆向而行
在今年的研究生考試中,中國傳媒大學學生陳琪(化名)的總分比一區(包括北京、上海等21省市)國家線高出8分,有希望進入本校考研復試。盡管如此,他心里卻早已做好打算,即使未能如愿,也不會接受調劑。
同樣“不愿將就”的,還有來自湖南女子學院的周欣(化名)。當意識到自己考上一區學校的可能性不大時,她便決定放棄調劑開始找工作。因為“自己的本科院校名氣不大,考研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學歷進名校”,雖然“母親偏向于讓我調劑到二區(包括內蒙古、廣西等10省區),讀個研究生學歷,但我認為一般的普通二本院校與我要報考的上海985高校差距太大。”
與陳琪和周欣一樣,很多選擇棄調劑而逃的考研黨之所以會如此堅定,大多因為內心的“名校”情結。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研招辦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考研中“向名校聚集”的現象越來越明顯,985高校學生只考更好的985高校,211高校學生只考985高校,非211高校學生報考985、211院校,“學生基本不會選擇逆向而行”。
中國教育在線《2014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曾對影響考生選擇學校及專業的因素進行調查。數據表明,學校知名度成為學生選擇的最主要因素,占比27%。其次是獎助學金待遇19%、學校地理位置16%、報考難度及錄取比例14%。
這也得到麥可思的佐證。麥可思對2013屆、2014屆畢業生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4屆本科畢業生讀研動機中,有40%的學生考慮“學校牌子”,而這一比例在2013屆本科畢業生群體中為35%。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學校牌子”這個因素所占比例在上升,其余因素如“就業難”、“改變專業”等所占比例均保持穩定。真正為學術讀研的學生連續兩年都只有22%。
“所以,會有部分考碩的人拒絕被調劑到其他大學。”麥可思專家王伯慶說。
史無前例:有學校三輪調劑面試也沒有招滿
一所高校的研招辦老師告訴陳志文,在該校2014年的招生中,學校先后搞了三輪調劑面試,最后也沒有招滿,“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這位老師向陳志文表示:“屈辱,從來沒有過的屈辱!最后人家說去了一個211學校,我們怎么辦?最后只能放了。”
《2015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去年全國多個省份碩士研究生招生出現未完成招生計劃的情況,部分高校普遍感到可以調劑復試的合格生源偏少,生源質量下滑,錄取工作面臨比較嚴峻的形勢。
報告顯示:遼寧省出現多年未見的生源嚴重短缺情況,全省50個招生單位缺額2259人;河南省首次出現完不成招生計劃的情況,缺額230人。
不僅如此,地方院校的缺額最為嚴重,甚至超過招生計劃的10%。據陳志文了解,在廣東,個別地方院校的招生計劃只完成了1/3,創下歷史紀錄,“研究生也招不到,讓許多校領導意外、感慨、驚訝”。
還有更多的“考研黨”早在考研開考時便選擇了放棄。據報道,在遼寧省今年考研的教室里,空位比比皆是,每考一科空位都在增加。統計顯示,100名考生中,有13人棄考。
來自遼寧省招考辦今年1月6日的數據,2015年碩士學位研究生考試應考人數為62855人,實際參加考試54527人,有8328人“棄考”。
“如果說報名向名校聚集還正常的話,但大量上了國家線的考生毅然決然地放棄調劑的機會,也就是徹底放棄讀研究生的機會,給我們、給高校、給高等教育帶來了一個尖銳而深刻的反省,為什么?”陳志文說。
學歷貶值,用人單位更重出身 提升學歷收入也沒明顯優勢
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看來:“這是我們原來片面追求高學歷、學歷達標帶來的后果。”
陳志文認為,伴隨著1999年的高校大擴招和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適齡人口迅速下降,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幾乎創下世界紀錄的增長速度,迅速從精英模式,進入大眾化,進而逼近普及化。
“大學生越來越多,當人人都大學畢業時,大學生就開始貶值。”他說。于是,用人單位開始看學歷:本科比?浦靛X,研究生比本科好就業。如今,當本科生和研究生都越來越多時,用人單位就更注重出身了。
王伯慶認為,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學校牌子和學歷——研究生尤其是好學校的研究生——對用人單位是個名片:在不了解求職者的情況下,錄取好學校的研究生,遇到好用的人可能性就會大一點,“用人單位在不了解一個求職者的情況下,實際上是投資,就像做風投的時候,可能失敗,但愿意投資到成功可能較高的項目上”。
在陳志文看來,用人單位不可能花很大的精力去仔細、專業地甄別每一個學生。于是,從入口、出身看,至少是最簡單、理想的選擇,對于多數人的判斷還是準確的。
于是,在招聘中提出985、211高校畢業生這條線的用人單位比比皆是。陳志文說,不僅是就業,各學校招收研究生、招聘老師,也紛紛提出了出身的要求,所謂清查三代。
而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則擺在學生們面前:機會成本。程方平舉例說,今年大學畢業,如果再上2~3年研究生后,很多機會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