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名研究生是很多大學生夢寐以求的理想。當我們從考研大軍中沖出重圍或保送讀研而有幸成為一名研究生之后,如何開始自己的讀研生涯是一個值得反復思考的問題。讀研的日子是新奇的,也是緊張的,面對這種與大學本科階段全然不同的讀書生活,有的研究生可能茫然不知所措,虛耗了光陰;有的研究生卻如魚得水,直奔更光明的未來。因此,如何規劃讀研生活是十分重要的。我一直認為,讀研不僅是通往學術圣殿的朝圣之道,也是人生的修行之道。老子曾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讀研乃問道,但問道亦有道可循。
追問:何謂讀研?
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畢業生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就業難成為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切身問題,考研便成為緩解就業壓力的一條有效途徑。這意味著一些研究生可能一開始只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而讀研,并不是因為喜歡學術而讀研。對這類研究生而言,他們在讀研之后缺乏從事學術研究的興趣與目標。當然,對大部分研究生而言,讀研是大學時代追逐的學術理想,因此考研是當時很明確的人生目標,而考研的成功就意味著這個目標的實現。但值得注意的是,考研與讀研是不一樣的。如果說考研是大學時代的學習目標,那么讀研則需要一個新的目標或理想來支撐自己。因此,讀研期間需要經常進行自我追問:為什么要讀研?如何來讀研?這種追問或反思可以促使自己在讀研期間保持良好的心態與研究狀態。
淡定才能保持讀研的干勁
讀研是相對清苦的,日以繼夜的讀書及研究需要其他休閑活動來調節。當然,對真正的讀書人而言,讀研本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讀研并不意味著自己生活的單調乏味或完全沒有樂趣。知名學者余秋雨先生在其大作《文化苦旅》中有過這樣的追問:“我們這些人,為什么稍稍做點學問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么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呢?” 實際上,讀研是自己個性的選擇,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更重要的是,要把原本看似清苦的讀研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讀研是從事學術研究的開始,保持淡定的心境很重要。讀研意味著選擇了一條通往學術殿堂的道路,這條道路與從政、從商之路相比,有著迥異的清貧與寂寞。對真正從事學術研究的人而言,學術研究可能類似于出家修道,需要過著皓首窮經、暮鼓晨鐘般的生活。當看著早已參加工作的昔日同窗領著高薪、衣著光鮮的站在自己面前時候,我們很可能會對自己的讀研選擇產生自我懷疑,有時甚至會覺得這種清苦的讀研生活完全沒有意義。這時,很多研究生會假設:如果自己當年參加工作而非讀研的話,生活將會過得更好。實際上,讀研存在著機會成本,選擇讀研的機會就意味著放棄其他機會。在這個時候,要堅定自己讀研的選擇,以淡定的心境來對待,要不斷地通過閱讀來培養自己的學術興趣。事實上,學術研究進行到千鈞一發之際,支持自己繼續走下去的是學術興趣和學術理想。這就需要以學術理想來堅持自己的讀研之路,使枯燥的讀研生活過得有意義。
從閱讀中梳理出學術價值
研究生需要學會整理大量的材料,從中梳理出有學術價值的東西。理工科的研究生可能更注重做實驗以獲取數據,但文科研究生必須大量閱讀著作。閱讀是研究生的基本功,讀書萬卷,其義自現。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熟悉自己所在領域的研究狀況。當然,研究生讀書時應該注意方法,要精讀自己研究領域的基本著作,特別是那些知名學者的著作。通常而言,知名學者都是學術權威,通過閱讀他們的著作,就可以快速地了解目前這個領域的學術前沿在哪里,也可以知道這些知名學者們正在關注的熱點問題是什么。我導師就經常這樣告訴我,他只要看一個研究生讀了什么書或者正在讀什么書,他就知道這個學生的學術水平怎樣,因為對學術敏感的研究生會鑒別出這個領域里的好書,會讀第一流的著作;相反,那些不會讀書的研究生會經常閱讀二流的著作。因此,讀書首先要讀第一流的著作,通過讀這些著作,才有可能和第一流的學者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思考問題,才有超越他們的可能。
研究生需要閱讀的著作很多,必須把精讀和泛讀結合起來。由于研究生階段是學習如何開始從事學術研究,是處于從事學術研究的起步階段,因此必須通過讀書來展開自己的學術訓練。精讀與泛讀的結合是最有效的訓練方式:通過精讀可以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通過泛讀可以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精讀對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很有幫助,這就要求熟讀一些思想艱深的經典著作。一方面,熟讀經典著作是進入該領域學術譜系的一種最好方式,即能知道該領域里以往的學術大師們在思考什么問題,或者他們是如何思考這些問題的;另一方面,通過熟讀經典著作,逐步掌握一套概念,而這些概念及其表達方式會逐漸進入自己的思維結構里,如同輸進自己體內的血液一樣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你就會發現自己可以運用經典著作里的一套概念來看待世界,而自己的思維能力在無形中也得到提高。
在泛讀方面,要多讀自己研究領域之外的著作,以擴展自己的知識面。這意味著閱讀不要受專業的限制,比如以文科為例,中國傳統學術認為文史哲是相通的。因此,擴展知識面就要打破學科的界限。對一個比較成熟的學科或研究領域而言,該領域之內的學術資源已經被前人梳理了一遍,并且那些所謂的學術權威早已在這個領域里確立了自己的話語權,在這個領域里再發現新的東西雖然也是可能的,但是難度已經很大,這就需要從其他專業或學科來尋找靈感或新方法。實際上,很多新的學術長點就在學科交叉的地方,嘗試進行跨學科的研究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從“知識消費者”變成“知識生產者”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方式與本科階段的學習方式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在本科階段,學習主要是由老師對知識進行傳授,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知識的傳授基本上是灌輸式的。而在研究生階段,導師對研究生傳授的主要是學術研究的方法,研究生需要對以往習以為常的知識展開懷疑與批判,并以反思的精神來讀書,不能輕易盲從于學術權威們的觀點。當然,研究生的學習是在導師的指導之下以自學為主的,但實際上導師指導學生的時間是相當有限的,讀研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由研究生自己支配的。在相對自由的時間里,如何支配自己的時間來進行自我學習變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