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暑期,黃桃大范圍成熟之際,總有一群特殊的季節性零時工。他們穿著嚴格消毒的車間服,機械單調地重復著一項工作——黃桃去核,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位東北大學研究生造果核機器人做桃罐頭,一起來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工作環境潮濕悶熱、工作性質枯燥乏味、雇傭大量勞動力卻逐漸形成招人困難的局面、去核成本的提高,這些困擾著制桃加工企業卻讓他們又無可奈何的問題,竟成了后來凝聚東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劉浩創新團隊的“核心”原動力。
劉浩創新團隊研發了一款自動黃桃去核機——果核機器人。
團隊工作人員介紹,我國是世界上桃種植面積較大的國家。全國黃桃加工廠數量非常多,桃加工,尤其是桃罐頭的加工在我國水果加工產業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經驗豐富的去核工人特制了專門的去核刀具,但幾十年來卻一直沒能擺脫人工的桎梏。為了能夠實現黃桃罐頭生產產業的自動化,出身于計算機學院的劉浩,別出新意,打造了一款自動黃桃去核機——果核機器人。
據介紹,果核機器人,作為工業機器人的一支,在世界上早有發展。最為典型的意大利去核機,其去核原理是兩個機械臂同時反向旋轉桃,使得果核脫離。國內也曾出現過沖桃去核機,運用氣壓將果核沖去。但因現有去核技術不完善,難以保留黃桃品相和營養,劉浩善于創新,別出心裁將團隊研究成果——圖像識別技術與去核動作結合起來,研發基于實時圖像信息識別的果核機器人。
果核機器人工作原理是,攝像頭拍攝黃桃截面照片,獲取圖像信息。控制芯片處理圖像信息后,自動調整黃桃位置,最后去核機械臂啟動,從黃桃中分離出桃核。
工作人員表示,將圖像識別技術與傳統機械技術及電子控制技術相結合,解決了傳統機械技術難以避免的破壞果肉營養及品相的問題。通過測試,果核機器人識別率達到99.2%,機械臂去核率可達99.7%,達到市場要求的桃核識別率的技術指標,符合技術要求。單臺機器一分鐘可去核50顆,相當于8個勞動力同時的工作量。果肉留存率大于90%接近果肉留存率極限值92%,而人工去核果肉留存率僅為為85%(果肉留存率:去核果肉質量與原桃質量之比)。
目前,技術成熟的果核機器人已逐步投入市場,劉浩團隊也與一些企業展開了合作。某企業不僅一筆預定數十臺果核機器人,同時希望劉浩團隊開發水果分揀機,幫助其完成水果加工工業化。
東北大學工作人員介紹,其實,早在本科大三時期,劉浩就曾嘗試創業,和自建團隊一起研發了一套集隧道安全監測、數據采集和通信、分析建模的一套自動化設備,并作為創始人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但由于產品知識產權原因,他離開了公司。劉浩去年重新組建團隊開拓工業機器人領域。研究處于深水區時,為了模擬去核機器人所處工作環境與其工作負荷耐受度,劉浩團隊甚至大量采購黃桃,以致整個實驗室終日彌漫著濃郁的黃桃氣息,經久不散。這份熱情與執著,終于讓他們研發成功了智能水果去核機器人。在學校的扶持下,他也如愿成立了自己的第二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