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學考研論壇對于每一個報考寧夏大學的考生來講,都是一個很好的考研交流平臺。寧夏大學考研論壇主要為大家提供最新的寧夏大學研招信息,考研真題,考研大綱,復習資料,考研錄取分數線,疑難問題,經驗隨筆等,歡迎訪問寧夏大學考研論壇。
寧夏大學考研論壇:https://bbs.kaoyan.com/f563
寧夏大學考研論壇:https://www.1zhao.org/forum-797-1.html
寧大簡介
寧夏大學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的綜合性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等次學校。
寧夏大學始建于1958年。1997年12月,寧夏大學與原寧夏工學院、銀川師專(含寧夏教育學院)合并;2002年2月,與寧夏農學院合并,組建了新的寧夏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嶄新的一頁。學校坐落在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塞上歷史文化名城銀川市,校園樓宇林立、花木繁茂、環境幽雅,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在5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不斷弘揚"不怕困難,不畏風寒,根深葉茂,本固枝榮"的"沙棗樹"精神和一代代寧大人"艱苦創業、負重拼搏"的傳統,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特別是近年來,學校搶抓西部大開發、省部共建、自治區黨委政府"重點建設寧夏大學"和"努力把寧夏大學辦成高水平大學"戰略決策等歷史性機遇,著力促進內涵發展,提高辦學質量,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各項事業快速發展,整體辦學實力顯著增強。
學,F有三個校區,占地面積2383畝,教學實驗農場1695畝。在校教職工2716人。面向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現有全日制普通本、?圃谛I16000余人,研究生3000余人,少數民族預科生3000余人,在校留學生近400人,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在籍學生14000余人。公開出版學術期刊4種,《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多年入選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1995年成為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西北地區寧夏主節點。擁有現代化的數字化圖書館和多功能體育館。學校固定資產16億元。
學校設有23個學院,F有73個本科專業。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7個自治區重點學科,7個"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1個"211工程"重點培育學科,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5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民族學、水利工程、草學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有能源化工、設施農業、生物技術、生態恢復、土建與水利工程、草畜產業等9個自治區院士工作站,F有國家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110項。
學校專職教學科研人員中高級職稱人員占55.5%,碩士以上學位人員占83%。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1個、培育團隊1個。柔性引進院士23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7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三層次14人,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新世紀313人才工程"28人,1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人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人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6人享受"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4人被遴選為教育部中文、 物理、 生物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首批"塞上英才"工程。
學校擁有一批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F有各類科研機構38個,各學科領域實驗室93個。能源化工(天然氣轉化)重點實驗室、西北土地退化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寧東基地煤化工資源循環利用實驗室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寧夏大學阿拉伯研究中心為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培育基地,西部特色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西北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重點實驗室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葡萄與葡萄酒工程研究中心、旱區現代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夏學研究院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學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化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出臺了《關于加強本科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培養的若干意見》,制訂了實施方案,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要求。按照"基礎扎實,人格健全,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目標培養合格人才,確定了"加強基礎、突出實踐、發展特長、注重創新、分流培養"的教學改革思路,并且通過構建兩個方案(專業培養方案、人格培養方案)、完善兩個體系(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打造三個平臺(課程建設平臺、實踐能力培養平臺、創新能力培養平臺)加以實施。學校力求通過努力,使所有本科生以不同方式參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活動,并且使其中30%的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
學校的科學研究工作持續穩步擴大規模,圍繞"提升質量,強化特色"的總體目標,以協同創新為切入點,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強化科研激勵機制,加強問題導向科學研究,整合優勢科研資源,以重大項目為依托,持續推進原始創新,集中開展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促進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十一五"以來,學校先后承擔自治區級以上科技項目1500余項,經費總量3.3億元,2012年度總經費超過了1億元。先后承擔和完成了"西北干旱冷涼區設施園藝節水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安全重大問題研究"等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項目和課題。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20項,獲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3項,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61項,寧夏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160項。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創新獎、自治區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等方面實現了突破。學校先后組建和參與了寧夏寧大設施農業科技人才服務有限公司等4家科技型企業,與自治區5個市、10多個龍頭企業及區內100余家中小企業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派出了上百名專家和科技特派員,深入基層開展技術研發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