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重慶大學動力工程學院概況,供大家閱讀查看。
學院簡介
重慶大學動力工程學院始于1937年的重慶大學工學院動力科,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成立重慶大學動力系,1981年更名為熱力工程系,1998年更名為熱能工程學院,2001年更名動力工程學院。1998年按照教育部專業目錄調整,將原有的工程熱物理、電廠熱能動力、熱能工程、制冷及低溫工程等四個本科專業合并為熱能動力工程本科專業,2006年增設核工程與核技術本科專業,2010年增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
重慶大學動力工程學院是全國最早的熱科學與工程教學科研基地之一。七十余年來已擁有工程熱物理國家重點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重慶市重點學科,含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溫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化工過程機械等六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核科學與技術一級碩士授權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先進能源動力技術及系統”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985工程”研究中心和“低品位能源利用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百千萬人才計劃、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次,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6名,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人,F任教育部能源動力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中國電力教育協會熱動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人,委員3人,機械工業教育協會熱動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名。3個本科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學院是動力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全國教育培養協作組組長單位;已發展為多層次、全方位的能源與動力工程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學院設有熱能工程系,動力工程系,制冷與低溫工程系,核能工程系,可再生能源系,中心實驗室,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仿真工程研究所,能源與環境研究所等。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64人,其中教授24名、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22名,獲博士學位的教師58名,比例達專任教師的91%。在讀博士生110余名、碩士生400余名、本科生1200人,博士后研究人員8名。三期“211工程”已經以優秀成績通過驗收,“十一五”“985工程”平臺建設正全面開展。“能源與動力工程”本科專業及“動力工程”專業碩士進入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面向本科的“熱動類專業自主創新實驗室”及“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實驗室”及“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已經建成,投入了運行。
近三年來,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90項,總經費約1.0965億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科技部國家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計劃)“低品位能源利用熱力學基礎及評價”等6項,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4項,科技部國家重大專項項目1項,重慶市科委科技計劃重大項目2項,重慶市科委科技計劃重點項目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共發表SCI收錄論文141篇(其中SCI分區I區55篇,II區27篇)
學院的辦學總體思路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研究、探索以人才培養為根本的(院/系)隊伍、學科、研究基地協調發展。迎挑戰,抓機遇,敢于爭取,善于承擔;把握前沿,突出特色,交叉、融合、創新;熱、核、新能源重點突破與整體發展相結合。建設成為中國最好的研究教學型能源動力工程學院之一。
動力工程學院將一如既往地繼承和發揚專業優良的辦學傳統,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為核心,以科研為支撐,以實驗基地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圍繞學校定位與中長期發展規劃,認真調查研究,結合實際,充分發揮優勢,注重培育特色,加強學院基本條件建設和內涵建設,經過5年努力,形成一個結構合理,能適應學院規模發展需要,教學條件優秀、有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高級人才的專業建設體系。
重點研究室簡介
重慶高校市級重點實驗室——熱工實驗室屬熱科學和熱工程及能源轉換與利用領域的應用基礎實驗室,涵蓋重慶大學熱能工程學院的一個工程熱物理博士學位授權點,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動力機械與工程、制冷與低溫技術四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是重慶市熱工理論與新技術和工程熱物理重點學科在實驗和研究領域的延伸與發展。本實驗室包括傳熱傳質學、工程熱力學、燃燒與環保、電站熱力系統及設備仿真、熱能利用與節能、制冷與空調及熱力制冷六個研究方向,并已達到國內領先或者先進水平。
一、傳熱傳質學方向
主要進行傳熱傳質及其強化,熱管技術、相變傳熱及其強化、微尺度傳熱的應用基礎理論,工程應用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①在核沸騰、珠狀與膜狀凝結、食品凍結與熔化、換熱設備的高溫熱保護等方面提出若干新分析模型、新的強化方法(抑泡孔板┅)、新的關聯式(辛-曹Gea-T關聯式和辛-曹Thermoex-ceL-E關聯式┅)新的計算方法。達到國外同期研究水平。②研究多孔芯和重力熱管的傳輸機理與特性,熱管材料的兼容性與壽命,分離式熱管換熱器設計與工程應用。從技術上支撐,建立了國內最大的熱管生產基地,在冶金(寶鋼等)熱回收、電站鍋爐技術改造上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在國內外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③微傳熱是近年來國際傳熱界的新興熱點,我校是國內微傳熱研究最早的領先的單位,于1996年完成了國內第一項關于微傳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還提出了多孔壁微熱虹吸蒸發段模型,建立了被國外學者稱為張-張關聯式的計算式;辛明道教授于199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課題(基礎研究部分)資助,繼續進行深入研究。目前正將該領域研究引向微散熱器開發,電子與微電子設備的冷卻等工程應用領域。此外在有限空間內的自然對流、新型三維內肋管內的受迫流動與換熱、高溫及高熱負荷的熱保護,生物傳熱等方面都作出了與國際同期研究水平的學術成果。
二、工程熱力學方向
以非平衡熱力學及其工程應用研究為主,理論上側重非線性熱動力學系統的熱力學與動力學行為,進行微分方程解的穩定性分析,探討系統失穩后的行為及非線性系統呈現的特殊運動狀態。自九十年代以來,完成二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正在進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二項。研究有化學反應系統的傳熱傳質、果蔬儲藏保鮮、干燥、燃燒等耦合不可逆過程的熱力學分析,力圖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應用非平衡態熱力學解決工程問題的方法,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分支---工程非平衡熱動力學。此外,通過汽液相變問題的研究力圖建立起新的非平衡態熱力學相變理論;能量系統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分析由此發展起來的熱經濟學研究;兩相流動微分方程解的幾何拓撲分析及其他工程性課題。該非平衡熱力學及其工程應用研究居國內領先水平。
三、燃燒與環保方向
主要進行化石燃料的高效低污染燃燒理論與技術的研究,包括煤的循環沸騰床燃燒與脫硫,工業型煤的燃燒與脫硫,城市固體廢棄物潔凈燃燒與能源化系統,燃煤鍋爐脫硫與除塵技術與裝置等。近二十年來,完成了國家攻關項目和省部級項目二十余項在煤的增壓沸騰床燃燒、無煙煤型煤脫硫及無粘接劑成型研究上填補了國內空白,在沸騰床點火技術上有創新;針對西南產量很大的高硫無煙煤潔凈燃燒與利用研究,獲得了無煙煤脫硫劑、高效低阻組合式旋風除塵器、旋流霧化水膜除塵器、漂珠烘干沸騰床、沸騰床離子交換器等成果。在國家及有關部委的資助下,正進行MSW潔凈燃燒與能源化、CFBC大型化等項目的研究。高硫無煙煤潔凈燃燒與利用研究達國內領先水平。
四、熱力系統及設備仿真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內容有:①熱液系統及設備動態過程的模塊化建模理論與建模方法研究;②火電站、核電站一體化工程仿真工具的研制、開發和應用;③反應堆熱液系統,蒸汽發生器熱液系統,鍋爐熱液系統,鍋爐燃燒系統,蒸汽和燃氣透平熱力系統等的動態模型建立,動態特性方析,運行特性分析;④電站仿真培訓裝置的研制;⑤熱力系統微機智能在線監控裝置研制;⑥基于Web和知識庫的熱工自學習系統研究等。該方向多年來,在理論研究、工程應用、軟件開發、產品開發方向取得了重大成果,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5重點攻關、省部委等課題的圓滿完成,獲獎和推廣應用,以及發表的60多篇論文表明,該方向的研究工作具有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達到國際同期研究的先進水平。對提高電站運行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提高運行人員的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五、熱能利用與節能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熱能生產利用中關鍵技術以及節能技術和蓄熱器,換熱器,熱力機械的設計優化,及其新產品、新工藝、新系統的開發研究;余熱、余壓、余汽回收與綜合利用技術,開發相應的節能產品。比如,由重慶市重點推廣的節能產品蒸汽蓄熱器,與工廠合作研制的分離式熱管換熱器,水熱煤換熱器,翅片管省煤器,余熱干燥設備等,已在國內多家大、中型企業使用,產生了巨大的節能效果。
六、制冷與空調及熱力制冷方向
主要研究以熱能制冷的核心的實用技術、工程應用及空氣調節系統設計優化。著力于新產品、新工藝、新系統的開發研究。①余熱空調器性能研究;②制冷與空調的傳熱與傳質;③制冷壓縮機及系統;④液氮熱物性及技術應用。
化石燃料和核能是我國和世界主要能源;茉春秃四艿霓D換、利用過程中都必須經過熱能形式,火電、核電、化工、國防、冶金、建筑、交通、航空、輕工等國民經濟主導部門,無一例外的與熱能或熱工相關,甚至許多工程技術的發展是以熱科學與熱工程技術為依托的。因此,許多國家及產業部門和著名大學均對熱科學與熱工程領域的研究與發展給予高度重視,投巨資推動其科技進步。 重慶市能源結構不合理和能源利用率低一直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建立重慶市熱工重點實驗室,加強上述領域,加強熱科學與熱工程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創新與開發,對以化石燃料為主要能源的重慶市的科教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