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舒城基地,指導老師、舒城縣科技局局長張玲給研究生講解大棚蔬菜種植技術。
背景
在教室里學知識,在圖書館里做學問,在實驗室里做研究……研究生的傳統培養方式一直立足于校園這個象牙塔之中。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新變化,這種傳統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需求,越來越受到詬病。
2009年1月13日,安徽大學與懷寧縣人民政府簽署了共建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開創了被譽為“安大模式”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探索之路。與傳統模式不同,研究生在完成理論學習的同時,培養周期中有將近一年時間在聯合培養基地的具體工作崗位上,通過學校和基地“雙導師”指導,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由此完成畢業論文。
這種嶄新的研究生培養機制,在3年實踐中,增強了學生能力,支持了地方工作,提高了培養質量,收到了學生、地方、高校“三贏”的良好效果。
經過3年的發展,安徽大學已與懷寧、太湖、舒城、和縣、廬江、來安、懷遠、休寧8個縣建立聯合培養基地;與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軍事醫學科學院、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7個高水平科研機構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合作;與安徽安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肥皖儀科技有限公司等19家企業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聯合培養,已經成為安徽大學研究培養的成熟機制。
推動研究生培養機制創新安徽大學黨委書記 黃德寬
與地方政府共建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是對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探索,目前,我校已在省內8個縣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創新基地,完成93名研究生的聯合培養工作,為地方政府提供研究報告100余篇,并有6名聯合培養研究生畢業后留在創新基地工作。
與地方政府的聯合培養工作取得的成績雖然是初步的,卻積極地推動著我校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更新。創新人才培養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及安徽省戰略需求緊密結合,這越來越成為我們的共識,開拓更多聯合培養渠道成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自覺行動。我校先后與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軍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7個高水平科研機構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為研究生了解科學研究前沿、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提供契機。
我校還結合蕪(湖)蚌(埠)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千人培養計劃”項目,與安徽安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肥皖儀科技有限公司等19家企業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為研究生了解生產、研發一線、參與協同創新搭建平臺。圍繞安徽省“加快皖北發展”戰略,與阜陽師范學院等3所省屬師范學院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在利用兄弟高校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也與兄弟高校分享研究生教育經驗,為促進安徽省省屬高校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作出了應有貢獻。
通過各種形式聯合培養工作的開展,導師和研究生的視野進一步開闊,要求改革的呼聲也更加強烈。為此,我校從2010年入學的研究生起,全面啟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研究生培養成本分擔機制,多渠道籌集研究生培養經費,建立研究生資助新體系,充分調動研究生學習、科研的積極性;改革導師遴選制度,實行導師年度招生資格審核制,建立研究生導師準入和退出新機制;實行學分制和彈性修業年限制度,分類制定研究生學業標準,以強化學科發展所需高層次后備人才素質為導向培養博士研究生,以提高創新研究能力為導向培養學術型碩士研究生,以提高直接就業和創業能力為導向培養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建立健全研究生中期考評和分流制度,初步形成分類指導分層培養、開放型多樣化的研究生培養新格局。正是聯合培養,推動了我校研究生培養機制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