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同學立志成為一名鋼琴教師,并制定了職業規劃,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這篇鋼琴教師方向職業生涯規劃吧!
鋼琴教師方向職業生涯規劃范文
真實姓名:
性別:
年齡:
籍貫:江蘇
身份證號碼:3602031991xxxx3528
所在系及學院:音樂學院
專業:音樂教育專業
學號:b0x02040xx
聯系電話:
e-mail:
一、未來10年總體規劃
職業方向:鋼琴教師
總體目標: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教師,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
二、社會環境和職業分析
1.社會一般環境
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中占據重要角色,具有強勁的發展勢頭。國家更加注重青少年的教育,特別是素質教育,而音樂教育在中國的發展還是比較落后。
2.特殊社會環境
由于中國的音樂教育發展較晚,音樂教育知識大部分源于國外,中國的音樂教育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國急需音樂教育人才,尤其是經過系統培訓的具有較好音樂素養和教學能力的專門人才,因此音樂教育職業市場前景廣闊。
三、行業環境分析
音樂教育是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較好音樂素養和教學能力的專門人才的專業教育,要求音樂教師能適應教師專業化的發展要求,系統掌握音樂教育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具有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以及進行教學研究的能力,能夠勝任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工作。
四、各大分析
1.自我分析
優勢盤點:口齒伶俐,能說會道,做事絕不拖拉?紤]事情詳盡周全。在學校學生會工作,學習中有種不完事不罷手、不完美不結束、鍥而不舍的態度和精神,好強的性格形成了我越挫越勇的學習態度。
劣勢盤點:感性化,稍微欠缺理性思考,心直口快,不會拐彎抹角。好強的性格同時也常常導致我急功近利,做事情太過要求完美。
2.角色建議
父親:“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畹嚼,學到老!”
母親:“專注你的目標:不拋棄,不放棄!”
老師:“聰明,有上進心,單純,乖巧,缺乏社會經驗”。
同學:“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加強人際關系方面的溝通協調”。
五、職業目標分析與組合
學歷目標;碩士學歷
職務目標:教師
經濟目標:每月收入一萬元人民幣
分階段闡述:
a—2010年~2011年 取得英語四/六級證書,有實習成果和經驗并提高自身素質。
b—2011年~2012年 開始帶一寫鋼琴學生適應以后的音樂教育工作。在此期間,我也開始準備考研。
c—2012年~2013年一邊繼續尋找工作,一邊考研,若考上了研究生,先讀研究生,因為家庭經濟較好,父母希望加強自身的學歷。
d—2013年~2016年 用3年的時間,為自己的事業努力奮斗,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一些國內重要的鋼琴比賽要開始參加,最好取得名次。
e—2016年~2017年 尋找其他契機,發展自己, 爭取考上博士,然后可以談場戀愛。在28歲之前要有自己的家庭。
六:成功標準
個人事業、職業生涯和家庭生活的協調發展。只要自己盡心盡力,能力也得到了發揮,每個階段都有了切實的自我提高,即使目標沒有全部實現(特別是個人收入),我也不會覺得失敗,給自己太多的壓力本身就是一件失敗的事情。
七、職業生涯規劃實施方案
大二
1. 了解自己的專業,參加學校舉辦與專業相關的一系列講座。
2. 認真學習專業任選課,來充實自己
3. 每天抽出一個小時來提高英語聽說能力,每天睡前背30分鐘背20個英語單詞,爭取通過4級。
4. 在校內參加勤工助學,擔任學生助理,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5. 參加學校內的各種課外活動:學生會的活動,征文比賽等。
6. 成為中共預備黨員。
7. 期末考試平均分在80分以上。
8. 暑假學會汽車駕駛,拿到汽車駕駛證。
大三
1.堅持每天抽出一個小時來提高英語聽說能力,每天睡前背30個英語單詞,增加詞匯量,通過大學英語6級考試。
2.主修專業和輔修專業各科測試成績仍需保持在80分以上。
3.每周聯系專業方面的老師,上專業小課。
4.每月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增強服務意識。
5.成為中共黨員。
6.繼續參加勤工助學。
大四
1.學好本專業的選修課程,每門課程考試成績在80分以上。
2.制作好簡歷,掌握一些必要的求職技巧,每晚登陸中國高校就業聯盟網。留意上面的招聘信息。
3.擔任學校就業知道中心的學生助理。
4.參加招聘會。
5.完成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完成自己主修和輔修的專業,取得學位證和畢業證。
八:本人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看法
不少人都曾經這樣問過自己:“人生之路到底該如何去走?”記得一位哲人這樣說過:“走好每一步,這就是你的人生。”是啊,人生之路說長也長,因為它是你一生意義的詮釋;人生之路說短也短,因為你生活過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人生。每個人都在設計自己的人生,都在實現自己的夢想。有一份職業生涯規劃,對我的人生有莫大的幫助,畢竟把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比隨遇而安好得多。經過一番斟酌,我決定將我今后的職業生涯規劃付諸于文字。但它所代表的僅是我想發展的大體框架,決不是細節,它所起的作用僅是鞭策我向自己的理想加快腳步,換言之,它是一種催化動力的添加劑。雖然這兩個“僅”字聽來有些微不足道,但它包括了職場生涯中的兩個重要元素:目標和動力。但是計劃定好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體實施并取得成效。這一點時刻都不能被忘記。任何目標,只說不做到頭來都只會是一場空。然而,現實是未知多變的。定出的目標計劃隨時都可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一點,每個人都應該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當然,包括我自己。因此,在遇到突發因素、不良影響時,要注意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不僅要及時面對、分析所遇問題,更應快速果斷地拿出應對方案,對所發生的事情,能挽救的盡量挽救,不能挽救的要積極采取措施,爭取做出最好矯正。相信如此以來,即使將來的作為和目標相比有所偏差,也不至于相距太遠。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若有不當之處,敬請大家指出或補充,在此感謝!
【拓展閱讀】
高等院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與方向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神圣使命。而無論是教育教學還是科學研究以及服務社會,其主體都是教師。教師水平如何,從根本上決定著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雖然高校辦學需要諸多條件,是一個系統工程,但真正決定辦學水平的關鍵因素無疑在于教師。對此,哈佛大學原校長陸登廷(Neil Rudenstein)明確指出:“在大學中,沒有比發現和聘用教師更重要的問題。”我們經常引用的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名言:“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表達的也是同一意思。因此,在抓辦學水平過程中,必須把關鍵和重點放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打造一支高水平師資團隊。
一、高水平師資隊伍應該立足于外引還是內培?
相當一段時期以來,國際上著名高校對人才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在中國,在建設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的追求下,諸多高;撕艽缶Π阎攸c放在設置優厚條件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上。應該說,從實際情況看,外引方式確有一定效果,特別是引進國外學科帶頭人對改進師資隊伍結構、跟蹤國際學科前沿、提高辦學質量等方面的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對國內而言,其效果就另當別論了。我們應該基于整個國家的視野而不是針對某一具體高校來判斷所謂效果。不能說國內高校之間人才的流動沒有任何積極作用,但其副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那就是人才爭奪戰中的惡性競爭所引起的后果到了令人堪憂的程度。對某一高校而言引入的“效果”就是流出單位的代價。從國家整體視野看,這只是一種人才的結構調整,人才總量并沒有變化。在很多情況下,宏觀意義上的效果遠遠沒有代價大,不符合科學發展觀,此其一。第二,立足于外引的做法加劇了不同區位、不同層次高校之間發展上的“馬太效應”,不利于不同區域、不同層次高校之間的均衡發展。例如,作為中國西北惟一一所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大學蘭州大學,雖是百年名校,但20世紀90年代后期,人才外流現象非常嚴重,每年都有近30個教授、副教授調出,成為該大學非常痛心的事情,成為“沒落的貴族”、“中國最受委屈的大學”。同樣,地處欠發達地區的中國礦業大學,由于地域劣勢,該校教師隊伍的穩定特別是高水平教師的穩定面臨這巨大的困難和沉重的壓力。僅2000年至2002年3年中,共有107名教師外流,大大多于引進的數量,形成人才流動與引進之間嚴重的逆差。第三,單純引進的做法可能使得引出單位不愿培養高端人才,而引入單位可能會忽視人才隊伍建設,一味求助于人才引進的錯誤發展路徑,從長遠看使得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誤入歧途。一個人博士畢業開始從教到成為較有成就的學科帶頭人,至少需要15年以上的時間。這一時期對原單位講可以說是“種樹階段”,是“成本中心”?墒堑搅“摘果階段”,人才卻遠走高飛,實在是有悖于人才培養的初衷。在這種預期下,原單位就沒有動力去培養高水平教師。而對引入單位來講,把成長過程的成本留給別人,自己直接收獲果實,成為“利潤中心”,是多么“一本萬利”的事情?在這種效應下,引入單位有足夠的動力去“挖人”。事實上,“挖人”的作用和效應從“填表價值”上看是立竿見影的,但也很容易引發原有人才的種種不滿,造成新的矛盾,使引進的人才難以融入團隊,更難以領導團隊,心情并不舒暢。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才被引來引去,接連“跳槽”,甚至轉了一圈最后又回到原單位的極端現象。因此,立足于整體、根本和長遠,有必要審視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模式,把重點放在內部培養上。
二、高等院校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
古人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里的“預”就是我們所說的規劃、設計、計劃等。在企業界,員工職業生涯規劃早已成為職業的起點,而對高校來講幾乎還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如前所述,打造高水平高素質師資隊伍的關鍵在于內部培養,而內部培養和內部成長的前提就是進行教師職業生涯規劃。2005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啟動了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即教師的“樂業工程”。工商管理學院作為試點單位之一積極響應落實,當時64名專職教師全員參與了職業生涯設計工作。廣大教師深有感觸,青年教師感到一開始就思考職業規劃問題,奮斗目標明確;而中老年教師更是認為,長期以來忽略了職業生涯規劃,奮斗目標不明確,錯過了職業生涯規劃的黃金時期。但“亡羊補牢,尤未為晚”,所以在羨慕青年教師趕上了好機會的同時也積極支持此項工作,紛紛進行了職業生涯規劃。通過多年的實踐,取得了較大效果。通過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試點工作,我們深深感到,規劃還是不規劃大不一樣,而且是早規劃早受益。通過前后對比,我們覺得高等院校進行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是非常必要的。
(一)有助于避免教師職業發展的盲區和誤區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一直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如同中小學教師一樣成了單純的教書匠角色,對科學研究和實踐經驗不重視。即使在教學環節,也往往認識不全面,對好教師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教學形式、藝術甚至趣味、口才等低層面的認識上,而對傳授內容的系統性、深入性、邏輯性、正確性、實踐性往往不求甚解,更談不上傳授內容背后所體現的方法和思維。極端的情況是很多教師居然以講課門數多、跨度大為自豪。應該說,類似種種做法嚴重違背專業化分工原則,嚴重違背高等教育規律,其后果是害人害己,從教師職業生涯角度理解,可以說是嚴重影響了教師的職業前程。因此,有必要針對我國高校教師職業發展的盲區和誤區,大力開展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揚長扶短,即發揚優勢,克服不足,尤其克服科研和實踐方面的不足,只有這樣的教師才是真正的好教師。
(二)有助于克服教師成長的個體性和低效性
很多人認為教師工作是個體性非常明顯的工作,教師職業的發展完全在于個體創造性的勞動。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和錯誤的。不管何種職業,成功的原因是一樣的,而失敗的原因卻“各有各的不幸”。組織的人文關懷和職業規劃指導欠缺,個體對于自己的職業未來缺乏愿景和有效的努力路徑,即使有成功的愿望,也往往可能事與愿違甚至南轅北轍。過去,多數教師從根本上還不能理性地知道自己將成為什么樣的人,典型地體現在:(1)教學上,開設課程過多,“主業”不突出,甚至“無關多元化”,造成教師“門門通門門松”的狀態,道理很簡單,“不一則不專,不專則不能”,“人人之才成于專而毀于雜”,分散了精力,勢必影響核心優勢的形成。(2)科研上,一來根本就沒有科研意識,長期沒有任何科研成果,二來即使重視科研成果,也往往是重數量而不重視質量,時至今日我們的很多教師在科研履歷中仍強調科研成果總字數、發表數百篇論文、出版大全之類的著作等,而對論文本身的規范性、期刊級別、引用率、獲獎、同行專家意見等毫無概念。(3)實踐上,忽視實踐經驗的作用,體現在教師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科學研究,都是紙上談兵,閉門造車,對于理論上的最新進展和實踐上的最新動態往往是一無所知,這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教學和科研的價值和意義。所以,有必要通過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將教師發展導入正確的軌道,避免盲目性和走彎路。
三、高等院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三好教師
高等院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問題是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總體目標是什么?這個問題還很少有人探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提出了“釋放教師職業潛能,促進教師追求卓越教學,提升教師科研水平”的目標,應該說這一目標針對大多數學科專業而言無疑是先進的。但對于類似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工學之類的應用性學科而言,這一目標顯然忽略了實踐要素。對于真正的好教師而言,除了教學好、科研好之外,還必須實踐好,因此,我們提出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是讓廣大教師成為集教學好、科研好、實踐好于一身的“三好教師”。
“三好”教師的目標與高等院校使命的三大要素的表述實質是一樣的!吨腥A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高等院校的使命既然在于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與此對應,作為完成高等院校使命的主體的教師必須具備這三大條件。也就是說,所有大學都應該如此。對于應用型學科而言,這三大要求更為迫切更為明顯。對教學而言,脫離了實踐要求的教學屬于“象牙塔教學”,是紙上談兵;對科研而言,脫離了實踐要求的科研屬于“閉門造車”,內部循環。美國《商業周刊》在1986年3月24日發表了一份關于“執行官們如何評價商學院”的投票,在調查結果當中,86%的執行官認為“商學院向學生傳授了許多管理知識,卻并沒有教給他們多少關于如何經營一個公司的知識”。面對這種高等教育脫離實踐的現狀,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反思和批評。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管理大師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在2004年出版的《管理者而非MBA》一書序言中寫到:在教過15年的MBA課程后,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忍無可忍,要求我們麥吉爾大學管理學院的院長減少我的教學任務,并相應降低我的工資。這只是因為我發現,在我認識的管理實踐和我認為意在培養管理者的課堂教學之間,存在這太多的脫節。我發現不只是我一個人有這樣的感受。許多年來,我問過世界各地的尤其是美國的同事、同行們對于教授傳統的MBA學生有什么體會。我對那么多人與我心有同感感到驚訝”。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院長理查德施馬倫西(Richard Schmalensee )2006年在《商業周刊》撰文指出美國從50年代末期開始的管理教育改革,引導商學院注重學術研究,忽略管理實踐的風氣,這導致了近年來對管理教育與管理實踐脫節的批評。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管理學院需要鼓勵有思想、有實踐經驗的教師,致力于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研究,這樣,既能改善教學,又能提升管理實踐。他批評現有的學術獎勵體系,引導教師惟有通過在權威期刊上發表專業研究論文來體現自己的價值,而不去獎勵那些誰要是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