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做職業生涯規劃有意義嗎?爭論從未停息過。有過來人說,社會總在變化,你怎能預測未來?回頭想想我們幾十年哪有人規劃,都是被各種因素推著走到今天的。也有人懊悔,如果當年對未來多思考些、有規劃些,也不至走那么多彎路、浪費那么多時間。
哈佛大學有一個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是: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一直朝著此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標,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斷完成預定的短期目標,生活狀態不斷改善,工作地位不斷提升,25年后他們成了諸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管等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60%的人目標模糊,25年后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突出的成績;其余的27%的人沒有目標,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很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職業生涯規劃就是要通過這一管理工具幫助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樹立自己長期、中期、短期職業發展目標,并將幾十年后的目標與今天的行動聯系起來,防止“滑”向未來。我省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已有七個年頭,所有參賽選手都感言: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促使他們審視自我,思考未來,充實大學生活。他們自我感覺更自信,大學生活不茫然。
大學生做了職業生涯規劃,他們就會按規劃發展嗎?爭論也從未停息過。從記者跟蹤的幾位當年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的獲得者情況來看,他們有的未必按規劃亦步亦趨,但我們不難發現詹峰雖沒像當年規劃的那樣進入酒店行業,但他如當年規劃的一樣從事著人力資源管理,而他大學中的行動方案就是依人力資源管理高管的要求做準備的。張怡攀想按當年的規劃行事,但沒如愿進入汽車銷售行業,而是到汽車服務公司市場部工作,接著她按當年的備選方案去做HR,最后她還是認為自己適合市場營銷,選擇客戶經理崗位。應該說,在大學期間她按規劃做好了營銷與HR的知識技能準備,為她的崗位獲取及職位升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們兩人的職業發展方向都沒偏離當年的職業生涯規劃。從這么多年的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的作品來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共有弱項就是風險評估與備選方案,沒有考慮變化的規劃是不能稱之為規劃的,最多只是個計劃,計劃不如變化快。
大學生做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引導他們的職業發展嗎?理論上可以,但實際上有困難。其核心問題在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質量難保。有的同學純粹是為參賽做職業生涯規劃,帶有較強功利性,甚至會為完成作品臨時確定一個具體單位為職業發展定位,以體現其目標明確,造成規劃難實施;有的同學是指導老師按所學專業的發展給個行業或職業,他再“倒裝”,依此去分析自我、分析環境,造成分析不真實;有的同學雖然也用了很多心理分析工具解剖自我,但缺乏專業分析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對自我認識不準,以致人職匹配度不高;有的同學職業認知貧乏,甚至想當然,導致職業規劃偏差。這和中學教育體制有關,中國中學教育是應試教育,職業嘗試空缺,而國外中學采用選修豐富多彩的專業基礎課和將職業嘗試情況作為高校錄取條件之一的制度安排,保證了學生從十三四歲開始就不斷進行職業嘗試,多次的試錯機會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認知。還有的同學用不科學的信息做科學的分析,致使結論成為偽科學,如職業選擇時用平衡決策單分析,工具是科學的,但用于分析的數據是學生感覺得來的,結論當然是不科學的,規劃自然就無效了。
職業生涯可分為內職業生涯和外職業生涯。外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從職業學習到退出職場所經歷的工作職位、職務的總和。內職業生涯更多地注重于主觀感受,注重于工作事務與家庭義務、個人消閑等其他需求的平衡,它是一個人從事職業過程中與工作相關的行為、態度、價值觀、工作體驗等。主觀感受被價值觀、興趣、年齡、生活狀態等等左右,可見,職業生涯完全按規劃實施難似上青天。但我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喚醒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從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的影響來看,規劃倒逼了他們認識自我、社會和職業,確立了他們職業發展方向,促進了他們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的準備,端正了他們學習與生活的態度,減少了他們就業的盲目與茫然,增加了他們職業成功的概率。所以職業生涯規劃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是越早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