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專業選擇誤區透析
(一)名校傾向:名牌大學各方面條件都好,是普通大學難比的。如果名牌大學有適合自己的專業,自己又有能力考上,應該追求。然而有一些高分考生為了擠進名校而放棄了自己喜愛的和擅長的專業,屈就于自己不喜歡、不適合、不擅長的專業,完全從牌子出發,不考慮專業因素,則是極不明智的。我們立足于社會,要靠我們所學的專業和能力打天下。那些只問學校不問專業和能力的用人單位是極個別的,并且越來越少。牌子是表面的虛名,而專業才是實質上的本領。
在本書第一章里提到一個北京名校的學生,畢業三年后月收入3000多元,而一個在北京上自考的學生三年后卻月收入6000多元。其原因是:前者,1、雖名校畢業但學的經營管理專業和自己的內向性格不符,見人話都不想說,如何做經營管理工作。2、經營管理專業是個老專業,學習的人多,社會保有量大。而社會需要量相對較少,一個企業幾百人、幾千人需要管理人員就只幾人、十幾人,需要技術人員幾十人幾百人。3、我們現在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很多管理人員還是上級任命的干部。這些干部雖學歷不高,但有多年的實踐工作經驗,這是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替代不了的。即使沒什么本事站著茅坑不拉糞的,新來的有能力的大學生也難頂其位。所以她的就業選擇面就小,工薪就難往上漲。
而后者,學的是新專業計算機網絡技術。因計算機、互聯網剛從幾年前調整的低谷走出,普及速度很快;這方面人才需求猛增,社會保有量相對較少,所以工資收入就升得快,升得高。
如果上了名牌大學,而專業卻是自己不喜歡、不適應、不擅長的專業,很可能在高手如林的名牌大學里,過早地被"淘汰"出局。有的不適應專業,學習壓力大,抑郁,甚至自殺的都大有人在。
有的高分考生一心追求名牌大學,非名牌大學不上,為爭這口氣,為爭這個面子,年復一年的復讀。從1999年到2006年,大學畢業生從84萬增長到413萬,七年間增長了5倍,每年以70%的速度遞增,如果這期間你復讀一年。到畢業時謀職者就多出70%,復讀兩年,到畢業時就多出140%的人和你爭飯碗。近幾年大學畢業生的工資也從前幾年的2000-4000元降到1000-2000元。多復讀一年畢業工資少拿一半,何苦?就為爭個面子,爭來的是一時心理安慰,失掉的除精力、金錢、時間外,更重要的是機會成本,實不可為也!
(二)盲目攀比。有些人在報志愿時,眼睛盯著那些和自己學習成績差不多的同學。他們報什么志愿自己也報什么志愿,或選擇口碑好、聲望高的專業盲目攀比。不少學習優秀的學生總是處在老師、家長、同學優越的贊譽之中;養成了一切都要和同學一比高低的習慣。否則似乎就證明不了自己是最優秀的。這種虛榮心和自尊心交織起來的心態,很容易忽視自己的真正內在優勢和潛能,忽視自己追求的目標和人生的意義。爭到的是一時,而失去的可能是一世。所以,有些自恃聰明機靈的人若干年后并沒有取得大的成就。而"這山望那山高"沒有自己最擅長的專業發展方向,就是其中原因之一。要慎重考慮自己一生的發展方向,切不可把自己的選擇當成炫耀的資本。
低分生的盲目攀比。很多學生考分低距本科線距離很大,不顧自己的學習能力,非要擠"本科"、拉關系、找門路、不惜重金。從某省曝光出"黑大學生"的資料顯示,單中介費就花幾萬--十幾萬元,結果還是個國家不承認學歷的"黑大學生"。有個學生花幾萬元把戶口遷到邊疆某省沒考上本科,又花數萬元進了某省一所大學,每年學費一萬多元,先后花了近十萬元落了個"黑大學生"。還有的花十幾萬元、二十萬元給學生買個北京戶口的,其實花這么多錢非要擠國內的"本科"根本沒必要,少花錢走正道成才的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