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女生張靈正坐在地鐵上翻看同學們推薦的求職“圣經”——一本名叫《騎驢找馬》的書。今天下午要面試的工作并不是她理想中的“駿馬”,可是為了留在北京,她只能“騎驢看唱本,走著瞧”了!
“騎驢找馬”的意思是先就業再擇業。近兩年來,這一觀念在畢業生中非常流行。2006年,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和《大學生就業》雜志承擔的“全國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發展” 的調查顯示,先就業再擇業的態度成了多數畢業生的首選。在接受調查的3456人中,有44.2%的2006屆畢業生持這種態度。
用人單位不甘心只做“培訓基地”
正在某律師事務所試用的王玉告訴記者,先就業是一種比較務實的態度。“我們馬上就大學畢業了,不能再靠家里養活了。所以越臨近畢業,大家找工作的要求就越低。”可是,盡管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愿意“屈就”,企業卻不一定愿意“笑納”這些人才。
在接受調查的人力資源主管中,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一種是建議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再發展;另一種則強調,不要抱著先就業再擇業的短期想法,高流動率會讓用人單位望而卻步。有HR(人力資源主管)專門在調查問卷中寫道:“我們這里不是培訓基地,請大家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
有些畢業生心態習慣還沒畢業
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意見分歧,暗示了兩者之間存在溝通障礙。調查數據顯示,“對用人單位的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45.47%)成為困擾畢業生求職的首要因素。實際上,被訪的企業表現得比學生更焦慮,56.3%的用人單位迫切希望求職者對自己將要從事的崗位知識有充分的了解。除此之外,“對社會缺乏了解”是招聘單位對畢業生的第二大不滿。
4月12日,在央視工作的一位節目策劃人告訴記者,有的學生對工作“完全不開竅”。有個實習生,跟她大半年了,有一天忽然跟制片人抱怨說“很閑”,“沒事兒可做”。消息反饋回來,忙得夠戧的這位節目策劃人真暈了,忍著憤怒把實習生叫過來:“你告訴我,什么是市場推廣?”實習生倒也不含糊:“不就是發發信嗎?”
用人單位青睞的是對工作有熱情、有能力、能擔當責任的人。可是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是一種學生的心態和習慣。已經畢業一年的小軍告訴記者,他們單位曾經有一位碩士生因為沒有自己沖廁所的習慣被領導勒令“卷鋪蓋滾蛋”。小軍的同事們都覺得納悶,“自立是一個人走入社會的基本能力,這也需要企業培訓嗎?”
用人單位和學生的溝通是雞同鴨講
國內某調查公司的HR陳女士最近剛結束今年的招新工作。她告訴記者,企業最關心的是新員工的綜合素質怎么樣?他能為企業做什么?而正在找工作的王玉告訴記者,學生們最關心的是,你能給我多少錢?“如果你給我的錢不夠我生活,那我不是在這兒浪費時間嗎?我們很希望能在面試前就知道這個工作底薪是多少,可是每次都是面試到最后一輪才會談到薪酬的問題。”
在陳女士看來,和王玉這樣的學生溝通有點雞同鴨講的感覺。“我們有一個基本的薪酬體系,但是我們要通過幾輪的面試才能搞清楚你到底值多少錢?”
職業規劃要趁早
“溝通是雙方的,但更主要的責任在學生一方”。小軍說,“畢竟現在是買方市場,咱掉價了就得趕緊吆喝,還得吆喝得人家愛聽。”一年的工作經歷讓小軍明白了,主動溝通是學生進入職場必須面對的問題。
學生們正在努力地和用人單位溝通。調查顯示,學生們最感興趣,也最積極參與的兩類培訓是進入企業之前的入職實習培訓和與企業進行多種方式的互動溝通?墒牵谟行⿲<铱磥,畢業前才開始了解企業、做職業規劃有點“趕不上趟兒”。 新東方學校的徐小平老師在他的博客上寫道:中學、大學是人生打基礎的時候。青年人除了埋頭學習之外,無論如何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前途:將來靠什么謀生?
更有甚者,近期來上海開會的英國權威職業規劃咨詢專家Sheila Semple女士建議,要解決年輕人就業時的迷茫問題,應該從3歲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雖然3歲聽起來早了點,可是我們的大學生通常是23歲才開始職業規劃。與他們相比,我們的職業起跑晚了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