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各大企業對于高學歷、高層次和緊俏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使人們漸漸覺得“海歸”人士日益搶手。越來越多的人都抱有“留學便可謀到高薪職業”的想法,去國外鍍金。但隨著留學人士回歸數量不斷增加,很多“海歸”都已變成“海待”,被晾在一邊了。
“海歸”只是頭銜
技術才是關鍵
正在加拿大留學的小杰,所學專業是西點,今年是他留學的最后一年,正面臨著擇業的問題。小杰說,西點專業并不是他的初衷,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業,其目的就是為了將來可以定居在那里。“呆了3年,我覺得這里不適合我,所以我想回國。”但是,小杰也有自己的無奈,“我能做什么呢?恐怕回去后,‘海歸’就變成‘海待’了。”
與小杰同樣遭遇的留學生,并不在少數。他們出國前并未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出國后發現,國外的生活與自己想象的不一樣,因此便考慮回國,但是緊接著,問題就出現了——回國后,真的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嗎?
“‘海歸’只是頭銜,我們所需要的是技術型人才,并非單純的“海歸”人士。”某證券公司的管理部負責人呂小姐表示,公司在招聘人才時,并不會刻意強調需要“海歸”,但如果應聘者學歷高、技術強,恰好又是“海歸”人士,那么,這樣的人才是企業非常愿意考慮的。呂小姐認為,“海歸”的最大優勢就是語言,但國內的一些高學歷人才,同樣也具備很熟練的語言能力,因此,如果專業技術不能贏人,那么企業更愿意選擇國內知名學校的人才。
高不成低不就
“海歸”變“海待”
除了職業規劃不明確外,高不成低不就也是使“海歸”變“海待”的原因之一。有人算過一筆賬,如果出國留學需要60萬人民幣,假如留學者回國后的月薪是1萬元,那么至少需要5年掙回成本,如果月薪在5000元,那么需要10年收回成本。隨著月薪的遞減,年頭會遞增,因此,低于5000元的月薪,會使“海歸”們覺得“不劃算”。
職業經理人林先生表示,如今的企業都非常會“精打細算”,基本不會在人才及學歷方面進行資源浪費。如果一個中專生可以勝任的工作,企業卻選擇本科生來做,那么對于企業來說,就有些入不敷出得不償失了。某合資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表示,同一職位的工作,如果用本科生需要支付3000元,用研究生就可能要5000元,用“海歸”,就要支付更高。面對這樣的職位,企業往往會選擇聘用本科生而非更高學歷的人員。“企業考慮的永遠是效益和利益的最大化。”該經理表示。
找準定位做規劃
出國不要盲目
一方面企業對于“海歸”有需求,另一方面,“海歸”變“海待”的數量也在增長,盲目地跟風,使越來越多的“海歸”向“海待”趨勢發展。那么,應如何避免這種現象呢?
“找準職業定位、做好規劃,才能使自己回國后有用武之地。”職業經理人林先生如此表示。職場人或畢業生,在出國鍍金之前,要給自己定職業目標,先掌握國內職業發展的動向,了解近幾年國家需要怎樣的人才,確保在回國后,自己所學專業還是熱門專業,或企業對于該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仍處于非飽和狀態。
此外,不要盲目出國。一些醫學類、科研類的專業,需要高尖端技術,那么這些人在出國鍍金后,會將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帶到國內,這樣的人就是搶手的人才。但如果所學專業不是高端專業,那么,即使不出國,也可在國內的知名學校進修、學習,來提升自己的知識。既不會花費很高,又可以學到知識、得到相應的回報,同時,也避免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