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在現代社會,不光女怕嫁錯郎,男人也怕娶錯妻。不光男人怕入錯行,女人也怕入錯行。
入錯行的后果有三:
第一, 不容易賺錢。既然行入錯了,那就是wrong fit(人-崗不匹配),就不是right fit(人-崗匹配);不是right fit,就很難有出眾的表現;沒有出眾的表現,進步就緩慢;進步緩慢,收入就有限。
第二, 不容易幸福。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天24小時,除掉吃喝拉撒睡用去一半,還剩12小時,8小時全在工作上了,加上加班,很多人清醒時間完全花在工作上了。所以說,選擇了職業,基本上就等于選擇了生活方式。特別在中國這樣的工作文化里面,8小時之外,幾乎沒有生活。不夸張地說,選對職業,就選對了生活。
第三, 不容易自我實現。打個比方,如果當初愛因斯坦真的應邀參加以色列總統競選,而德高望重的愛因斯坦真的當選,那么,最大的可能是,這個世界多了一個蹩腳總統,少了一個天才物理學家。假如愛因斯坦從小就“被”成為總統,而走上從政的職業發展道路,那么,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就會因為很難發現自己的偉大,而變得郁郁不得志。
有人選錯了職業,是因為不了解行業。記得我初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的一個班會上,主題就是以心理學為第一志愿的人,分享選擇這個專業的動機。
我發現,大家的選擇,竟大多是基于對這個專業的曲解。因為不了解而犯的職業選擇錯誤相對容易避免。
最好的辦法,是問問從業多年的成功人士、平庸人士、郁郁不得志人士,聽聽他們怎么說這個行業,然后再作選擇。
更多人選錯了職業,是因為不了解自己。
如果把職業比作航船,而每個人的核心職業價值觀,就像是錨。艾德加·施恩(Edgar Schein)寫了一本書,叫做《職業錨》(career anchor),把人們的career anchor分成8種。
Career Anchor之一:技術/職能。“我拿到了博士學位,已經有了一定的學術地位。管理是很累的事情。千萬別讓我管事,我只想做化工專家。”有類似想法的,就是這類人。
Career Anchor之二:管理才干。“我喜歡作決策、不怕冒風險。我不怕得罪人。我希望最終做到總經理崗位。”有類似想法的,就是這類人。
Career Anchor之三:創造力。“我不能讓我的創造力消耗在企業內的日常瑣事中,我要一個廣闊的用武之地。” 有類似想法的,就是這類人。很多創業者屬于此類。
Career Anchor之四:獨立自主。“被人指手畫腳,卻還得裝孫子是我最不能忍受的事。所以我現在是自由職業者,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方面的咨詢工作。” 有類似想法的,就是這類人。很多創業者屬于此類。
Career Anchor之五:保障。“我需要穩定的工作讓我承擔起養家糊口的責任,同時從事業余愛好。所以我選擇在政府機構工作。” 有類似想法的,就是這類人。
Career Anchor之六:服務/獻身某項事業。“幫助別人的事業(扶貧、環保)最有意義。” 有類似想法的,就是這類人。
Career Anchor之七:單純的挑戰自我。“我因為厭倦而頻繁更換工作。” 有類似想法的,就是這類人。好在現在的職業選項非常多,足夠這類人玩一輩子的。
Career Anchor之八:生活質量。“我不愿為職業發展犧牲生活質量。”有類似想法的,就是這類人。這種人是人群中的另類,他們會放下工作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然后去從事自己的愛好。
為了認清自己的career anchor,大家不妨對號入座。由于每個人的自我認識程度不同,加上外界宣傳的影響,對號入座談何容易。
雖不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過,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回憶童年也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
那些找到真愛的職業的人,往往重現了他們在幼兒園時代的生活方式:那些遠離孩子群孤獨地玩沙子的孩子,現在大都成了自由職業者;那些制定游戲規則領著大家玩的孩子,現在大都成了領導者;那些敢于深入險境鋌而走險的孩子,現在很多人都在創業。
成功與否,倒在其次。
有時,我們感覺自己老了,既然選擇了,就這樣一直做下去吧。但是,我們每個人只能活一生,還是聽聽史蒂夫·喬布斯的感言吧:Keep looking, don’t se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