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做才能適應職場?職場上有什么樣的規則,又需要什么樣的人?這些問題無論對于已經手拿offer的職場新人,還是對于那些正在為找工作東奔西走的求職學子,都是需要仔細琢磨的。下面,就來聽聽周其洪、孫虹鋼、王占軍三位資深職場人士傳授的“職場秘籍”。
選對池塘釣大魚
周其洪:教育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項目專家成員
很多學生說找工作是一個被用人單位選擇的過程。我認為這句話說錯了,應該強調是我們在選擇單位,或者說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
如果把單位比作魚,那我們就是在釣魚。每位學生都應該想想,你想釣的是什么魚?是國企、外企、事業單位,還是黨政機關?你又能釣什么魚?你適合做什么?你有什么魚餌,能否吸引這些魚?要知道國企吃的魚餌和外企吃的魚餌不同,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吃的魚餌又不同。還有你的釣魚工具,需要什么樣的釣鉤和釣桿,要從市場的角度來考慮。最后還有心態,那些太著急或者毫不上心的人都是釣不上魚的,想釣上魚必須要擺正心態。
有些學生找工作的時候只盯著大城市不放,其實大可不必。毛澤東曾經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把它運用到找工作中,就是曲線找工作的理論。如果在北京找不到好工作,我可以先到一個小地方去積累經驗,積累夠了以后再回北京,我們應該換一種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
很多學生都會拿著一些諸如英語四、六級證書前來應聘,以圖證明自己的實力。但其實這是沒多大用處的。招營銷人員的,招聘人員會扮演顧客,要你現場推銷貨品;招秘書的,要你現場做助理工作。
所以就業能力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層,而應該落實到實踐層面。但遺憾的是,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大學生,有市場意識的大學生,卻不會超過五分之一。知識要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我再談談找工作的具體策略---先定向再定位。我們首先要確定工作的大范圍、大方向,選擇工作方向不僅是畢業生應該考慮的問題,大一、大二的學生也應該為自己的未來定向。但是這個定向不能是完全盲目的,需要根據自己的專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群。比如說法學專業的學生,他們所面向的職業群體可能是公務員、律師、公司職員、教師、法律研究員等。選擇其中某個角色便是一種定向,定向之后還需要定位。如果你選中的是公務員的話,那么還需要明確自己是想當法官、檢察官、司法人員、公安還是其他;如果選中的是公司職員,那么就得考慮自己是想做市場、銷售、物流,還是研發、人事行政等。
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有一個“人職匹配理論”,是由美國職業生涯規劃大師帕森斯所提出來的,也是我在做人力資源工作的時候非常推崇的一個理論。這個理論指出,人所從事的職業必須與他的價值觀、性格、興趣和能力相匹配。比如說,性格內斂的人不適合做老師,哪怕你的知識很淵博、做學問做得很好,但是如果你沒有激情、沒有張力、你上課學生都想睡覺,那么你和教師這個職業就是不相匹配的。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先把自己的特點和優劣分析清楚,量力而行。
做一個聰明的職場人
孫虹鋼: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會專家委員
大學生是獨立的社會人,要凡事自己作主,必須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聰明的英文是SMART,這幾個字母也正好教會了我們“聰明”的辦法。S代表specific,M代表measurable,A代表attainable,R代表result-base,T代表time-based。也就是你的行為目標要是明確的、具體的、可以度量的、可實現的,并且是有時間進度控制的。具體地說,比如你在大學期間除了要上老師教的那些課程以外,你還得花大量的時間學些課堂上不會教,但在以后的工作卻很能用得上的知識。當然你必須先明確自己以后的工作究竟需要些什么知識,然后才能有針對性地去學。
下面再談談一些謀職攻略。通常我們評價自己的方式依次是:你在什么學校上學,學的什么專業,上過哪些課,去過哪些地方實習,完成過什么項目。但事實上,企業評價你的標準剛好相反,他們最為看重的是你完成過什么,而不是你在哪里學習過。報紙上曾經有報道,說北京聯合大學機電學院的畢業生都被企業提前“預定”,因為他們每個學生平均每年至少都到企業“練手”一次,他們學校還和很多公司簽訂實習協議,如:西門子公司等。這些看似是一個職高學校做的事情,如果大學都能這么做就對了。
同時在大學期間應該注重實踐,積累社會經驗。我想給大家講兩個真實的案例。小郭的專業是工商管理,他從大二開始就在人民日報社實習,一開始抄信封,然后做校對,再接著找資料,最后做上了實習記者,在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同時收到了三份offer,起薪都非常誘人,因為他的實習經歷很豐富,而且都做得很好。還有一個比較經典的案例:惠普公司要招人,收到了一大疊的應聘簡歷,他們看每份簡歷的時間都不會超過五秒,但是有一份簡歷卻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上面就寫著一句話:“某年某月我去某個商場對一百名顧客進行了觀察,其中有五十名購買了非惠普產品,另外五十名看了惠普的產品但是沒有購買,請您傾聽一下我的看法。”惠普的人看了以后很感興趣,就找他來面試,一談還挺好,就要他了。這位學生成功的關鍵就在于他表現出了這個企業所需要的核心素質:對企業感興趣,重視顧客,了解市場。
初涉職場應有“泥土心態”
王占軍: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
有一位年輕總裁這樣說過,我們很缺人才,但是不缺人手。究竟什么是人才?就是有實干精神,適合你的職業,并且忠誠于你的職業的人。對于初涉職場的人來說,應該具備一種“泥土心態”,樂于從基礎工作做起。
舉個例子:和路雪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當初選了一個人想培養他做自己的接班人,一開始讓他做些技術性的基礎工作,結果這個人沒做幾天就不想做了,覺得這個與他原來的專業關聯性不大。后來這位人力資源總監說,你做任何工作都要從基礎做起,基礎性的工作不會埋沒你,只看你怎么做而已。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會有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成泥土吧,讓別人把你踩成一條路。
還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學生物工程的博士,經一位著名科學家的推薦來到了某開發區工作,專業非常對口,但是一個月以后就被人辭退了,原因是他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動作很粗魯,比如說用完試劑以后不蓋蓋子,導致了一些成本的浪費。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學歷高或來自于名校,就把自己擺在很高的位置,要有“泥土心態”。
此外職業發展還有一些原則,如要給自己一個很清晰的定位,企業最需要有職業意識的人,要積極行動。同時還要勇于承擔責任,如果職業人不想著改進公司的現狀,解決公司的問題,可能有一天公司就會成為歷史,自己也會成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人。只有處處為公司著想,你才能成為一名好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