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教育”作為最近日漸受到社會關注的詞匯,其有兩個不同意義的概念表述。一個概念是“貫穿于整個職業生涯的教育”,一輩子接受教育,也就是俗話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另一個概念是“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尤其是針對人生的長期規劃。這兩個概念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生活在當今社會,更是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兩根人生支柱。
知識激增催生“職業生涯教育”
當今知識經濟時代所體現出的社會特征,使“學無止境”這一概念得到了最直觀的詮釋。處于農業經濟時代,只要7-14歲階段接受教育,其知識積累就足以應付往后的40年工作和生活;進入工業經濟時代后,人生中用于學習的階段擴展到5-22歲。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許多行業越來越呈現出“智力密集型”的特征,所以原有的學習模式不僅無法適應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甚至在學習和工作之間也已經沒有嚴格的界限。為了能夠勝任現有的工作,每一個人在職業生涯中都要隨時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因此,以終身學習為基礎的“職業生涯教育”應運而生。
目前,人們對“知識爆炸”這個詞匯都已經十分熟悉了,以往常常將其解釋為原有知識大量失效,其實在實際操作中,75%的基礎知識是不會失效的,“知識爆炸”更多地是表現為新知識的大量激增。據西方社會學家的統計,當今社會一個人每天所接受的信息量,相當于中世紀時期一個人一年的信息量。所以,當今社會知識能力的體現,不僅在于以往知識的積累,更在于對新知識的把握能力和更新知識積累的速度。
當今社會具有極強的流動性,一個人幾乎不可能終身局限于某一領域、從事某一職業。當他流動到其他領域或職業時,其原有的能力素質往往難以適應新環境的需要,所以急需補充新知識,以轉換自身的能力素質。出于種種原因,一個人在職業生涯中往往會經歷多次“改行”,面對每一個新職業,他無法回到學校從頭學起,而是需要邊干邊學。在這時,以職業技能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為特色的職業生涯教育,就會起到其他教育手段無法替代的作用。
同時,職業生涯教育貫穿與生活始終,還能夠使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更加靈活自由地選擇藝術、體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與修養。與見效明顯的職業技能培訓相比,綜合素質與修養的提高往往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更多地表現為社會效益,但其背后隱伏的經濟效益同樣非?捎^。例如,在幾年前就曾經有學者指出,如果中國每一個行人都能自覺做到不闖紅燈,全社會每年將能夠節省成本240億元人民幣?梢娞岣邆人日常的綜合素質與修養,同樣能夠為社會創造巨大的價值。
可見,當今社會任何一名職業人士,都迫切需要樹立“職業生涯教育”的觀念。能否具有職業生涯教育的思想意識,是決定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上生存與發展、是否會被職場所淘汰的關鍵問題。
由于職業生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除了一部分面授培訓課程之外,其主要方式是通過網絡、電視、廣播、函授等遠程信息手段進行的,所以對學習者個人的信息技能和自學能力具有較嚴格的要求。在當前國際上,“文盲”的定義已經不僅僅是“不識字”那樣簡單,而是“不能熟練地運用計算機網絡,缺乏自學能力”,這是世界大趨勢。
所以,與學校教育相比,職業生涯教育更加注重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約束和主動性。對學習者來說,首先就是要消除自身的惰性,比如過于依賴灌輸式的教育手段,不能自主地制訂學習計劃、確定學習目標和選擇學習科目;甚至更有一些消極者,認為“人過三十不學藝”,過了中年就碌碌無為地打發日子,這種惰性思想意識與職業生涯教育的積極觀念是截然相反的,只會使自身的知識儲備日益老化,導致能力素質迅速下滑。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公眾意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終身教育作為建立學習型社會的治國綱領,已經被正式寫入十七大工作報告,而且《終身教育法》正在起草之中,有望年內正式實施,相信職業生涯教育很快能夠成為人人接受的社會新觀念。
人生規劃不可少
與目前日漸被接受的以終身學習為基礎的職業生涯教育相比,“職業生涯教育”的另一個概念——代表人生規劃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對中國的公眾來說還是相對陌生的。其實,在當今社會上,“人生規劃”已經從許多層面上展開了,比如投資理財師、心理咨詢師、婚姻指導師等,都是從某一個角度為人們提供人生指導和規劃。
但是,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方面我們的是非常欠缺的。據去年的統計結果顯示,100萬應屆高校畢業生未能就業,而在就業的畢業生中,又有相當一部分處于“高能低就”的狀態,博士賣肉、碩士賣菜、本科畢業生爭當快遞員,早已是屢見不鮮的報道。
無論是賦閑“啃老”,還是“改行”,對高校畢業生個人的知識能力和社會教育資源都是嚴重的浪費。就個人而言,由于“學”和“用”嚴重脫節,導致無法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增強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所以無法使原有的知識積累得到有效提高;就社會而言,不僅會產生“人才過剩”的誤導,而且極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讀書無用論”。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是學生自身職業目標不明確——據一份社會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80后”的大學生中,竟有80%不知道或者沒思考過將來要做什么;另一方面,由于受某些觀念影響,高校學生過多集中于管理、財經等專業,而輕視高等職業技術專業。
其中,除了部分高校學生本人的心態和思想意識不正確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生規劃、尤其是職業生涯規劃的缺失。而造成職業生涯規劃缺失的根本原因,歸根結底是學校和社會職業生涯教育的缺失。人生的精華部分以及大多數時間段都處于工作狀態,而且“職業”是絕大多數人的生存保障,理應引起社會教育部門的重視,但我國截止到目前,卻從來沒有任何教育機構對職業生涯教育有獨到的理論見解,基本上是照搬國外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我國的職業生涯教育,一般都是在大學才開始,而且是作為一門功課完成,并未真正認識到其人生規劃的重要意義。
而在許多發達國家,職業生涯教育早已被政府列為在校學生的必修課,如英、美、日等國,從小學階段就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職業目標規劃的教育。一些國家甚至以立法的形式,保障職業生涯教育的實施和落實。
英國早在1948年,就推出了《雇傭和訓練法》,明確規定要求各所中學對所有在校學生實施職業指導。美國于二十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制訂了《生計教育法案》和《學校——就業法案》。其中,《學校——就業法案》的目的是使所有的高中學生都能確定一條走向職業道路的計劃,順利實現從學校到職場的過渡。這一法案的實施,意味著從職業認識到職業選擇,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使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自我選擇和未來的人生規劃。
正如一句西方格言所說:“如果不知道航向,任何方向的風都不會是順風。”職業生涯教育(人生規劃教育)為人提供的,正是一個“選擇航向”的指導。西方社會學家曾經長期對三組實驗對象進行跟蹤調查,其中一組對象具有長遠的人生目標規劃,另一組具有短期目標規劃,而第三組調查對象則完全沒有人生規劃。經過十余年跟蹤統計之后,發現具有長遠人生規劃的那一組對象,大多已經成為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或成功的學者,實現了自己當初的預定目標;具有短期目標的那一組對象,基本上是企業白領或公務員,擁有一份穩定的生活和收入;而完全沒有人生規劃的那一組對象,其中每個人都無一例外地是領周薪甚至日薪的打工者,甚至窮困潦倒。
通過這一調查結果,我們能夠意識到,使一個人有意識地進行人生規劃,具有多么重大的意義。在這方面我們已經處于落后狀態,由于職業生涯教育(人生規劃教育)的缺失而造成的嚴峻后果,也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所以,我們要像重視高等教育那樣,用同樣的力度去促進職業生涯教育的實施,必要時通過立法進行保障,使職業生涯教育真正成為能夠給人帶來終身福祉的教育。
兩個相輔相成的職業生涯教育概念
雖然“職業生涯教育”這一詞匯可以提煉出“在職業生涯過程中終身接受教育”和“人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目標的教育”兩個含義不同的概念,但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彼此之間具有內在的關聯,甚至可以說血脈相通,缺一不可。
如果一個人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就不可能明白學習的目的,也不可能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很難想象這樣的人會產生學習的動機,那么終身學習對他來說只能是空話;同時,一個人也正是在擁有人生目標的前提下,才會有目的、有選擇地進行終身學習,并且在不斷充實知識積累和增強知識運用能力的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去修正原有的人生規劃,以便事半功倍地達到預定目標。
可以說,代表終生學習的“職業生涯教育”,使人在一生中不斷擴充知識積累,提高能力素質,體現的是人生的“戰略資源儲備與開發”;而代表人生規劃教育的“職業生涯教育”,則為人生的發展確立了目標,指明了長遠方向,具有“戰略方向的指導意義”。所以,我們只有切實把握好這兩種“職業生涯教育”,不偏不廢,才能夠形成厚重的人生價值觀和明確的人生目標,進而使自己的人生戰略處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