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是在職業興趣探尋中逐漸清晰。
先看下面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例子:
筆者曾就診于一位中醫師,其醫術十分之精湛,每天出診僅半日,病患逾百人,利潤在萬元以上,一年下來就是300萬元的利潤。六十歲的老先生,正是中醫職業生涯的巔峰階段,可謂如日中天。同時,我們也發現很多步入花甲之年的人們,生活卻越發艱辛,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奮斗了幾十年,其社會價值卻越來越小,只能依靠那份養老金,或者是出苦力賺點錢,日子過得很慘淡。
同是20世紀40年代出生的人,為什么60年后,大家的生活狀況卻大相徑庭呢?是造化弄人?還是命運之殊遇?拋開命運與機遇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他們在自己可以左右自己的人生時,在對自己未來的一種有意識與無意識的謀劃,“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職業生涯規劃。
誠然,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做醫生,也不是每一個人適合做醫生的人都有興趣去做醫生。當我們發現很多醫生只是把“醫生”當作是一個吃飯的工具,遇到疑難雜癥只是向其家屬搖頭而不愿意去查經問典查個究竟時,我們不僅要問,你作為一名醫生,過得快樂嗎?很難想象,一份引不起人們興趣的工作,人們是如何走完這四十年,近八萬多個小時的。一份成功的職業生涯,將會給我們帶來一生的職業快樂。
西方學者試圖把這個問題搞得簡單一些,把復雜的思維過程模式化、標準化,就像是計算機程度公式一樣。他們告訴大家有“職業錨”,也告訴大家通過對個人某些行為特點與標準化模式相對照,從而辨別自己的性格所在,并從中得到職業方向。事實上,這是一種“形而上”的做事方式,事物的變化是絕對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通過對一兩個問題的回答,就能得知其職業方向之所在的。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經歷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不同人去問,還會有不同的答案,在不同環境下回答,也會不同的答案。用這樣千篇一律的標準如何來把握復雜的職業生涯規劃過程?如果把它作為一種借鑒到也無妨,但要作為人們職業生涯規劃的確立方式方法,那是會貽害國人的。
尤其是一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大家受到翻譯得并不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之影響,非常希望得到自己的職業目標之所在,但在這些理論中卻找不到答案。這個被描述出來的東西,根本不是自己內心深處想要的東西。所以,很多人陷入了彷徨與迷茫之中,這種人生目標喪失后的無助對于理性的中國人來講,就像重病不得良醫一樣——極其痛苦。
曾經有一種錯誤的觀點,學習什么專業就應該從事什么專業的工作。這種錯誤的觀點,不僅在大學生們中普遍存在,即使是招聘單位也存在。
做這個職業。當初,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要選擇那個專業,有的只是為了一張文憑,有時是迎合了父母的好惡,有時是看其是不是社會熱門專業等等,這些卻不能成為選擇自己未來職業的標準。很多有10年以上工作經歷的人們,沒有從事當年自己學習的專業,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所以,不僅大學生們要扭轉這個觀點,用人單位也應該改變一下招聘與培養人才的思路,否則害人害己。那么,什么才是我們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依據呢?
興趣,沒有什么會比它更能讓人保持持久的關注力的了。然而,有多少人可以告訴我,自己的興趣在哪里?誰敢保證關于自己興趣的描述,不會朝三暮四、朝令夕改呢?其實,大家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興趣何在,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只要我們可能明確地回答自己的興趣在哪里,就可以非常順利地規劃自己的未來了,然而這個問題的確很難回答。
人的興趣從哪里來呢?當人們發現自己的性格與某種事物的屬性相近或者相似時,就會產生對這種事物的初期興趣;在與該事物深度接觸,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果后,就會產生很強的成就感,由此就產生了興趣。興趣的獲取,一方面可能是機緣巧合,歪打正著,使其碰到了這種事物,然后產生了興趣;另一方面,還有可能有意識地分析總結,理性地選定某種事物,實踐后產生了興趣。職業興趣就是指人們從事某種類型職業的興趣所在,其形成過程與一般興趣大同小異。
然而,沒有什么事情的界限是絕對清晰的,總是一成不變的。職業興趣的探尋與產生,往往是“有意識”中摻雜著“無意識”,“無意識”中又存在著“有意識”。職業生涯的規劃,如果是用生硬的筆觸寫出來的,硬生生地、純理性地、有意識地寫出來的職業規劃,其結果往往是成敗各半。我們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必須從已有的工作中經歷中去總結,總結自己的個性所在,分析自己的興趣所在,再融入到實踐中去,反復印證,這就是一種“有意識”與“無意識”的結合。其中,將自己的職業方向鎖定在職業興趣上是職業規劃的基本原則。
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要把握住兩點:一是個人的職業經歷;二是個人的職業興趣。
很多年輕的朋友們,一進入社會就開始挑揀工作之優劣,挑揀薪水之多少,職位之高低,這些是人的生理需求,也沒有什么不對的。但我們的目標一定要清晰,這個階段不是為了賺錢,或者挑選一份輕松的工作,而是獲取職業經歷,除此以外,別無它圖。一般來講,沒有職業經歷、職業實踐就不會找自己的職業興趣之所在的。千萬不要還沒有開始工作就想去搞懂自己的職業方向,這是不切合實際的。
我們在自己的職業經歷過程中,要去努力探尋、嘗試、總結、分析自己的職業興趣之所在,總結做哪些類型的工作,突顯出了自己的優勢,做哪些類型的工作時,暴露了我們的劣勢,并將這一結果在實踐中反復印證。我們要多為自己創造一些可以發揮自己優勢的工作機會,避免去做一些自己沒有專長的工作。這樣一來,很容易在工作找到自己可以獲取職業成就感,當這種成就感越來越強時,這類工作就是我們的職業興趣之所在。
如果經過三、五年的努力,我們找到了自己的職業興趣之所在,屆時,就完全有能力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了。在現實中,很多朋友卻沒有耐心來實現這一過程,沒有耐心去探尋職業興趣之所在,而其苦苦探求的結果,問的比做的多得多,這樣就步入了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