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引發深層思考
明后天,上海交大和復旦大學的自主招生筆試將先后進行。自主招生的初衷是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似乎眾所周知,但是“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這一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在錢老遠去之后,仍迫切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的共同破解。
疑問一:創新人才能教出來嗎?
如今,說到高校自主招生,必然會和創新人才培養聯系起來。媒體報道中少不了“高校青睞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最吃香”之類的話語,也有人將創新型人才和偏才怪才劃上等號。“實際上,許多人連創新人才究竟是什么人都沒搞清楚!”一位教育專家直言,“創新”成了隨便可以扣到學生頭上的帽子,最重要的前提還是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好。
上海東北部地區一位名牌高中校長坦率地說,當下教育的問題是過度教育,學生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就被剝奪了自由支配的時間和認知世界的機會,忽略了自由的思想和不拘小節的人格。“創新已經沒有營養豐富的土壤和生長發育的外部條件。”
疑問二:招生環節能否去掉功利性?
“現在的家長和學生更關心的是學習帶來的好處,而不是知識的本身。”一位高三班主任老師告訴記者,高考也好,自主招生也好,學習成績都是繞不開的一道坎,這從自主招生筆試仍以文化課考試為主可以看得出。許多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選拔已經蛻變為一場“掐尖”比賽。
由于招生考試已經成為教育的指揮棒,要去除教育中的功利性,更重要的在于考試選拔制度的改革。“教育者應量‘心’裁衣,走進學生的心靈,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少關注成績的差距,多關注個性的差異。”
疑問三:創新人才培養光靠學校行嗎?
滬上某知名高校招辦主任曾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上海在高校自主招生方面是走在全國前列的,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人們對自主招生的看法也在發生積極變化。前不久,復旦大學公布的一項跟蹤調查顯示,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質量是好的,他們在大學中的學習表現優于高考錄取的學生。當然,未來的路還很長,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位教育界人士認為,“現在談到教育,往往更多地強調學校的責任,這是非常不公正的。學校只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